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明生\养生”育人“救国\爱国”校魂】文化育人的是谁的理念
 

【“明生\养生”育人“救国\爱国”校魂】文化育人的是谁的理念

发布时间:2019-02-02 03:53:51 影响了:

  江苏省海门市滨江临海,与上海有一江之隔。很多人会将建筑之乡和绣品之乡冠名于它,而更让人不得不提起的是,海门还是个有着悠久传统的教育之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坐落于这里的百年历史名校――海门中学。
  海门中学前身为建于嘉庆十四年的师山书院,光绪三十年改书院为学校,光绪三十一年办中学预科。民国元年(1912年),茅祖权、赵师鼎等人倡议于师山书院原址创办师山中学,同年改名为海门中学,由时任第一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亲笔书写牌匾“海门中学校”,被称为海门“最高学府”。1949年,海门中学由政府接管,至此,江苏省海门中学正式诞生。历经百年风雨的历史变迁,海门中学始终执着于博学笃行、敬业乐群的校风,积淀着丰厚独特的历史文化,培养出大批国之栋梁,可以说,海门中学是江苏乃至全国教育的一朵奇葩。让我们走进海门中学,细细体味它的育人之理念,精神之渊源,文化之精髓。
  一、明生养生传扬崇高育人理念
  海门中学教师无不秉承“明生”、“养生”的崇高育人理念。20世纪30年代,海门中学校歌歌词中这样写道:“揭诸教条,明生以育,养生以公”。所谓“揭诸教条”,即强调高举办学的信条,践行正确的办学理念;所谓“明生以育”,就是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明白事理,使“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所谓“养生以公”,就是以大公无私的思想来教育培养学生,主张以生为本,这反映了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明生”和“养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早在师山书院时期,学官赵菊泉就有“教人以笃实为本,行文以雅正为宗”的教育思想。“笃实”者,忠诚老实之谓也,是人立身之基础;“雅正”者,典雅纯正,合乎规范之谓也,乃作文之要旨。它与“明生”、“养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性和严谨的学识为目标,表达了身为教师的崇高职责和职业追求。
  海门中学教师邱竹师曾在校门两侧写了一副楹联:“不弄玄虚,不翻花样,辛苦干从头,看有什么成绩;也当徒弟,也算老师,呼应成一气,勉之这种精神”。这不仅体现了一种奉献的育人精神,同时也表明了“亦师亦徒”的教风,是完全融入教学群体的教师的风度气质和工作作风,是使教学之风和教师之风有机统一的完美教风,表达了他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服务学生发展的执着追求。如今,步人海门中学的走廊,一则石鑫校长的寄语便映人眼帘:“做力争上游、精益求精的优生,做不拘一格、广纳贤才的伯乐。发扬奉献精神,端正工作之风,讲究工作方法,锻炼自我,服务他人。”它直接传承着“明生”、“养生”的育人理念,充分表明海中人不愧为优秀教风的传人。
  二、爱生忠诲建立浓厚师生情谊
  如今,海门中学最有名气的建筑当属弘謇园。它是为弘扬张謇的尊师精神及他与赵菊泉之间浓厚的师生情感而建立的一处纪念性文化景点,现位于第二幢教学楼前。弘謇园内设施简洁而意蕴深远,一尊张謇的半身塑像,一幅赵菊泉的石刻画像,以及相关的文字资料,但一字一画总令人反复琢磨,一砖一石常引人遐思无穷。说弘謇园时不得不提及赵亭,因为弘謇园是在“赵亭”旧址上建立起来的。同治八年,赵菊泉出任海门厅训导,他为人正直,政绩斐然,是位好官;他学识渊博,爱生如子,是位名师。同治十年,青年张謇考入师山书院,拜赵为师,历时三载,赵对张教育甚严而分文不取。张謇发愤苦读,学业精进,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光绪二十年,张謇赴京应考,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而此时赵却已离世。张謇格外思念恩师,誉恩师赵菊泉为“人师之职帜,学官之凤麟”。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他撰写了《请建赵亭禀牍》,翌年回南通,与周家禄、沈之瑾、沈燮均、秦驾鳌、徐孚吉等人一起,在“厅学洒扫公所之前,训导署廨舍之后”,建造“赵亭”,并“画像刻石,以志遗爱”。亭侧的楹联“人通利则思其师,三年几席,�落何堪离第列;公魂魄犹乐兹土,衙斋咫尺,风流敢告后贤知。”表达了他们对恩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三、教育救国彰显强烈爱国情操
