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及其对策_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全面提高办学质量
 

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及其对策_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全面提高办学质量

发布时间:2019-01-21 04:08:05 影响了:

  破解“教育四难”,高等教育该如何做?   编者按:   去年8月10日,省委书记卢展工到省教育厅调研时指出,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相呼应,用改革创新的方法来破解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质量怎么保、学校怎么办”这四道难题,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当年9月16日,省长郭庚茂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围绕如何破解这四大难题,对教育改革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改革创新的重点进行具体部署。一段时间以来,如何破解“教育四难”成为全省教育系统热议的一个重要话题。
  近年,河南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发展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而“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质量怎么保、学校怎么办”这四大难题则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此,本期“教育观察”特约河南理工大学校长邹友峰教授、洛阳师范学院院长时明德教授,结合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河南高等教育发展及他们所在学校发展的情况,来解读高等教育发展该如何破解“教育四难”。
  
  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指出,要用改革创新的方法破解教育发展中的“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质量怎么保、学校怎么办”四道难题。解决好这四个关键问题,必将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不断实现新的跨越。省长郭庚茂提出,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远见和坚强决心,让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备受鼓舞。
  作为高等学校,我们必须坚持走稳步、规范发展的道路,强化内涵、提高质量、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办出品牌;结合实际,正确处理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的关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实现规模与质量、结构与效益相统一;改进质量评价制度,以学科质量与发展水平强化特点、特色、特长;主动适应社会需求,适时进行调整完善;不断创新大学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尽快突破资金“瓶颈” 力推高校健康发展
  
  河南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足,制约着高校的健康发展。从1999年以来,河南省生均高等教育经费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呈逐年加大趋势。2009年,河南省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2.7%,位居全国后列。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各高校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发展,实现了河南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全省高校贷款金额已有200亿元左右,平均每个省属高校贷款金额都在5亿至6亿元,还本付息压力巨大,已有部分高校因偿还贷款能力不足导致发展困难。
  高校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突破资金“瓶颈”。政府要明确责任,认真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难题,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到2012年完成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4%的分解目标,加快化解高校债务。一是继续加大政府投入,逐年提高生均事业经费水平,到2012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二是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争取更多的中央资金。三是给予高校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使高校真正成为办学主体,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责任主体,支持独立学院发展、支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设立高等学校教育发展基金等。四是改革经费划拨方式,改零基预算为按实际在校生人数拨款,同时根据高校发展层次、发展水平及办学成本的不同,分类制定拨款标准,并向省重点支持的骨干高校倾斜,使拨款标准更加符合学校办学实际。五是采取措施,积极化解高校债务,包括进一步强化财政拨款主渠道作用,逐步提高河南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省级财政每年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高校贷款贴息,支持高校减化债务负担;加强与银行协调,调整高校贷款结构;严格控制新增贷款数量的增长,避免出现新的债务。
  
  努力转变思想观念 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因困难多、压力大而备受关注。如何有效化解“人往哪里去”的难题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最直接的问题。高校要引导大学生转变思想观念,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去,到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去;鼓励大学生参军入伍;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高校要与企业“深度合作”,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及时修订培养方案,切实让毕业生与社会“无缝对接”。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难题,高校还应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建立就业指导中心,开辟招聘信息公告栏,开设就业指导课,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便利和指导;定期邀请就业专家到校作就业形势分析和职业生涯策划,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引导。同时,高校还应按照“两级管理,重心下移”的管理模式,构建全员参与就业机制、学习与就业一体化机制、困难毕业生援助机制等,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的就业服务网络,实现学生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
  近年来,河南理工大学开启了“网络平台”,建立了“信息超市”,实施了“就业责任制”,并以“结对子”“一帮一、一帮多”等方式,通过面谈、QQ聊天、电子邮件、电话督导等形式,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职业规划不清、就业心态不稳、就业信息不灵、就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给毕业生理想就业吃了一颗“定心丸”。去年,学校研究生就业率达98%,本科生就业率达96%,均居河南省高校前列。
  
  认真确保办学质量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协调发展是破解“质量怎么保”难题的重要手段。河南高等教育总体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我省重点大学数量明显偏少,“211”高校仅有1所,“985”高校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二是师资队伍数量不足,总体水平不高,缺乏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师队伍。三是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较弱。目前,我省高校研究生层次人才占全部在校生的1.92%,而全国平均水平为5.73%。四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全省高校仅拥有材料加工工程、凝聚态物理、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细胞分化与调控”“粮食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与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科技工作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因此,要进一步加大省级“质量工程”建设力度,建成大批包括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在内的“质量工程”项目,全面提升我省高等教育在全国的地位,真正发挥其对我省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加快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提升我省高等教育水平,应坚定不移地实施“高层次突破”战略,支持郑州大学冲击“985”高校;支持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冲击“211”高校和进入省部共建行列,争取用5~10年的时间使全省有5所以上高校进入全国大学排名前120名。积极支持高校加快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切实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一是注意从学科布局、学科方向、学术梯队、学术条件、科学研究等方面推动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力争2020年前后建设30个左右国家级重点学科,形成高等学校学科群体优势。二是积极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尽快实现我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三是引导企业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共建实验室、工程中心、研发中心,切实发挥高校的人才、智力和科技优势。
  
   稳步发展高等教育 加快高教改革步伐
  
  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科学制定校园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努力改善高校办学条件;推进高校投融资机制改革,形成支撑我省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投融资长效机制是破解“学校怎么办”难题的一把钥匙。
  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高校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美好期盼。从总体上看,我省高等教育相对规模偏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目前的数字看,无论是每10万人在校大学生数,还是全国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都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这种状况只有通过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才能改善。
  高等教育规模扩大要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前提。只有在规模上有所突破,才能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质量是大学的生命,要保证在规模扩大的条件下,保持较高的高等教育质量,就必须处理好以下一些关系:高等教育的规模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平衡地、适度地发展,不能超越社会总的经济状况,不能搞“大跃进”;建立社会、政府、学校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估机制,加大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督力度;合理安排高等教育专业、规格、层次的结构比例和高等学校的结构布局,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学效益;学习、引进和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效果;等等。总之,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立足省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抓住这难得的发展机遇,适应社会、服务全局,尊重规律、求实求效,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河南理工大学校长,教授)
  责编:路 童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