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关注有效教学,促进学生成长|推进有效教学,助推教师成长
 

关注有效教学,促进学生成长|推进有效教学,助推教师成长

发布时间:2019-01-30 03:56:00 影响了:

  [摘要]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洗礼下,教师更为关注学生的发展,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营造了课改的良好氛围。但在现实教学中仍存在教师代劳较多、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力度不够、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等等。本文提出了有效教学的前奏是精心备课:比较新老教材、积累教学资源、关注学生个体;关键是扎实课堂:转变观念、优化语言、更换角色;延续是勤于反思:展亮点、思缺点、调设计。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激情、智慧和个性的舞台。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学
  
  2004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的新课程,给我们全体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洗礼下,如今的教学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开展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这些都阐释了新的课程文化,营造了课改的良好氛围。但也存在着一些应引起重视的问题,如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够、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等等。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是追求有效、高效的教与学,它应更关注教学效益。而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直接发生关系的是教师,所以我认为要促进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从教师自身做起。
  
  一、精心备课――有效教学的前奏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在没有实施新课程之前,许多教师是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对教材的使用不灵活。现在许多教师都意识到,教材只是知识传授的载体,它给予了我们一个知识框架和结构形式。教师应依据《新课程标准》,在深入理解、研究教材中所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有效地使用好教材资源。
  
  1.比较新老教材,为有效教学添砖加瓦
  笔者经历过新老教材,以前只需轻松准备即可上阵,现在接触到新教材后才认识到要上好一堂课太难了,教材主题图内容丰富,提供给学生思考的内容多,开放性强,而且有很多内容都是以前我不曾接触的,如认识钟表、分类等。每次备课前,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理解重难点,再进行备课,然后熟悉教案,备课体现新课标理念,每个环节设计尽量关注到学生的实际,能让学生积极地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有利于学生的各种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
  
  2.积累教学资源,为有效教学奏响号角
  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反思者,应该明白:教材给我们提供的主题图、例题、习题,是面向所有老师和学生编排的。因而它不一定适合教师的个体教学和所有学生的学习所需。
  聚焦镜头在执教人教版第一册“10以内减法表”前,曾仔细研读对比过新、旧教材,反思过多种不同教法,为了立足于引导学生自己整理、发现规律,在整理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通过看教参、教案集、上网查资料、对比教材等方式来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一改教材给出整个减法表的做法,别出心裁地让学生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减法表――让学生做好所有已学过的算式卡片,每组一套,还有一张大纸,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把这些算式归类整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虽然这样大胆的设计存在着一定的“教学风险”,会造成不能及时完成教学任务的后果。但整节课上下来。学生学得很投入,他们用分类的思想建构了一张有规律的、各不相同的减法表,经历和体验了减法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小组的操作与交流中体现了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在挑算式的过程中又自然地进行了口算练习,真可谓起到了“一石二鸟”之效。
  分析教师理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进行改编或重组。使自己的教学行径更为奏效。
  
  3.关注学生个体,为有效教学保驾护航
  在教学前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关注每一名学生,我们常说“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考虑学生对进行新知识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学生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理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进行改编或重组,尽量适合所有学生学习所需。
  聚焦镜头在人教版第一册设计“认识立体图形”时,考虑到学生可能已经知道了立体图形,于是,就预设了两套教学方案。一是学生对立体图形未知。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对未知进行自主探索。二是学生对立体图形已知,又将如何引导学生进一步在已知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新。同样,当学生对圆柱体和球体特性进行摸索时,由于每个人的思考方式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将会有所不同。一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它们“都可以滚动”:也会有学生认为“圆柱体是来回滚动的,球体是向四面八方任意滚动的”。
  分析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学生,一节课中没有掌握的内容肯定有,掌握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有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但有些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对同一个数学问题,不同学生可能会有哪些不同的解决方案,所以在课前精心预设出多种问题和答案,为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提供保证。确保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扎实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石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所充当的角色绝对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因此要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1.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初次接触这些新理念觉得这种学习方式能给全体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独立思考和自主互助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它能让学生参与和亲身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探究交流活动过程中更能理解教材内容。
  聚焦镜头如“对称”一课中,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对称图形的特征后。经过辅导学生得出“把一张纸对折然后画出要剪的一半就可以剪出一个对称图形了”,然后提出要求:下面每个小朋友动手剪一剪,然后小组评出你们这组最漂亮的图形贴到黑板上。学生完成后,有的不敢上去张贴,还有的完成的很慢,然后就慌了起来动员好的学生自己上去张贴,有了第一个就有了下面的,然后很多剪的一样的图形都上了黑板,下面那些剪的漂亮的、复杂的却因为时间关系在桌子上摆着。这样动手、合作交流以形式主义而告终。
  分析因此教师要转变这些错误的观念。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分组,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时加以指导。并对他们的合作过程进行评价,从真正意义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
  
