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韩国大学招生制度变革及2008年大学入学考试改革动向] 韩国贡献入学制度
 

[韩国大学招生制度变革及2008年大学入学考试改革动向] 韩国贡献入学制度

发布时间:2019-01-28 03:54:31 影响了:

  [摘 要] 从1945年到2007年的60多年里,韩国大学招生制度共进行了13次改革,几乎每次政府换届都要修改一次,一方面可以看出招生制度的变动较大,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政府对大学招生制度的重视。2004年后,又围绕严禁实施单考、中学等级制和捐献招生制的“三不政策”展开了激烈争论。许多人提出了多种改革方案,如完全自主的招生方案,建立大学、高中联合机制,高中教育与大学升学考试分离,确保高中教育的专业性与自主性等。从这些变革中,我们可以有所借鉴。
  [关键词] 大学招生;单考招生制;“三不政策”
  [中图分类号] G5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10-0029-10
  
  2004年10月28日韩国政府颁布了《有关实现学校良性发展的2008年大学招生制度的改善方案》(以下简称《2008方案》)。韩国政府希望该招生制度能够在选拔优秀人才的同时,还能够改变以大学入学考试教育为中心的中小学的教育方向。但是,新制度颁布后,也招来了社会各个方面的非议,其中最主要的是认为新制度不仅没有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众所周知,韩国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大学入学率为85%。而今年又是韩国大学新招生制度开始实施之年。对于这个新制度而言,能否为大学提供优秀人才的同时,又为中小学生减负,让中小学校实现教育良性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韩国各界对新制度有哪些利弊也众说纷纭。
  本文以韩国政府、大学教育协议会及相关教育机构的研究报告为依据,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综合韩国1945年独立后各阶段大学招生制度的变迁、主要问题及对策,对2008年韩国大学入学考试的新思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分析,供读者参考。
  
  一、1945年后大学招生制度的变迁
  
  1945年到2007年的60多年里,韩国大学招生制度共进行了13次改革,几乎每次政府换届都要修改一次,这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出韩国国民对大学招生制度的关心程度。每个阶段变革的背景、特征、执行的结果等具体情况如下。
  1.大学单考招生制(1945-1953)
  1945年韩国光复后,实施大学单考招生制,其主要特征是将学生的选拔权赋予大学,各大学自主出题选拔学生,政府将大学的管理委托给“大学校长会议”,并且不参与招生制度的管理。该制度产生的主要背景与当时战后具体情况有关,可以说是直接模仿了以开放、自由为特征的美国高等教育政策。当时的各大学的单考主要有笔试、体检、面试等。
  这种单考招生制的实施,导致了韩国当时在高考资格及大学生的兵役特权上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腐败现象,大学招生考试的公正性与公平性受到了毁损。因此,从1954年开始实施全国联考与大学单考的招生制并行。
  2.全国联考与大学单考的招生制(1954)
  为了避免上述腐败现象的出现,提高教育质量,1954年韩国颁布了全国联考与大学单考并行的招生制。具体做法是,全国联考先于大学单考,在全国联考中,首先按140%的比率提档后,再参加大学单考招生。参加大学单考的学生必须要通过全国联考。此外,根据这个制度,女学生和退伍军人可免试全国联考。全国联考的科目除语文、英语、数学、社会外,还需在科学与技能中任选一门。大学单考除语文、英语、数学外,还需选择一门选修科目。
  该制度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导致部分特权阶级的子女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参加全国联考或不参加考试,而且对女学生和退伍军人提供的照顾政策等,导致了这个制度在当年没有实施就被取消了。
  3.大学单考招生制与内审制(1955-1961)
  因全国联考制的失败,大学单考制又得以新生,大学通过自行实施的面试或单考来选拔学生。这一时期,为了促进中学教育的正常化与选拔优质学生,开始推荐实施内审制①,部分大学开始依据内审制来选拔学生。
  这一时期,大学开始分前期、后期以及补招3个阶段招生。1955-1957年间的笔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社会、科学中的4门以上,此外还有1门选修科目。从1958年开始笔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社会、科学中的4门以上,但每年考试科目不同。针对女学生和退伍军人,学校可在总招生人数的10%以内自主扩招。
