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创新创业教育1考试_高职院校专业创新的三个维度
 

创新创业教育1考试_高职院校专业创新的三个维度

发布时间:2019-01-20 03:50:16 影响了:

  摘要:着眼于高职专业建设的现状,提出了高职专业创新不可或缺的三个维度:立足自身优势、依托企业行业、放眼全球视野。   关键词:专业创新;自身优势;全球视野   
  专业创新是优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意义上的学科专业相比,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和开放性,更容易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较之理论型、研究型人才,这类人才与一定区域的市场、职业、行业、产业、技术等有着更直接、更紧密的关联,其专业具有更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鉴于此,高职院校的专业创新必须根据自身的优势,依托行业企业,借鉴国际同类专业建设的经验,推出自己的特色“品牌”专业,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千校一面的状况。
  
  一、立足自身优势
  
  高职院校的某些专业在长期的办学中积淀了一定优势,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要进行专业创新。就要提炼这种特色,并分析这种特色是否符合自身的资源条件,从而确定是保留这种特色还是对原有特色做出调整并重新定位。可见,充分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是专业创新的基础。为此。我们必须做到:
  首先,要进行专业内部调研,找出自己的优势。学校应对拟建特色专业的校内校外可用教学资源的现状进行调研,摸清自己的教学资源和能力现状,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以便在特色专业建设中扬长避短,选择最适合的特色方向。专业内部调研内容主要包括:自身的专业办学历史、目前的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现状、教学设施设备情况、现有专业定位、培养方案、校外专家和实践基地等校外教学资源状况、专业目前的社会声誉等等。
  其次,要保持特色,稳中求变。稳定性是专业建设的必要条件和客观需要,这是因为,专业建设中的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包括教学资料的积累)、实训(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完善等,都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专业建设的规模、水平和质量与专业建设的稳定性是相互联系的,没有一定的稳定性。要上规模、上水平是不可能的,但专业建设的目的是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社会对各种类型、规格、质量的人才的需求又是不断变化的。一方面。各行业、各地区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一般是波浪式的。时而处于高峰,时而处于低谷。另一方面。在全球化、信息化、高科技背景下,新技术、新工艺、新产业、新行业、新职业将会不断涌现,一批批新的专业人才将出现短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在保证整体稳定性的前提下,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面对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时对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积极寻找传统优势专业的新的生长点,以便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新类型、新规格人才的需要。
  再者,实施“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错位策略”。在专业建设上,要和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特色保持一定的差异性,以避免正面的竞争。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从产业、技术和人才需求的角度,设置一些适应社会经济特别是产业发展趋势的、人才需求量大的所谓的“热门”专业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但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布点还要综合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及各类专业建设的产出效益,按照优化教育系统资源配置的原则。实现各专业在各高职院校间的合理布局。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增大,一些学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无视现有的办学条件,盲目争办热门专业。这种现象势必造成各类院校的新设专业大多雷同,使有限的教育资源过于分散,教育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因此,要对相同层次高校的相同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调研,为本校在该专业的特色建设方向上提供借鉴。
  
  二、依托企业、行业
  
  高职教育应当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以服务求支持,靠贡献求发展。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依托行业、企业,实施“校企合作”。但是,我国目前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高职院校的实力和影响力又远未达到可以吸引企业主动与联系学校寻求合作的地步,于是在校企合作上便出现了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加上政府(行业)又不能向学校提供权威的专业标准,这就必然使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走向随意化,产生专业名称与内涵上的严重错乱。这不仅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质量,而且极大损害了高职教育的社会信誉。因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行业企业调整和更新专业,加强课程建设,成为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
  
  (一)按照行业发展需求进行专业设置与布局
  专业设置首先必须充分体现本地区和周边区域产业、企业的特点,把面向企业、面向基层、面向第一线,培养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技术应用性和现场管理型人才作为办学的根本目的。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就业结构又决定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因此专业设置应以支柱产业为核心,同时兼顾其他产业,并在保持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性、体系性的同时,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对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更新课程内容。使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保持发展性。为此,我们建议成立区域性的专业建设审议委员会,统筹协调区域内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专业建设审议委员会要系统分析师资和实训的基本条件、本地区及行业发展的长期需求以及获得政府长期支持的可能性等,统筹兼顾该专业的区域性布局。区域性专业建设审议委员会的主要功能是:打破狭隘的地区和行业界限,对本区域内各高职院校新设的专业,根据各校的优势及所属行业部门特点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对各校新设专业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进行审查、评议与检查。防止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指导并协助各校对传统专业进行调整与改造:对各校专业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评估。使之更有利于加强区域内专业建设宏观调控的力度,合理规划专业布点,促进各校建立各自的专业优势。
  