  在民族衰落和危亡时期,奋发有为的青年志士总是担当起引领救国潮流的先驱。作为海门中学第一任校长的黄照清,毕业于南洋公学,他出身清苦,在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学业后,看到民族没落的现实,毅然选择回家乡办教育。初创时期的海门中学,办学设施设备简陋、敷不应用,办学经费捉襟见肘,黄照清校长经常携带雨具,脚穿草鞋,徒步外出,远至“下沙”一带募集办学经费。他逐年为海门中学建造楼房两幢,平房三埭,并增辟图书室、阅报室,会议室,大操场f八亩左右1等。黄照清校长的教育热情和爱国情操始终让人感动和敬佩。
  1928年前后,海门中学已有共产党地下组织,学生黄家骏、王新宇、袁涤今等都是地下党员,他们领导其他学生进行了多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曾在1927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纪念日)以海门中学学生自治会名义发动县市十所中小学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高呼“打倒列强”、“打倒军阀”、“打倒土豪劣绅”等口号。1938年,日寇侵占海门,海门中学被迫遣散,随后又几次复校、迁址、停办。在此期间,海门中学学生抗日情绪高涨,不断开展抗日救国活动。更让人钦佩的是,尽管学校被迫几次停办,可战争还是无法羁绊教育救国的坚毅和执着。1942年,海门中学上校开学,沿用抗战以前正规中学的学制、课程及课本,排斥汪伪政府的奴化教材,聘请学识渊博、经验丰富、保持民族气节的进步人士任教,如樊伯平、陈卓英、黄康屯、徐茂德、管唯吾、樊举成、顾昌祖等人。海中上校因有党的正确领导,群众的大力支持,教师德才兼备,教学认真,尽管敌伪骚扰,环境险恶,但师生艰苦朴素,紧密团结,风雨同舟,认真教学,整整坚持了四年半,直到抗战胜利,培养了众多奋发有为的爱国志士,深得广大学生家长及群众的赞誉。
  四、先进理念铸就辉煌教育成果
  作为海门中学的创始人之一,黄照清校长在办学方面见解独到。所谓“名师出高徒”,在师资聘请上,黄照清认为办好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吸纳最优秀的教师。一是学识渊博,学有专长;二是道德高尚,为人师表。当时大学毕业生凤毛麟角,他四处打听,先是抓住才华横溢的南洋公学高材生钱介夫任教务主任,继请作风严肃认真的徐丕扬当学监,再聘文武双全的季方教体育,又邀上海教会大学毕业生沈思义教外语,前清贡生袁秉奎教国文。此外,耿澹如、钱恭甫、汤范第、孙仰夫、黄子敬,施惠周等教师也都是大学毕业生。在学制设定上,海门中学改变原来四年单轨旧制为六年新制,初、高中共6个班级,是当时本县仅有的一所完全中学。同时还制定了严格的升留级制度,只要有一主科不及格者即留级,因此经常可见一年级时有学生50人左右,到四年级毕业时就只有30多人了。在课程设置方面,参照南洋模范中学,除语文、公民外,从二年级起,各科均用英文原版教材,习题也用英文解答,高中还加授法文。各科教学循序渐进,重视实验示范,且文体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海门中学因此而拥有高质量的教育,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不少合格人才,培养了一大批知名人士。他们之中既有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也不乏业绩卓著的实业巨擘,更有奋发有为的党政领导。如知名水利专家施孔怀,锅炉专家沈三多,著名工程建筑专家戴居正,世界著名桥梁专家杨裕球,侨美法学家董霖,中科院院士邱竹贤、沈其韩,侨美著名图书评论家刘善乡,现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诗人卞之琳,台湾远东集团总裁徐友庠,著名将领茅程、郁文等。
  现今的海门中学,在教育管理、人本师训及校本课程上进行了不断的创新试验改革,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学校注重参与式管理,更在教学上体现生本特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互动、充分发展,这正是“明生以育”、“养生以公”精神的延续。“追寻教育理想,实施理想教育”,海中独领时代风骚,精于传承,长于创新,以“三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三高”(办学高标准、教育高效率、学生高素质)、“三自”(培养学生自主、自学、自治的能力)为办学目标,形成了现代化、高质量、示范性、有特色的办学风格。
  历经百年的办学实践与沧桑磨砺,海门中学孕育了灿烂的学校文化,而灿烂的学校文化又铸就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辉煌的办学成果。“博学笃行、敬业乐群”的校风,“严谨、求精”的教风,“厚积、有恒”的学风以及“敦品、力学、大气、卓越”的校训不断渗入海门中学的办学活动中,积淀成了“追求真理、严谨治学、厚积有恒”的校魂。我们有理由相信,海门中学这艘承载着未来的巨轮会在波澜壮阔的教育海洋中继续扬帆远航。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