  该做法通过内审制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学教育良性发展,但却导致了大学间的质量差异过大与扩招过多等问题。此外,单一的考试科目也导致中学教育的畸形。
  4.大学入学资格国家考试制(1962-1963)
  为了解决大学教育质量下降,防止招生腐败,提高非名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等,政府颁布了大学入学资格国家考试制。这一时期,各大学依据大学入学资格国家考试成绩与该大学自主实施的技能、体检、面试等结果来招生。所以,大学入学资格国家考试是一种认定大学入学资格的考试,其主要考试科目有语文、社会、数学、科学、技能与家庭、英语以及1门选修科目。该考试的合格人数为大学总招生人数的110%。此外,为了扩大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在合格人数上还考虑了男女比例的问题。
  这一考试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招生腐败,提高了教育质量,考虑了中学教育的良性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忽视大学自主权及教育理念,并导致了一流大学与普通大学生源不均,地区间、文理中学间的合格率差异过大,学科间合格者的水平差距过大。此外,还导致了为技校学生提供的特招政策没有实现振兴技能教育的目的,技能与体能考试成绩所占比重高,考题主要以客观题为主等问题。
  5.大学单考招生制(1964-1968)
  为了解决大学入学资格国家考试制存在的各种弊端,提高大学的自主权,为落榜生提供教育机会,1964年韩国政府又重新实施大学单考制。
  大学单考制是大学单独出题考试,自主选拔学生的制度,所以各大学的入学考试科目与标准都有所不同,而且大学几乎每个学期都变换考试科目。因此,这种制度的实施,加重了考生的备考负担,影响了中学教育的质量,私立大学的大量补招也降低了大学教育质量,而且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上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6.大学升学预备考试与大学单考制并行的招生制(1969-1980)
  为了解决大学单考制所导致的大学质量下降、招生腐败与高等失业人员增加等问题,从1969年开始,实施大学升学预备考试,即一次性划分考生资格的考试。通过大学升学预备考试者在经过大学单考后,方可升入大学。
  大学升学预备考试实施后做过几次修改,其性质在初期为资格考试,后期变为选拔考试。预备考试的合格分数线初期为全国统一分数线,后期按专业、地区进行了细分。合格者的比率1971年以前为150%,1972-1973年末为180%。该考试在1974年新增了文体学科,1977年新增了技能学科。期间,考试的科目也得到了扩大与调整。1969-1971的考试科目为语文、英语、数学、社会、科学、技能(家庭),1972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历史,选修科目上增加了第二外国语,1976年在第二外国语科目上增加了日本语。大学单考的考试科目由大学自主决定。
  预备考试是以基础知识为主的选择性考试,而单考是特定科目的高素质竞争考试,所以这种制度加重了学生的备考与心理负担,导致了韩国以大学入学考试为主的教育盛行。
  7.大学升学预备考试与高中内审制并行的招生制(1981)
  语、数、外为中心的大学单考严重误导了中学的教育方向,过多的课外辅导刺激了国民对贫富差距的反感,而且还出现了高考复习生大量增加。为此,1980年7月30日,韩国政府颁布了《教育良性发展及防止课外补习过热的方案》,其主要内容为:从1981年开始废除大学单考制,以高中学校的内审及预备考试成绩来选拔学生;实行毕业定员制;最大限度地使用大学的设施与人力资源;按年度来逐渐扩大招生人数。
  依据该制度,在招生中,大学升学预备考试的成绩为50%~80%,高中内审成绩为20%~50%,还结合体检与面试等辅助依据。预备考试的考试科目为高中教育的全部14个科目。即共同必修科目语文1、汉文1、历史、国民伦理、政治经济、数学1、技术(家庭)等7门,以及2门共同选修科目,外国语(英、法、德、中、日中选一)、技能(农、工、商、渔、家政中选一)。此外,文科考生还要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中选试1门,理科在社会文化、世界史、国土地理、人文地理中选试1门。
  招生方式是先考试后报考,招生分前、后两期,考生可重复报考,并且无论前期报考结果如何均可报考后期。学校可依定员总数的30%进行补招。
  大学单考的废除与内审制的实施有利于中学教育的良性发展,但大学单考的废除侵害了大学的自主权,招生方式的改变也给教育带来了混乱。此外,不考虑各大学间质量差异的内审成绩也存在问题。
  8.大学升学能力考试与高中内审制并行(1982-1985)
  国家主管的大学升学预备考试在1982年被变更为大学升学能力考试。该考试废除了合格分数线,大学依据大学升学能力考试成绩(在招生中占50%以上)与高中内审成绩(在招生中占30%以上)来选拔学生。内审成绩依据整个高中阶段的成绩计算,文体学生还要有技能成绩。
