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浅谈教育与生命的关系:生命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浅谈教育与生命的关系:生命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发布时间:2019-01-15 04:06:32 影响了:

   [摘要]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培养人的社会意识。在以人为本的时代,加强素质教育,突现人文精神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本文结合生命特点,论述了教育必须以生命为核心以及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 教育 生命 意识 新课堂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和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重视人文发展的开端。随着素质教育这面大旗的强烈响应,相应的新课程成为了教育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新课程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充分突现了人文精神。教育与生命同行,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教育者需要为之奋斗的目标。
  二、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教育的这种特有性源于人的生命的独特性。人最初作为自然生命体而存在,他要发展成为社会生命体的人,就必须在自然生命体的基础上,获得文化、智慧、道德和人格等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是人对生命的认识、体验、意志,即生命认识、生命情感、生命意志的统一。人总是要认识到某种对象,并具有一定的知识时才有意识,生命意识的核心是生命认识,人具有对某一生命对象的意识,总是将这一生命对象纳入到客观事物中去感知、观察,从而认识到这一生命对象的意义。
  人类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各种思想中汲取生命文化精华,建构个体的生命意识。通过生命价值伦理观的培养、生命情感与意志教育,激励人们注重生命、尊重生命,形成健康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不是生理遗传所能实现的,它只能通过“社会遗传”。教育是实现“社会遗传”的有效途径。教育促进了人的精神成长和社会性的发展,将人由自然的、潜在的社会人培养成为现实的社会人。所以,无论是未特定化的自然生命,还是超自然的精神生命、社会生命,其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就说明了教育是生命发展的需要,培养人类生命意识是教育的根本使命。
  三、教育以生命为“核心”
  教育要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使他们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人的教育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人的生存首要掌握的生活知识和技能,而最根本的是人的价值生命的实现,教育在本质上不是一种本能性活动,而是一种价值性活动,是与人乃至人类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相关的价值活动。”
  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期待回归生命。体现教育的本质,把“生命”还给教育,使教育基于生命,生命融入教育,最终使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栖息地”。这就要求教育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
  第一,教授知识、启迪智慧、润泽心灵要统一,在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必须使人的情感得以升华,心性得以陶冶,人格得以完善。
  生命是肉体与精神、知情意的统一体。然而,教育不但要抓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且要把人的精神情感融入进来。这样,才能培养出既理性又人性的完整的生命体。
  第二,给学生自主、自由,使他们真正成为自己思维的主人、自己发展的主人、自己学习的主人、自己活动的主人、自己生活的主人,并让他们在自由、自主中享受到生命的快乐。
  灵动的生命是自主的、自由的、创造的,因而也是快乐的。这一切源于生命的主体性和超越性。马克思曾将其视为人生命的类本质。没有自由,生命无异于一具缺少心肝的躯体。因此,在教育中,我们要注重学生主体性、自主意识的培养,提倡多样和创造、灵活和变化。教师鼓励学生多方面的生动活泼的发展。
  第三,张扬生命的个性,培养具有健康、丰富个性的创造人才。对学生的全面教育既包括知识、技能的传授,又包括人格的塑造、个性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当今世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开发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人的潜能,促进个性的充分发展,实现先哲提出的‘各尽所能’、‘人尽其才’的理想目标。”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是黯然失色,还是光彩夺目,关键在于其个性能否得到自由地张扬,自我能否得到充分地展示。
  根据个人的先天禀赋、潜在志趣结合社会的需要对其一生的发展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有效干预,既是教育内部客观规律的需要,又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弘扬个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长善救失”,真正使教育成为灿烂生命的舞台。
  教育与生命同行,就是要让教育以生命发展为核心,创造生命成长的家园、乐园。为此,我们必须把这样的理念贯彻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包括课堂教学、道德教育、班级管理、校园生活等各个方面。
  四、生命与教育课堂
  教育通过课堂传授知识,知识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中介载体。知识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具有客观性;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具有普遍性;它不受认识主体的经验、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具有价值中立性。但是,知识不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结果,而是一种需要主观参与的过程,不是客观存在于某个地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的东西,而是要在学习者的参与中才能生成的存在。
  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每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在课的进行过程中会生成一些即发的、非预期的教育性因素,激发生成,践行创新,实行创造。
  新课堂改革重视人文教育,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如何教学生做人的问题。古代的教育是教学生做仕,近代的教育是教学生做事,现代和未来的教育应首先体现在教学生做人上。包括教育学生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科学发展的大趋势是自然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一体化,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科学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
  近年来,各学校在加强生命教育这方面花了较大力气,如加强“两课”建设、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增加人文选修公共基础课程等等,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起了良好的作用。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先进的思想观念,对个体的发展甚至社会的发展是大有帮助的。尤其在讲授枯燥专业课的时候,适时穿插人文教育,还能调节课堂上的气氛,能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接受新的知识,一举两得。
  五、总结
  信息社会里,知识作为目的的价值在缩小,而更多的是作为手段来促进智慧的发展、人格的陶冶和心性的完善。所以,教育的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三个不同的维度是一个统一体,共同指向了促进生命和谐发展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甘绍平.以人为本的生命价值理念[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03).
  [2]陈月苹.大学生生命教育综述[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9,(01):77-79.
  [3]郑晓江.以文化传统为内核开展生命教育[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26-29.
  [4]邹艳辉.论个性化教育[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1):14-17.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