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冷眼看得失]平淡对待得失,冷眼看尽繁华
 

[冷眼看得失]平淡对待得失,冷眼看尽繁华

发布时间:2019-02-09 03:58:28 影响了:

  持续了6天的格俄冲突,以俄军大获全胜而告终。俄军完成了任务,格军遭到了重创。对于俄军的表现,好评不少,如反应迅速、战法犀利、行动果敢、战绩显著等等;同时,批评之声也不时见诸媒体,如轻视对手、武器老化、战术陈旧、协同不力等等。那么,对于一正一反两方面的评价,该如何看待呢?“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作战任务,是对军队的最高要求。以此标准来看,俄军的表现值得褒奖。但我们不能忽视一点,那就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是战术运用的最高境界。从这个角度看,俄军在实力处于绝对优势的有利条件下遭受了一些无法掩盖的重大损失,的的确确有许多惨痛的教训发人深省。教训,往往比经验更具指导价值。正如俄罗斯战略和技术分析中心主任鲁斯兰・普霍夫在一份报告中所写的:“这次我们对于格鲁吉亚陆军的胜利不应该成为我们高兴的原因,而应该成为俄军加速军事变革的机会。”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进步之处可圈可点
  
  苏联解体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俄军战备水平大幅下降,以至于在第一次车臣战争(1994~1996年)中大败而归,阵亡2 837人、伤13 270人,当时俄军的糟糕表现令国际社会大跌眼镜。此次军事冲突,是对俄军自第一次车臣战争以来建设成果的一次实战检验。结果表明,俄军的作战能力与十多年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进步之处可圈可点。
  “俄速度”惊呆美国。从8月8日上午俄军开始行动,到8月10日开辟格鲁吉亚东西两翼战线,再到8月11日完成对格鲁吉亚的分割,俄军此次作战速度之快,令美国五角大楼甚感“惊诧”。对于俄军的战法,许多媒体都用“闪电战”一词来描述。事实上,这次俄军正是以“闪电战”回击格军的“闪电战”,可谓“以其治人之道还治其身”。在格鲁吉亚国防军突入南奥塞梯后,俄军迅速调集20 000余名官兵和500余辆坦克,并派苏-25、苏-24、苏-27和图-22等战机参战,并且在西方国家还来不及统一立场的情况下迅速结束了作战行动,把作战行动有效控制在了局部范围之内,所付出代价也相对较小。根据俄国防部资料,6天的冲突中俄方有1名军官、17名士兵阵亡;1名将军、两名军官和49名士兵受伤,14名军人失踪;还有包括1架图-22在内的4架战机被击落。但这个损失比起车臣战争来说要小得多。俄军最突出的一个进步,便是“快”。其反应速度之快,令西方国家大为惊叹,以至于有媒体以“俄速度惊呆美国”来描述俄军的反应速度。而“俄速度”的背后,是俄军这些年来扎实、充分的日常战备建设。这正好应验了“有备无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古谚,也充分展示了俄军战备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作战能力的明显提升。
  
  
  诸军兵种协同作战大显神威。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是双方作战体系整体力量的较量。在此次军事行动中,俄军正是这么做的。俄军出动了空军、海军、陆军和空降兵,从多个方向、立体空间协同行动,直打得格军溃不成军。当俄陆军第58集团军在格鲁吉亚东线发动进攻后,俄黑海舰队同步抵达阿布哈兹海岸,掩护地面部队抢占格鲁吉亚西部的祖格迪迪、塞纳等多座军事重镇,从东西两线夹击,使格鲁吉亚国防军身陷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而俄空降兵则同时伞降到格鲁吉亚腹地的重镇哥里,夺取了东西走向的高速公路中心点,将格鲁吉亚切割成两半,一举包围格最精锐的特警部队约1 500人。俄军这种多军兵种协同作战的能力与第一次车臣战争相比也有了长足的提高。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俄军坦克部队在没有步兵与空军掩护的情况下孤军深入,造成大量坦克、装甲车被车臣武装击毁或击伤,而迟到的俄军步兵又被包抄,一步错,步步错,最终造成了俄军全局败退。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俄军诸军兵种之间的协同配合不力。而此次俄军的诸军兵种在大纵深、立体空间的整体协调配合,颇为精彩,很有一些“一体化作战”的味道。
  精确打击能力崭露头角。精确战,早已成为信息化条件下的重要作战样式。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再到阿富汗战争,乃至伊拉克战争,精确打击武器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有限规模局部战争中所占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然而,俄军毕竟不比美军,精确打击能力还比较有限。在两次车臣战争中,俄军蒙受的最大垢病就是“威力过度”――俄军的威力大但精度低的武器导致大量民用目标损毁和平民伤亡,既造成了大量的武器弹药浪费,又因平民伤死亡众多而失去支持,还在国际舆论上陷入被动。普京任俄罗斯总统的8年中,在加强军队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研发精确打击武器并大量装备部队,并着力加强了军队精确打击能力的训练。因此,在这场冲突中,俄军战机轰炸的公路、桥梁、雷达站、机场与港口等重点目标,虽然都在居民区附近,但并没有造成多少平民伤亡,一共也不过100多人。相比之下,格国防军在南奥塞梯的军事行动,却造成了2 000多名当地平民的死亡,两组数字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国际社会上引起的反响也截然不同。俄军精确打击能力的提升,让人们看到了俄军正在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黑客战小试牛刀。信息时代,无“网”而不胜。而网络空间较量的典型样式,便是黑客战。早在格俄军事冲突全面爆发前,两国黑客之间的网络攻防战已经提前打响。据列克星敦网络安全公司的专家乔斯透露,7月20日前后,大量标有“win+love+in+Russia”字样的数据包突然涌向格鲁吉亚政府网站,使之完全瘫痪。而格鲁吉亚议会官方网站内容也被黑客完全修改,甚至连总统萨卡什维利也遭到“恶搞”,他在网站上的照片被换成了希特勒的照片,而格总统府网站整整瘫痪了24小时。当俄军对格鲁吉亚的军事行动全面开始后,俄罗斯对格鲁吉亚的网络攻击也全面展开,并且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几乎所有的格鲁吉亚官方网站都被瘫痪,格媒体、通讯和交通运输系统也陷入瘫痪,其战争调度能力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向重视运用有形力量克敌制胜的俄军,能把黑客战运用到如此水平,不禁让人为之一震,他告诉人们,俄罗斯的黑客也不是吃素的!
  