  大学升学能力考试的科目在1982年和1983年沿用了1981年大学升学预备考试的14门,1984年文科新增了语文2,理科新增了数学2。1985年文科又新增了科学,这样文科考试科目就达到了16门,理科为15门。考生在1982年时可以填报2所大学,1983年只允许填报1所大学,而且填报前期招生申请的考生不得填报后期招生申请。
  这一时期的大学招生制度因考试难易程度、内审成绩的可信性、前后期招生、大学数量不均衡、先考试后报考的方式导致了学生们在报考时投机取巧、无法考证考生的真实能力等问题。
  9.大学升学能力考试、高中内审制及论述考试的招生制(1986-1987)
  与前期的各种招生制度相比,这种招生制增加了由大学实施的论述考试。论述考试是为了弥补升学能力考试在主观题上存在的不足,评价学生创新与写作等思考能力而进行的非教学、泛教学式的写作考试的总称。论述考试占招生成绩的10%,考试与否、内容、范围全部由大学自主决定。
  该时期的大学入学成绩由能力考试(50%以上)、高中内审成绩(30%以上)、论述考试(10%以上)等构成,文体考生另加技能成绩。能力考试在1986年增加了第二外国语,文科为17门,理科为16门。由于考试科目繁多,学生负担加重,因此1987年的考试科目缩减到必修5门,选修4门,共9门。考生不得重复填报志愿,而且只限填报1所学校,前期招生中的合格者不得填报后期申报志愿。
  为考察学生的智商,提升大学招生自主权而实施的论述考试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此外,先考试后报考的招生方式所导致的投机取巧依然十分严重。为了改变能力考试的出题方式,废除论述考试,改变先考试后报考,政府又开始实施了新的入学考试制度。
  10.大学升学能力考试、高中内审与面试并行(1988-1993)
  这就是指废除论述考试,在能力考试中添加了30%左右的主观题,增加了占总分10%左右的面试。此外,开始实施先报考后考试的招生方式。能力考试由政府直属的中央教育评价院出题,其实施、评分、结果则由大学自行负责。并且,大学可依各自特性,为相关考试科目增加10%左右的分数。内审也由原来的15个等级缩减到10个等级,并且由各科成绩(90%)与出勤成绩(10%)合算得出。
  这种考试制度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报考中存在的投机取巧,考虑了各大学的特性,但大学招生自主权仍受很大限制,而且,由于大学与学科没有明确的选择标准,而使升学指导工作变得十分困难。此外,能力考试带来的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仍然没有得到改变。
  11.大学能力考试与高中内审的招生制(1994 -1996)
  为了提高大学的自主权,实现中学教育的良性发展,实施公正、公平的招生,废除了大学升学能力考试,实施大学能力考试。大学能力考试是考察学生是否具备在大学上课的各种能力。此外,还将内审成绩在招生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提升到40%。允许大学实施单考,但单考科目不得超过3门。与此同时,还提高了大学的自主权,各大学依情要求考生提交其它升学所需参考材料。
  1994年起实施的大学能力考试成为了重要的招生依据,大学能力考试的试题分为语言类、数理探索类、外语类。1994年考生可参加两次大学能力考试,并用其中最好的成绩来报考。从1995年起改为每年只能参加一次。各大学依据各自的特性,可以在特定相关考试科目上为考生添加分数。
  这一时期的大学招生制度在内审制、大学单考,高中过度偏重于主科(如语、数、外等)教育等方面存在问题,也引起韩国各界及民众的议论。
  12.大学能力考试、学校生活记录簿、大学单考(论述)并行(1997-2001)
  为建立稳定的大学招生制度,1995年5月31日,韩国教育改革委员会颁布了以《国、公立大学废除语、数、外为中心的笔试》、《实施综合生活记录簿制度》、《扩大考生的重复报考机会》、《大学招生制度自主化》等为主题的教育改革方案,据此,1995年12月19日政府出台了新的大学招生制度。
  新制度更加规范化,在运营方面更加明确了原则与标准,为制度管理赋予了弹性,大学可依据各自特性与教育方针自主研究开发招生标准,同时要求大学应该对其行为负责,废除了国、公立大学以语、数、外为中心的笔试,用综合生活记录簿代替了高中内审。此外,不仅扩大了考生重复报考的机会,还为产业工人、特殊教育对象、农渔村学生提供了特别遴选的机会。
  新制度在招生方式上分为两种,一种为一般遴选方式,另一种为特别遴选方式。以往的特长生、在职人员都包含在一般遴选中,而农渔村、特殊教育对象、在外国民与外国人都被划分在了特别遴选中。特别遴选的人数在定员的2%左右,这种入学方式的实施,照顾了社会个别弱势全体,扩大了高等教育范围。
  新制度以公正、责任及大学的自主权为原则,扩大了招生的自主范围。大学在政府制定的制度范围内,可开发独自的招生方法,实现招生的多样化。如大学可以决定一般遴选的标准、特别遴选的实施与对象范围、确定遴选所依据的资料、招生形式与招生人员的分配、招生时间的确定、调整方法、确保公正的方案等。不仅如此,大学内的各级学院也可以依据自己的特性确定各自招生的标准。
