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发布时间:2019-04-03 04:48:58 影响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基础的学习动力和源泉。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时,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巧设导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激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源泉,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应注重新课引入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是采用复习旧课,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再导入新课的方法,但如果经常采用此种方法会显得单调平淡,不易吸引学生。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导入要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可以播放歌曲、讲故事,也可以用一段格言或一则寓言引入。
  二、设置疑问,创新思维,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当学生苦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给予引导、解惑,学生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实际生活,设置一些小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教师除了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思想得到升华和发展外,师生间可以互相启发补充,形成师生间双向智慧交流,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氛围。比如我在讲“规则与秩序”时,提出了一些现象,让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路灯、垃圾桶有时被打烂;大梯步的草坪经常被践踏,这些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及社会管理带来什么影响,这些行为属于什么行为,该怎么处罚,依据是什么?同学们在讨论中表现得非常活跃,甚至还向老师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最后,通过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明白了,社会秩序需要法律来维护,通过学习,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规范了自己的行为,对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守法,起到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过去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多数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教师只是讲讲、写写,学生只是听听、记记,对知识的理解,很多都是抽象的、模糊的,很难真正搞清楚,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进入课堂,广泛用于教学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动画、图像、立体声融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有身临其境之感,觉得生动有趣。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与积极性的高低,常常依赖于对教师的情感。高尚纯洁的爱是师生心灵的通道,是启发学生心扉的钥匙,是引导学生前进的路标。教师除了要有人格魅力外,在教学中,要以一颗火热的心爱护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课堂上多表扬学生,经常走到他们中间,找他们谈心,参加他们的活动,为他们服务,这样才能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应多给他们关爱,多找出其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知,对思想品德课产生浓厚兴趣。
  五、巧设课堂结尾,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小结中,教师的语言要巧妙、有激情,师生之间应产生共鸣。小结语言精炼能使学生容易掌握重点,抓住中心,可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小结要带有悬念,让学生乐于去探索、探究,起到耐人寻味、课断而思不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作用,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丰富多彩的情绪”的结尾时,可向同学们介绍林黛玉多愁善感、抑郁寡欢的性格特点,让同学们思考讨论:林黛玉这种情绪属于何种情绪,长期下去会酿成什么结局,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今天应该怎么处理,通过大家争先恐后的发言,懂得了情绪需要调节,而且应善于调节,并注意选用恰当的方法调节,保持乐观的心态,做情绪的“主人”,而这个“主人”又要怎样做呢?这样,既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弥补了品德课结尾抽象、枯燥、平淡的不足,又寓教于乐,为下节课做好了准备。
  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就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