  吃一暂,长一智──总结是为了提高
  
  此次格俄冲突,是一场力量对比悬殊的较量。格军主要参战力量为1个步兵旅、1个坦克团和2个步兵营,总兵力约5 000人。俄军主要参战力量有第58集团军的2个摩托化步兵师、5个独立摩托化步兵旅、1个独立摩托化步兵团、2个空降师(第76、第98空降师)及空军航空兵、海军黑海舰队等,总兵力达数万人。根据“优胜劣败”之战争规律,兵力处于绝对优势的俄军取得胜利是十拿九稳的。但俄军能不能打得漂亮,以最小的伤亡代价达到作战目的,这才是评判俄军表现的更高标准。从这个角度来看,俄军作为一支令人生畏的作战力量虽然依旧强悍,但是也存在很多明显的缺陷,与一个军事强国的形象和能力尚有不小的差距。
  一是轻视对手酿成祸端。俗话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兵家至理名言用在军事领域永远都不过时。俄军在此次冲突中所遭受的损失,正是违背了这一原则的苦果。究其原因,首先就是不重视战前侦察、对格军实力估计不足。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儿。”格军敢于主动进攻,没点儿实力做基础是不行的。格鲁吉亚在美国、土耳其和乌克兰等国的帮助下,建立了一支足够现代化的军队。格军接受了美军的训练,配备了大量的美式装备。过去10年间,他们一直参加北约的演习,培养出了一批非常有能力的指挥官和士兵。因此,在局部战场上、在短时间内,格军绝非等闲之辈。
  然而,俄军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俄军虽然对格军的战备水平、武器装备的质量和数量有足够了解,对格军入侵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时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也大致进行了评估。但对格军第一梯队借助坦克攻城前所使用的战术却始料未及,而且对格军防空能力、远距离打击能力估计不足。格军在美国老师的“指导”下,使用火箭炮大规模袭击俄罗斯维和部队和南奥塞梯部队驻地以及茨欣瓦利的平民。俄军则完全没有想到格鲁吉亚人会用如此“野蛮”的方式来发动突然袭击。俄军发动反击后,在没有完全掌握格军防空力量部署、没有完全摧毁格军防空系统的情况下,便贸然出动战机进行轰炸,导致有4架战机被击落,其中包括一架图-22远程轰炸机,还有一名飞行员阵亡。据说,图-22远程轰炸机是被乌克兰支援给格军的S-200防空导弹所击中。在地面作战中,在冲突初期,俄军各部队的侦察力量侦察效率也是十分低下,没有及时查明敌人的作战企图、敌方部队换防方向以及坦克部队、炮兵群和防空系统的位置。俄军地面部队几乎是盲目地进入战区,因此立刻遭到了迎头痛击,遭受了不小的损失。
  二是作战模式陈旧呆板。在作战理论领域,非线式作战、非对称作战、非接触作战早已被人们所熟知,美军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中已经把这些作战理论运用到了极致。但美军是美军,俄军是俄军。美军的先进与强大,全世界无出其右。俄军虽然也很强大,但毕竟与美军不在一个级别。作战表现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此次冲突中,俄军采用的仍然是火力准备-装甲集群突击的机械化作战模式。而且装甲集群与航空兵的配合也不够密切、不够默契。人们从媒体中看到的更多的是俄军坦克、装甲车集群作战,以及俄军火箭炮、榴弹炮发射炮弹的图片。像美军那种先使用卫星、无人侦察机、战斗侦察机、特种部队实施全维全天时的立体侦察,然后使用战机、战舰、潜艇发射“战斧”巡航导弹实施非对称、非接触的精确打击,以及空军与陆军联合实施空地一体作战的成分,在俄军身上鲜有体现。在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战争演变的今天,俄军却仍然在沿用传统的机械化作战模式,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正因为此,美国陆军军事学院战略研究所教授斯蒂芬・布兰克认为,俄罗斯离世界一流军事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俄罗斯军事专家卡拉什尼科夫也对俄军的战术提出了批评。他说,“俄罗斯没有发动有效的进攻,缺乏无人机开路,帮助地面部队更有效地进攻格鲁吉亚目标。