  新制度在招生材料与调整方法上实现了多样化。代替内审成绩的综合生活记录簿不仅记录了考生在高中的各科成绩,而且还记录了各种社会义务活动、资格证、获奖经历及品行等情况,这不仅实现了招生材料的多样化,还有利于实现中学教育的两性发展。各大学在招生中可灵活运用论述考试或面试。调整方法也分为招生材料与招生阶段的调整。
  新制度扩大了重复填报的机会,增加了招生期。通过各种条例为考生重复报考提供了保障,减少了考生的心理负担。但这种重复报考增加了学校的工作量,为了减少这些负担,学校在国家规定招生期外,又增加了随时招生与补招两个招生期。
  新制度下的大学能力考试增加了第二外国语(德、法、中、日、俄、西),总共30道题,考分为40分。
  13.大学能力考试、学校生活记录簿、论述、推荐信、面试并行(2002-2007)
  为了应对21世纪的挑战,2002年起韩国开始实施大学能力考试、学校生活记录簿、论述、推荐信、面试并行的多种遴选招生制度。
  2002年的新制度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中学摆脱应试教育的负担,推动中学教育的良性发展和合理竞争,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目标。此外,缓解过热的课外辅导与减少过重的辅导费用,提高大学的自主性也是新制度的目的之一。
  该制度通过多种遴选方式扩大了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各学校可依据各自的情况自行扩大或开发招生方式,以利于中学的教育良性发展,缓解课外辅导费用过高的问题。该制度在遴选材料上允许大学自主决定,遴选材料基本上由学校生活记录簿、大学各自要求的材料以及大学能力考试等构成。新制度规定私立大学也要废除以语、数、外为主的单考,把大学能力考试的3个考试领域(语言、数学及探索、外国语)扩大到5个(语言、数学、社会探索、科学探索、外国语),并且考生可以自主选择参考科目,并增加了职业探索与汉语两个新科目,废除能力考试的总分制,引入了九等级制。新制度在招生上除了实施一般与特殊选拔外,还兼有免试招生和推荐制等。
  
  二、“三不政策”的演变与论争
  
  在《2003年度大学招生基本计划修改事项》中,韩国教育部(现已与科技部合并为教育科学技术部)第一次明确规定在大学招生中,为实现中学教育良性发展,进行公平、公正招生,严禁实施单考(笔试、论述)、捐献招生制(捐资入学)、中学等级制。这里,“不得实施单考、捐献招生制、中学等级制”简称为“三不政策”。2004年后,围绕着“三不政策”的存废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争。
  1.单考
  单考是与预备考试相对应的大学自主实施的升学考试。1969年韩国实施了大学升学预备考试,通过这个考试的考生方可参加大学自行实施的笔试,笔试合格者才可进入大学,但当时笔试不称为单考。
  1973年韩国文教部颁布了新的大学招生制度,把大学升学预备考试与笔试成绩作为招生成绩,此时把大学自行实施的笔试称为单考。
  1980年,为了实现教育良性发展,避免过重课外辅导而产生的各种负担,通过了《7.30教育改革方案》,废除了单考。原因是单考内容以主科为主,出题偏难,不仅导致教育课程的畸形发展,还带来了繁重的课外辅导负担。
  在1994年的大学招生制度中,为了提高大学招生的自主权,又重新实施单考制。1994年的单考由各大学自行决定实施,韩文教部仅要求各学校的考试科目不得超过3门,出题内容上多出主观题,而且尽量不增加学生负担。以后的单考基本上依从了政府的要求,以语、数、外3门为主,成为单考的基本特征。单考恢复后,社会各界认为单考会导致教育畸形发展,以及课外辅导负担增加等问题。对此,韩国政府又于1995年颁布《5.31教育改革方案》规定从1997年度的大学招生开始,在国、公立大学中废除单考制,私立大学原则上仍可自主实施。但1997年该方案实施后不久,便又允许国、公立大学进行论述考试,回到了以前的制度。
  在韩国教育部1998年公布的《2002年大学招生制度改善方案》中,对私立大学的单考也作出了限制,与国、公立大学一样,单考只允许考论述一门。2002年的大学招生制度为了提升大学的招生自主权,开始实施免试入学和多样的招生方式。对于提升大学的自主权来讲,这些新的招生方法比单考更具优势。因此,是否拥有单考权也不再像以往一样与大学的自主权相挂钩。由于教育部废除了除论述考试以外的单考,并且将是否可实施单考的权限赋予教育部部长,否定了大学的专业性决断,致使教育部与大学就是否实施单考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2004年因高中等级制与部分大学仍在实施单考产生争议②,出现把单考与论述考试区分认识的问题;在单考被废除的情况下,一些大学通过国家允许的论述考试来选拔学生,但这些论述考试与单考的形式难以划分,因此是否是真正的论述考试引起社会广泛争议。
  针对这些情况,2004年10月韩国政府又颁布《2008方案》。依据这个方案,大学能力考试成绩与学校生活记录簿将成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同时,为了缓解高考竞争,大学能力考试与学校生活记录簿的成绩都用九等级方式来记录。此做法缓解了考生的分数竞争,却为大学招生带来困难。因为对于大学而言,大学能力考试与学校生活记录簿的成绩不仅无法提高较高的选拔尺度,也非常容易产生大量的同分者。2005年8月,韩国政府为消除有关论述与单考的各种担心与疑虑,公布了《论述指南》,规定了论述考试的标准,详细提示了论述考试的试题内容等。然而,就各大学实施的论述考试或笔试是否为单考的争论仍然没有停息,因为这些争论往往是主观的、非专业性的。
