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促进小学课堂教学技术发展的教研突破:教研创新与课堂教学改进
 

促进小学课堂教学技术发展的教研突破:教研创新与课堂教学改进

发布时间:2019-01-30 03:59:56 影响了:

  在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阶段的课堂上,学生通过教师的传授,间接地接受他们已经取得并消化过的知识的学习过程,我们称之为接受性学习。目前,虽然这种学习方式在基础教育阶段仍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但是,许多教师对此已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他们普遍认为,课堂是一个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与媒体、环境的系统。按控制论的观点,取得反馈信息是系统优化的必要条件。所以,教与学必须交互,即通过不断的测试、评价,取得反馈信息,以对教学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弥补与纠正。而接受式的学习,因缺少反馈信息,常常导致忽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使知识的传授变成机械的灌输,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后进生掉队的问题更是难于解决,严重地限制了教学效果的取得。
  基于此,我国实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十分注重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倡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发展创新思考。其中,要做到以人为本,就需要及时取得反馈信息,并加强教学评价。但是没有新的有效技术出现前,这是一个瓶颈,没有得到满意的解决,也限制新的教学理念的实效。
  
  解决反馈信息获取瓶颈寄希望于引进有效的技术
  
  在国外的课堂教学上,正在流行一种基于红外线的短程无线技术制造的遥控器,学生们人手一个。在教室内大屏幕前设有一个红外线接收器,可以迅速接收来自学生的选择信息,并传到教师计算机上进行记录与统计。通过这种新技术,教师可在教案中按教学进程设计好一组适当的问题,多以多选题形式让学生回答。由于学生们人手一个遥控器,因此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都有应答的机会,这样就做到了全面、及时地接收学生的反馈信息。对于学生的选择结果,计算机也会自动、迅速地进行整体统计与分析。在这种环境下,首先是便于进行课堂总结性测试,可以实现准确、科学的数据分析以及课堂教学的全程历史记录。其次也可以频繁进行测试,从而支持整个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最后,教师还可以随时根据该环节设计的问题的反馈信息作出必要的弥补与改进,实施下一环节的教学。
  这种用于课堂教学的遥控器及相关的无线连接技术传入中国以后,对国内教师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最初阶段,许多小学校长、教师感到很兴奋,大有耳目一新之感,认为它提供了课堂上师生之间方便而及时的交互技术,给了“以人为本”的思路以很好的支持,并肯定这种新的互动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明显改进。但是,当这种技术投入使用后,人们很快就明白,光有这样的硬件和技术还不够,还必须有适当的教学软件、适当的问题案例积累等,否则教师不好上手。特别是,课堂反馈只是多个教学环节中的一个,它还需要与目前国内各种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改思路相配合。所以,要在课堂上采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并让它显示出明显的效果,还需要做很细致的工作,并进行科学实验。基于这样的认识,“十五”初期国内成立了一个有一线教师、专家、行政管理单位与企业等多方面代表参加的国家重点课题研究组织,该组织已进行了五年一轮的实验工作。
  