  2.优化语言,提高课堂效益
  过去的课堂教学一向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只有听从与配合。因此有较多一直任教低年级学生的教师,总会对学生不 放心,怕他们表达不完整或说话太轻,总是以自己的话代替他们的思考,甚至不停重复,学生则被动地听着教师的喋喋不休,自己思考和表达交流的机会少。长期以来学生就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每次遇到稍难的就等待着教师的讲解。实施新课程后,我们意识到了自己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只有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交流、合作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才能促进有效的教学。因此我在课堂上尽量讲的少一些。让学生说的多一些。在每次提出问题后,都先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同桌之间先说一说再交流汇报。当其他组学生表示不愿意倾听时,就会说:“老师没听清他们说的意思,你们谁听清了?”时问久了,学生也会听其他同学的了。当学生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时,我就引导其他学生来帮忙,在学生回答时我则细心聆听。在说完后我要求其他学生给出评价,如当学生回答的精彩时其他学生会自觉地用掌声表示祝贺,不同意时就摆摆手提出自己的意见。特别在处理内容丰富、开放性强的主题图时。更是用“谁发现了更多的数学信息”“准发现的问题多”等语言来评价激发学生的欲望,同时在学生说后给予激励性评价,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更浓,学生思维较以前活跃许多,在提出问题后。总能朝着不同的角度思考,发现的方法也有很多。
  
  3.更换角色,演绎有效课堂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担当起促进学生学习的责任,而这个责任更应是面对全体学生的促进。既要注重优势群体的发展,更要关注学习中弱势群体的提高,对他们课前、课中的预设与生成应充分考虑和重点关注。因此,面对新课程。教师应准确定好位,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可以先培养学生善于向他人学习的习惯。具体表现为在课堂学习上,教师的行为习惯、正确导向对学生起重要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养成向他人虚心学习的好习惯。如平常要以“谁的耳朵听的最仔细”“谁能把他的话再说一遍”的语言来培养学生听的习惯。在小组合作前也会让学生复述对他们的要求,从而培养学生听老师听同学的能力。其次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如预习看书习惯。互相交流、合作习惯,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使有限的课堂学习空间充分发挥出作用。
  聚焦镜头 组织学生讨论一道思考题:小明做操,他的前面有3个小朋友,他的后面有4个小朋友,小明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人?表面看教室里挺热闹的,嗡嗡的讨论声不断。可巡视过程中发现每组4人中,只有一两个人在积极讨论,其他学习较差的孩子,有的皱着眉,有的托着腮,一言不发,看来讨论效果不并不理想同样的情况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不管是动手操作,还是交流想法,这些学生都是“旁听生、观望者”。通过了解知道是组内学生因为他们速度慢,引起对他们的厌恶。
  分析 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相互帮助才能共同进步,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时。好生要帮助引导学困生完成实验或其他学习任务,交流想法时,先让他们说。这些虽然费时,但坚持下去,他们的进步一定会很明显,也一定会促进有效的教学。
  
  三、勤于反思――有效教学的延续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决定于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上可供挖掘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和我们自身的教学风格、手段和方法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在进入新课程以后,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越来越多,越来越有代表性。课后的反思,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是自身理论的提升;是下一堂课的基础,是下一次备课的借鉴之路。有了更好的理论基础、方法手段,我们就能更漂亮地备好下一堂课。
  
  1.展亮点
  在每一节课结束后应该静心沉思:哪些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段值得仔细回味;本节课摸索出了哪些与众不同的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
  聚焦镜头 如在教学“找规律”时,在学生探索规律后,创造规律让其他学生回答。
  生1:(×00×00________)
  说明:0既可以表示数字,也可以表示音乐中的休止符。
  生2:(跺脚 拍手跺脚 拍手拍手 跺脚 拍手 跺脚 拍手 拍手___________)
  (这里也有生用叉腰、耸肩,等等)
  生3:(用7个音乐音符组成一段有规律的旋律)
  (3 1 2 3 1 2_________)
  mi do re mi do re
  分析学生中出现那么多的规律,把音乐知识融合于数学知识中是老师们始料未及的,教师在反思中记下了教学整个过程,我们为我们的学生喝彩,为“学科整合”而感到欣慰。我们更有激情展示下节课的精彩。
  
  2.思缺点
  反思时更要查找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原因。同时对症下药地寻找应对措施,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于今后改进。从而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
  聚焦镜头如在上完“搭配的学问”一课后,认真的反思了本节课中师生的活动情况,觉得学生在课堂上的操作、同答非常精彩,但遗憾的是自己把他们牵的太多了。于是便写了这样的教学反思:“今天学生说的搭配方法、写的符号表示方法都非常精彩,在这么精彩的背后竟然让自己的多嘴给搞得失去了原来的开放课堂,时间安排也不够妥当。今后我得吸取教训。”
  分析尽管这是简短的几句话。但笔者觉得就是一次深刻的反思。只有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地促进自身教学的改变,进一步促进有效教学。
  
  3.调设计
  课后及时记下课堂教学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调整设计,写出“二次设计”,甚至“三次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聚焦镜头 以16-7为例,当学生出现:因为7+9=16,所以16-7=9时,第一次试教,教师问:“谁再来重复一遍?”
  经过课后反思。记下这句话“提问不能机械重复”,故调整设计:
  第二次试教,“还有其余的方法吗?”
  (一味追求算法多样化)
  第三次教学:
  (1)追问:听懂他的意思了吗?你的方法与他的不同在哪里?(目的:给其他学生“消化”这种算法的时间和空间。)
  (2)“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
  (引出其他不同的算法。)
  (3)“这么多种算法中,你认为这些算法在什么情况下适用?”(引导比较)
  生1:如果20以内的加法熟练,我就“想加算减”。
  其他生:……
  (4)“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选择计算方法……”
  分析如此良性循环,我们的教学水平将会大幅度地提高,教学工作也会越来越出色
  总之,要想真正促进有效的数学教学,我们要了解学生,理解教材,把握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为前提;突出主体,扩大时空。有效地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坚持写教学反思,以写促思,以思促教。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激情、智慧和个性的舞台。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