  2.捐献招生制
  该制度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因扩充教育财政而提出的。1989年10月,韩国全国大学教务处长联合会正式向韩国文教部(现教育科学技术部)提出,为解决大学财政困难,应实施捐献招生制。该方案提出后,社会舆论担心捐献招生制会引起贫富阶层间的对立,韩政府对此持否定态度。
   1993年2月,政府公布将开始研究是否实行捐献招生制,之后就捐献招生制作出了严格规定,这些规定包括捐献入学的学生数不得超过招生总人数的2%,各系不得超过5%,且捐献入学人数不包括在招生定员范围内,捐献的各种收入只能用于教育条件的改善,不得用于教职员工资等。这些内容基本上包含了以往大学所提出的方案。方案公布后,立刻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强烈批驳。舆论认为私立学校法人的道德性缺乏可信度,并且,该制度的实施也对公平竞争原则提出了挑战。因此,捐献招生制度并未实施。
  1995年,随着《5.31教育改革方案》的公布,捐献招生制再次被提出。《5.31教育改革方案》规定私立大学在招生上有自主权。这里,对私立大学招生自主权的权限范围产生了争议,有舆论认为一直苦于寻找财源的私立大学可能利用这个自主权实施捐献招生制。但因社会舆论压力,虽有部分私立大学企图探讨实施捐献招生制的可行性,但这个制度仍未得实施。韩国教育部在《5.31教育改革方案》实施之前,就在给全国各地区的宣传材料中称,不允许实施捐献招生制。1995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5.31教育改革方案》的后续实施计划《新大学招生制度实施基本计划》,该计划正式明确规定反对捐献招生制。
  因《5.31教育改革方案》而再次被提起的捐献招生制,对其有关的争论已不局限于大学的财政困难与入学腐败等问题,而且还扩大到了大学自主权。但是,依据《5.31教育改革方案》及其实施计划,从1997年开始的新招生制度,赋予了大学自主进行特别遴选的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捐献招生制与大学自主权的直接联系。
  2002年,在对大学招生制度进行细化的过程中,捐献招生制又被提到桌面。1998年开始推进的大学招生制度改革规定,从2002年开始,在大学招生制度中包括免试入学、多样的招生方式等。在此期间,大学期待通过扩大特别遴选比例来实现更自主的招生。在这种期待中,部分大学在1999年宣布将在2002年实施捐献招生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2001年,延世大学正式向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教育部)和总统府提出了捐献招生制的实施方案③,终因该方案违背大多数国民意愿被政府否决。
  2007年在政府推进的招生制度中,完全否定了捐献招生制,引起大学的强烈不满。以首尔大学为首的部分大学认为,为了提升大学竞争力,给大学的战略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应废除“三不政策”。同年,首尔大学校长声称将依据学校的自主权招生,并将在大学教育协议会上讨论包括“三不政策”在内的大学招生自主权等问题。这些发言与韩国政府的政策唱反调。
  至此,捐献招生制问题不再独立存在,而是与单考、中学等级制共同存在的。大学在全面实现自主招生的前提下,强力要求实施捐献招生制。而政府则给予了更加直接和强硬的批判,认为这种制度是便向有钱人的招生制度。从这种批判可以看出,教育部与大学所定义的捐献招生制是有区别的。
  3.高中等级制
  所谓高中等级制就是在大学招生中应考虑各高中之间的差距。在1980年的《7.30教育改革方案》中,废除了单考,实施了内审制,内审制规定韩国所有高中都按统一水平进行评价。但这一规定由于不承认各高中之间的水平差距,导致在以后的招生中因各高中差异所产生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
  1996年《5.31教育改革方案》公布后,对学生的内审成绩进行了细化,由原来的15等级制变更为记录考生各种成绩的综合生活记录薄,这引起了社会舆论的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对不同性质或地区的高中的综合生活记录簿,能否给与公正的评价,也就是有没有因毕业高中不同而给予加分或减分的现象。以往在招生中采用的是“比较内审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内审成绩上出现不合理现象,但在新的方案中,政府把用哪种方式反映内审成绩的决定权赋予了学校,引起了舆论对大学是否会实施“高中等级化”产生了疑问。之后,虽然大学和政府对在招生过程中区别对待高中的意见没有异议,但都否决了“高中等级化”。
  到了1998年,这个问题随着2002年新大学招生制度的制定,重又被尖锐地摆到桌面。2002年招生制度中提出了免试招生,其基本做法是由中学校长推荐的一种特殊招生制度,但是否依据不同高中接受不同名额的学生,成了当时的主要焦点。1998年10月,在激烈的辩论中,韩国教育部最后在《2002年大学招生制度改善方案》中,以不承认各中学间质量差异为由,作出了禁止实施高中等级制的规定。