  (二)按照科学的方法规范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程序
  职业院校应建立常规的行业调查和工作分析制度,主动获取专业建设的基本信息。应引入科学的职业资格研究和“整体化的职业分析方法”,为课程开发提供可靠和可信的基础。许多高职院在决定专业设置时,往往不重视对社会需求情况的调研,也缺乏科学有效的专业论证和预测机制,没有形成与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发展趋势相适应又立足于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的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规划,而是仅仅从有利于招生的角度出发,盲目争办一些“热门”专业。这样盲目性设置的专业,很难形成竞争优势。于是在生源激烈竞争的压力下,又不得不频繁地调整或更换专业,一些专业刚刚上马就面临下马,这不仅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还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必须分析宏观到微观的社会经济形势,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经 济发展模式和经济成分的变化,产业、行业和职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就业结构等的发展态势,使专业设置与行业和企业需求零距离。
  
  (三)从职业工作任务和岗位要求出发,充分发挥行业和企业在确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面的主导作用
  按照职业成长规律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符合“职业发展规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各高职院校应以开发专业和新教学项目为突破口。从而把握专业教学改革的大方向。为此。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上世纪末。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后,行业协会失去了扶持职业教育的法定职权和义务,这对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十分不利。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建议从法律上规定行业协会在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加强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指导、协调和服务作用。包括:推动行业职业标准的制定、发展和推广;组织开发行业的专业教学文件:提供本行业的职业指导和就业促进服务:组织行业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教育研究。让行业组织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参与者,使校企合作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面向全球视野
  
  职业教育在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先进的工业化国家,有着成功的发展经验。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这些经验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因此,面对市场经济开放时代的挑战,确立全球视野,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专业建设成果和经验,是二十一世纪高职专业建设创新的必要前提。例如,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涉及面很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均有涉及。专业涉及的口径宽窄并存,口径较宽的专业包括自动化技术、机械技术、核技术、农业技术等;口径较窄的专业包括会计技术、照相技术、秘书技术、牙科护理技术等。许多专业的职业针对性非常明确,如航空与飞行技术、数据处理设备的维修技术、消防技术、国家行政与管理技术等。英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特点是遍及三个产业,但专业种类较少;专业口径虽宽窄并存,但以宽口径为主。法国短期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面较宽,数量不多,基本按学科设置,其最大特点是,既有较稳定的宽口径专业领域,又有视社会需求而定的针对性较强的专门化领域。但是,即使在专门化领域,其职业岗位针对性也不鲜明,往往是针对一个相近的职业岗位群。德国高等专业教育设置的特点是专业种类较多,涉及三个产业部门。专业口径以宽为主,如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等。窄口径技术较少,如照相、税收、保险、饮料制作等。在宽口径专业下,一般设有几个专门化领域,如纺织与服装专业可分为一般技术、精制技术、纺织构造、一般制衣技术、服装加工、服装构造等专门化领域。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大体上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根据联邦法规来设置;另一个层次是根据各州法规来设置。专业每类也涉及三个产业,其设置以宽为主,宽窄并存,且专业以技术教育为主。
  我们认为,放眼全球应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向全球先进国家寻求专业建设方面有益的思想资源。专业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由于人类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的共同性,对教育的追求也有着共同的准则。在西方国家,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三个方面――政府、企业主、大学本身,他们尽管在总目标上意见分歧,但对于现代工程教育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在培养人才的规格、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变革等方面,意见还是比较一致的。确保所培养的人才设计和生产不仅在国内市场,而且在国际市场都具有竞争力的商品,是职业教育的最终主要目标。在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更新上,各方都主张列入提供社会环境分析线索的社会学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生产过程中人际关系的心理学。他们还普遍认为,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还应具备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并保持对不断更新自己知识技能的追求:高职毕业生都必须熟练掌握在设计工作或在控制生产、工艺流程中使用计算机的职业技能。这些有益的思想将是我们搞好专业建设的有力思想武器。二是建立长效对话机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打通国内外之间的通道,形成专业建设的广泛参与和普遍性。铺格之格局。例如,学校在新形势下应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方面与国内外著名高职院校建立战略联盟,吸引国外一流的学者到学校指导工作,鼓励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到国外同类学院进修学习,以掌握最新产业动态,为专业创新积累经验。
  总之,专业创新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内容和因素的系统工程。面向未来,专业创新应当在充分把握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立足行业、企业;面向全球视野,摒弃浮躁,直面时代精神的嬗变,为专业创新打下坚实的物质和思想基础。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