这表明俄罗斯军队遭受了本可避免的损失。”他认为,俄罗斯的指挥官仍然坚持这样的观念:只有俄军的大批坦克开进第比利斯,对手才会举手投降。但这种观念在20世纪80年代的阿富汗或是1995年的车臣就已经不管用了。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把俄军换成美军,让美军来“收拾”格鲁吉亚,美军极有可能采取“空袭南联盟”加“左勾拳”行动的作战模式:先精确侦察格军防空系统和其他军事目标,然后发动一波又一波的超视距精确火力打击,首轮打击格防空系统,然后是格军的军事基地、机场、弹药库、油库等,最后是出动F-16战斗机、A-10对地攻击机以及AH-64攻击直升机,对可能撤退的格地面部队实施非对称精确火力打击,使格军根本就没有“生还”的机会。如果俄军那样打的话,格军可就要输惨了。只可惜,俄军目前还做不到这一步。
  三是战术运用失误。俄军的作战模式不仅陈旧呆板,而且即便从机械化作战的角度看,其战术运用也有不少失误。最典型的教训便是俄军地面部队因侦察不周密、警戒不到位、对空掩护不力,在通过罗克斯基隧道时遭遇格军伏击和空军轰炸,给自己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说起罗克斯基隧道,那可是俄军从地面进入南奥塞梯的必经之路。按常理,地面部队通过重要的隘口、桥梁、隧道时,必须事先进行侦察,并组织强有力的地面警戒和有效的对空掩护,以防敌地面部队伏击和空中火力打击。然而,俄军第58集团军在通过罗克斯基隧道进入南奥塞梯时,并未指派专门的部队实施前方警戒和侧方警戒,因而遭到伏击、遇到地雷也就在所难免。也就是在罗克斯基隧道,俄军第58集团军司令阿纳托利・赫鲁廖夫中将因遭格军伏击、乘坐的装甲车遭遇地雷而受伤。令人不解的是,他竟然带着一群俄罗斯记者一起行动。指挥官是指挥官,记者是记者,指挥官带着一群记者,不仅影响指挥,更严重的影响是大大强化了目标特征,使指挥员容易暴露身份和位置,易遭敌袭击,从而招来杀身之祸。赫鲁廖夫中将受伤,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此外,格军航空兵还对俄军进行了密集的火力打击,而俄军并没有组织起有效的对空防御,其防空系统未能给予应有的回击。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的操作员甚至在对敌方战机进行了10次发射后还不能击中它们,机动式防空导弹系统的表现也很糟糕,这使得格军战机在战争初期可以肆无忌惮地轰炸俄军部队。就俄空军来讲,其战术运用也存在明显失误。图-22M轰炸机这样高价值的装备一般用来执行战略任务,打击航母或是攻击高价值的地面目标,执行任务时也应该有电子战飞机的掩护,而俄军却没有。这直接造成了图-22M被老旧的S-200防空导弹所击落。换了美军,如果F-15、F-16等战机遂行对地攻击任务,肯定会有E-2T预警机、EA-6B电子战飞机等“兄弟”的配合,岂能轻易就让对方的防空导弹把己方的战机击落。
  四是武器装备老化。参与作战的俄罗斯武器可以说非常落后。俄军差不多95%的装甲武器(坦克、步兵战车和装甲输送车)和航空武器都达到了最大使用年限。约15%的武器因为这个原因而失效。许多坦克的无线电台在行动的最初几小时里便停止了工作。俄军还很缺乏夜视仪和炮兵侦察仪器,导致格鲁吉亚的“冰雹”火箭炮和迫击炮可以一连数小时猛攻俄军和南奥塞梯部队的阵地。实际上,俄军是在用冷战时期严重老化的武器作战。细心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媒体上有不少俄军士兵坐在坦克、装甲车顶上投入战斗的图片。这可不是作秀,更不是虚张声势,而是真的。因为俄军的坦克、装甲车对反坦克地雷的防护能力较弱,坐在坦克、装甲车的顶上比坐在车内的安全性更高。再者,在俄军的记忆中,步行投入攻击往往有更大的危险。综合这些因素,也就不难理解俄军士兵为什么喜欢坐在坦克、装甲车的车顶上行动了。而这一有趣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则是俄军武器装备的老化。
  
  俄军在离开格鲁吉亚一处军事基地之前,在基地外墙上刷了这样的侮辱性标语:翻译过来是“格鲁吉亚同志们,以正确的态度学习军事业务,我们会回来检查你们的。”其中“以正确的态度学习军事业务”是出自列宁的话。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