  在综合生活记录簿制实施过程中,很多学校为了学生利益,故意在综合生活记录簿上给学生打高分。在这种情况下,2000年4月,在部分大学、中学与教育官员参加的招生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差别对待高中的意见,但此种提议随后就遭到了教育部的否决,如此,在高中等级化问题上,大学与教育部之间意见差距逐渐产生、扩大。当时虽没有大学公开宣布实施高中等级制,但社会上的各种补习班等一直宣称部分大学在招生时私下实施此制度。对此,教育部在2001年公布的《2003年大学招生基本计划》中,又公开明确了禁止实施高中等级制的规定。在该计划中,首次提出禁止实施单考、捐献招生制、高中等级制,而且规定如有违反给予各种行政、财政上的处罚。但是,各种传闻,导致社会舆论对大学是否私下实施高中等级制持怀疑态度。特别是传闻还导致了部分高中竞争激烈的现象。
  2004年,为了扩大综合生活记录薄的影响力,韩国政府颁布新的大学招生制度,从2008年开始实施,其中依然规定禁止实施高中等级制。2004年间,首尔几所大学被披露私下实施高中等级制,司法部门在调查后,称依据法律无法对实施高中等级制的大学工作人员做出制裁。对此,部分团体要求将“三不政策”法律化,防止大学私自实施,但政府以法律化难以实施为由,予以了否决。此后,有关高中等级制,因各有关部门的理解不同,一直未有定论。
  
  三、2008年度大学招生制度的现状与分析
  
  1.2008年度的大学招生制度
  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于2004年10月28日公布了《2008方案》,其主要内容如下。
  (1)提高学校生活记录簿在招生中的反映的比重,并对其成绩采取相对评价方式。用九等级制按比例来区分学生生活记录簿,以解决因采用绝对评价方式而出现的虚假成绩问题。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还要求在记录簿上认真记录学生的各种活动,以作为遴选的依据。
  (2)取消了以往大学能力考试的分数制,改用九等级制来替代,且同生活记录簿一样,各等级有固定的人数比例。
  (3)确立中学校长责任制,在市、道设立“学校评价改善奖学支援团”,防止、监督分数评价工作。
  (4)组建高中―大学―家长的联合机构“教育发展协议会”,以实现教育的正常化,制定合理的招生制度。
  (5)鼓励大学自主开发招生方式,为加强大学招生的专业化体系的构建,实施“入学调整官制度”。
  (6)为实现各种特殊高中(外语高中、科技高中等)的教育良性发展,允许对相同专业出身的考生实施特别遴选,如把科技高中的考生归入理工类,外语高中归入语言类等。
  (7)对文体类高中的考生按学校生活记录簿及实际技能来遴选,对技工类高中的考生实施特别遴选制度。
  (8)为扩大各类贫困生接受教育的机会,实施特别遴选制度。
  此外,还计划研究在2010年在中学实施教师评价制;在2008年的考试题中使用征集试题;在2010年采用题库式出题方式,每两年实施一次大学能力考试等。
  2.2008年度招生制度的实施与问题
  然而,2008年度招生制度出台后不久,韩国的教育副总理便被免职,方案中除了把学校生活记录簿成绩和能力考试成绩分为九等级制,其他的方案都搁浅,整个方案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动。不仅如此,该制度从制定开始,韩国政府一直面临着各种考验。教育革新委员会、社会及教育部三者之间围绕该方案的制定及具体内容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方案的很多内容是妥协的结果,如学校生活记录簿成绩与能力考试成绩的九等级制等。
  3.全韩国及主要大学2008年招生制度的现状及分析
  依据2008年的新方案,韩国198所4年制大学颁布了2008年招生计划。这些大学遴选学生的依据非常丰富全面,遴选方式灵活多样。与2007年的大学招生制度相比,其主要特征是:首先,学校生活记录簿的成绩在遴选中所占比重与实施论述考试学校数量有所增加。其次,大学能力考试的成绩在遴选中所占比重下降。再次,第二学期进行的临时招生人数超过了正式招生人数。最后,技校类考生的入学人数大幅增加。
  四、2008年度大学招生制度存在的问题
  韩国2008年度大学招生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课外辅导费用增加、大学能力考试与生活记录簿成绩的成绩缺乏精确度、学生考试压力过重、大学自主权受到侵害等。但是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政府、考生、家长与学校之间又有差异。例如,一流大学认为2008年的制度缺少可信度,主张实施单考。但政府与中学认为如大学实施单考,会增加考生学习负担,而且还会导致考生大量参加课外补习班,增加家庭的教育支出等。
  对于2008年的新招生制度,考生与家长提出的主要意见有:(1)备考压力过大;(2)高中3年期间,为了得到好的生活记录簿成绩,所受压力太大; (3)只通过一次大学能力考试来决定升学的方式不合理;(4)课外教育费用支出过多;(5)不承认高中学校之间的质量差异等。
  针对上述问题,韩国政府提出了部分改善方案,如:(1)为减轻备考压力,规定生活记录薄成绩、能力考试成绩、论述成绩中的任何一门成绩优秀均可进入名牌大学;(2)增加大学能力考试的次数;(3)改进考试制度,减轻学生考试负担;(4)改善学校教育课程,使学生们不参加辅导班也能考入一流大学等。
  此外,一些名牌大学对2008年新制度也有很大意见,特别是对“三不政策”极其不满,认为现行的大学能力考试并不能真正选拔优秀学生,大学自主权没有得到保障等。他们要求实施单考,并在招生过程中反映高中之间的水平差距等。
  五、针对上述争议韩部分研究专家
  对2008年的新招生制度提出的意见和对策
  1.近期改进方案
  该方案以2008新制度为基础,对其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完善。以往韩国社会一直认为考试是教育问题的根源,但经过多次招生制度改革后,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进一步增加了学生与家长的经济、心理等负担,导致教育畸形发展,增大了阶层间的贫富差距等。对此大部分人希望不再制定新制度,应以2008年招生制度为主,适当调整。
  首先,构建大学与高中间的合作机制。为实现中学教育的良性发展,保障大学能够选拔优秀的人才,必须在大学与高中间建立合作机制。这种合作机制要深入研究高中课程、方法、记录学生各种活动的方式、以及如何将这些反映在大学招生之中。此外,名牌大学作为影响中学教育的重要因素,要与高中教育建立紧密联系,帮助高中实现教育良性发展。
  其次,改进、灵活运用高中生活记录簿。大学与高中要积极配合,就生活记录簿的记录方式,以及课程与非课程的评价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并把其结果真实地反映到大学的招生中,特别是提高中学生活记录簿成绩的可信度。
  再次,加强大学招生调整官的作用。2008年招生制度为了开发符合个别大学与学科的遴选方式,建立大学招生上作的专业化体系,引入了“入学调整官制度”。招生调整官可在“三不政策”内,详细考察各个高中的基本情况,最大限度地开发符合所在大学的招生方式,以便学校选拔适合自己的优秀人才。
  最后,改进大学能力考试。2008年招生制中的大学能力考试引入了九等级制,但考生认为九等级制还不如以往的分数制公平,因为在九等级制中,往往只错一个问题就会降低一个等级。不仅考生,大学也对九等级制的能力考试的可行性、可信度提出了疑问。这些问题产生于大学能力考试的出题方式,为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需要引入题库式出题方式,而且还要增加能力考试的次数。
  2.完全自主的招生方案
  这个方案就是废除“三不政策”,在招生问题上赋予大学完全自主权。大学应依据自己的特性、教育理念、招生经验以及在校生的学习能力、进取心等研究开发合理的招生制度。韩国建国后曾实施过完全自主的招生方案,但因招生腐败、教育以考试为主以及课外辅导费用增加,政府又介入了大学的招生管理工作。因此如实施该方案,就必须制定防治招生腐败,有效保障中学教育良性发展的方案。
  3.通过建立大学与高中的联合机制,改进大学升学考试的方案
  该建议旨在大学与高中共同协商制定大学招生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与思考能力。
  首先,必须认识到大学与高中进行合作的必要性。这是因为大学入学考试已经妨碍了高中教育的正常合理发展,妨碍了大学教育的合理性。为了使高中生在心理上、德智体上接受到正规教育,就需要大学与高中合作,改进招生制度。
  其次,大学与高中进行合作的方式,要首先确定需要合作的大学,其次再选择适合这些大学的高中。大学与高中选定后,通过“高中与大学合作的教育制度改善委员会”对高中与大学的教育及各种活动进行研究,另外,通过“学生生活记录及评价委员会”来确定如何掌握、记录对大学有用的各种成绩。如此,为了改进大学招生制度,就必须对学生生活记录薄进行改善,使学生在心理上、德智体上得到全面的发展。
  再次,改善学校生活记录簿的记录与评价方式。现在的记录方式依据韩国法律为统一方式,记录内容为个人情况、出勤、身体发育、奖惩情况等。由于这种全国统一的生活记录簿缺乏可信性,无法成为大学招生中的重要依据,因此,高中学校需要在生活记录簿上认真记录学生的课外活动、德智体上有何特技等。为此,高中学校要展开各种有特色的课程、活动等,提高学校的主动性。为了鼓励高中开设这些教育课程,大学也要努力提高生活记录簿在招生中的比重。
  4.高中教育与大学升学考试分离的方案
  现行招生制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学考试,某种程度上妨碍了高中教育的正常化发展。但大学却认为学生在高中教育中只学习了如何考试,没有学到有用的知识。为了提高教育质量,迎接知识与信息化时代挑战,应考虑将高中教育与大学升学考试分相分离的方案。
  首先,应把高中教育与大学考试分离。一些国家把贯彻高中教育的基本原则与使命作为优先课题,认为这是实现教育良性发展的最好方法,也就是让大学招生尊重高中教育,这样才能真正结束畸形的高中教育。
  其次,要确保高中教育的专业性与自主性。只有保障了高中以下阶段教育和教师的专业性与自主性,才能把其教育结果(如生活记录簿成绩等)应用在大学招生中,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解决教育畸形发展的问题。为此,应尽量减少还没有得到精确认定的大学能力考试与大学单考等的影响力,特别是要最大限度地削弱大学能力考试的影响。
  再次,大学招生自主权应在高中提供的各种入学材料中得到最充分体现。为了使高中阶段提供的各种入学材料更加确凿可信,需要对高中教师进行各种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与观念,此外还可以与大学合作,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
  最后,要研究产生课外辅导的原因与解决方案。学生参加课外辅导主要是认为在正规学校学习无法进入理想的院校,其次是名次竞争所致。为了根除日益加剧的课外辅导和竞争,要清楚认清从前相对评价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反对把考生名次化,鼓励把考生范畴化。相对评价体制导致的课外辅导负担过重问题,必须通过这种范畴化的评价体制来解决。但是这种评价体制中又存在着对学生信息掌握不够的缺憾,这样可能会导致同一考分的考生增多的问题。此外,对课外辅导过热的问题不仅要从教育的角度认识,更要从社会的角度去看待,如失业等问题对课外辅导过热所产生的推动作用等等。无论从理想还是从逻辑来看,课外辅导过热问题都应依靠良性的教育循环来解决。但从现实来看,这个问题必须通过改变社会对教育的认识、赋予学校与教师更多的信任以及对中学教育实施高质量管理得以解决,进而实现中学教育的良性发展。
  5.面向知识型社会的学校教育与大学招生制度
  为了应对知识型社会需要,建设教育强国,应提高教育的质量。知识型社会的产业核心是知识与信息。这种知识型社会到来的主要原因有:知识与信息量的增加,通信技术的发达,全球一体化等。知识型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信息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合作意识、组织能力、使用技术的能力、文化理解能力、自我开发能力、学习能力等。由于时代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要求学校的教育进行改进。学校应培养学生具有创造、能够运用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与素质。学校应培养学生运用通信技术来收集、分析、评价、综合、转达信息的能力。学校应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学校应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等。
  为应对知识型社会的挑战,在学校体制与大学招生制度改革方面,首先要实现多样化的学校体制,大学要坚持依据自己的特性与理念招生。现代教育不是产业化时代以数量为中心的教育,而是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精确教育,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知识型社会的变化。
  其次,赋予大学更多自主权,允许设立各种形式的学校。为了培养知识型社会所需人才,要关闭教育质量低的学校,赋予高水平学校更多自主权,允许这些优良学校依据各自特性与理念自主招生。政府不得再干预大学的招生,招生由大学依据自己的教育理念自主进行。
  再次,学校应与地方、企业等建立各种有机的合作,选拔培养知识型社会所需人才。各大学可与高中紧密联系,建立合作机制和一体化的招生、教育体系,大学要与高中共同发掘、培养人文、社科、文体等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并通过对这些人才的选拔,保持对这些特殊人才教育的一致性。此外,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还要改善教育制度,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各种形式的学校,如外语学校、国际学校等,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奠定基础。
  最后,应努力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待人态度等。
  
  注释
  ①由学生毕业的学校就学生的平时品行及学习成绩给出评价后,发给该学生希望上的大学,大学在选拔时,可依据内审成绩给予报考学生部分分数。
  ②2004年9月韩国全国教员劳动组合披露首尔某大学实施高中等级制,专门针对江南区一些好高中出身的学生加分。不久,全国教员劳动组合又披露部分大学仍在实施会考,在韩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③该方案规定对大学的历代董事长、校长、同学会会长等对学校发展有功人员,以及向学校捐献20亿韩元的捐赠者的子孙,在2002年第二学期的入学中,可按定员的2%(80名左右)予以录取。
  作者单位 中国驻韩国大使馆教育处
  (责任编辑 王永康)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