  技术的有效使用需要教师良好的教学设计
  
  课堂的教学设计,可以粗分为三步:首先是整体地提出问题,中间分阶段解决个别子问题,最后再合起来进行总结。具体来说,就是在引进新课的预备阶段,教师利用多媒体软件演示,构造教学情景。而后再通过组织多种活动,迅速把学生引进角色之中。教师在情景下提出问题,指定个别学生进行对话,在对话中引导全体学生思考。但是这时大部分学生只是旁观角色,没有机会参与对话,不能真正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能得到学生全面的信息。
  有了反馈技术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子目标等,设计多项选择题,要求全体学生回答。选择题的题干和其多项选项,朝着课堂的关键主题,及可能的不同答案(包括正确的与可能产生误解的)进行设计。其中,一个题目学生在一两分钟左右就可以答完,使教师在几乎不需等待的情况下,马上可以得到统计结果,并根据得来的信息,考虑调整下面的教学进程。接下来,教师或是通过继续讲解,或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来完成本次课堂教学。
  这样的教学设计,由于有了学生的参与,且学生能够马上得到猜想的答案验证,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评价也会有很好的效果。下面列举若干典型课例,对其进一步说明。
  《奇妙的鲤鱼溪》――小学中年级的语文阅读课
  用多媒体软件,创造一定情景展示。学生集体阅读课文后,教师提出多项选择题:
  奇妙的鲤鱼溪,奇妙在哪里?(揭示认知差异或矛盾。)
  1.鲤鱼多
  2.环境美
  3.小溪中鱼又多又美
  4.鱼不怕人(人鱼情深)
  5.其他
  语文题的答案与数学题不同,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之分。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在初步理解后作出判断。教师取得反馈信息后,根据答案,可以选择焦点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推动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与思考。这四个答案都不能说是错的,但选不同的答案,会反映出理解的不同深度。另外,教师加上“其他”选项,结合当堂提问,可以发现学生中更有创见的想法。
  《20以内的加法》――低年级训练计算能力的案例
  森林王国举行射击比赛,用多媒体软件构造比赛情景,用表格列出小动物各自的射击成绩。然后提出前测问题:“打两轮,问谁是冠军?”接着再设计几个选项,引起学生兴趣,并根据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估算能力。接着摆出本次学习计算的确切目标,即引进凑十法来学习精确计算。其间,利用有色圆片、口诀、图解等帮助进行做中学。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教师再问:
  “7+6”的结果放在哪个花盘中?
  a.标11的花盘
  b.标12的花盘
  c.标13的花盘
  d.标14的花盘
  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教师可以逐步增加难度,接着列出9+2、8+5、 7+6等题目,把全部会与有不会的学生进行划分,让完全掌握的学生自己考虑更为开放的问题。如15=* +*, 可以有多少种两数相加?而教师则主要帮助少数仍未掌握的学生一起弄清问题所在。
  这里最为重要的环节是对学生正确的分层,而这正是基于反馈技术的帮助,从一组多选题的信息中得到的形成性评价,对教学有很大的支持作用。
  
  课题体会
  
  从以上课例及五年课题的研究中,我们认识到引进信息反馈技术,构建互动教学模式的实验,不仅能使教学技术的应用水平提高一个层次,而且人机(技术)的良好配合,也可以促进实现更多、更高级的教学设计思路。
  这就是说,通过信息分析、设计技术把学生大量分散的信息通过遥控器与收集器收集起来,实现即时反馈,实现课堂活动中的关键但不容易实现的部分。这些技术虽不是很复杂,但教师有了这样的技术平台作支撑,人机(技术)合作,就可以实现更多、更高级的教学设计思路。比如:
  1.与多媒体技术结合,多媒体易于创设生动活泼的情景,激发学生右脑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利用Ezclick互动反馈技术,注意提问的设计,促进学生进行分析与思考,作出正确的判断,激发学生左脑的功能。两者结合,突出提问,正好实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对学习机制有深刻阐明的古话。
  2.在更广泛的学科课程中,可以通过巧妙出题,揭发群体间的认知冲突,用遥控器收集反馈信息,并把群体迅速分组,一种是分为完全正确与存在错误两类,而另一种是分为不同理解水平的多组,已有论题与对立面,进而通过有效讨论,来消解学生的认知矛盾,提高共识。教师可以从这里得到更有效的设计,教学效果比临时分组讨论或反复讲解要好得多。
  3.取得反馈信息,并不等于进行了评价,但有效的评价却必须取得反馈信息。互动反馈技术方便取得系统提问的反馈信息,并方便系统保留,同时也方便教师进行正确评价。不仅如此,有了简易的反馈技术,教师还可以增加评价的频率,从而在传统课堂条件下,实现形成性、即过程(诊断)性评价。还有,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传统的系统测试,即总结性评价,也会更为方便,教师们可以当堂取得全部学生的统计结果,并进行及时点评。因此,数学、语文等课程可以增加平时小测验,或阶段系统测试。许多当堂的测验,如果设计得好,也为更大单元的过程性评价提供基础。同时,把这些数据保留,可以进行一阶段、全学期、全学年的科学系统分析,这十分有利于进行学生的个案分析与提高教育实验整体的科学性。
  
  课题应用前景
  
  我们认为教改先进思路+综合多种课堂教学技术+反馈技术可以构建先进的互动教学模式。其性价比应该优于电子书包、各种PDA、人人上网的下一代设备配置。因此,目前在课堂教学引进技术的过程中,继传统的单向演示技术之后,应该注意增加反馈技术设备,从而加进反馈教学微环节。
  以“十五”课题研究为基础的“十一五”课题研究,有两个重大进展。
  其一,组织上从个别示范案例的积累,发展到鼓励大量成立实验班。这样学生对象固定,设备管理简化,从而可以由多位教师,与多门课程结合,来进行系统的科学实验,从而得到更为科学的结论。
  其二,实验目标上,那就是对于传统课堂的重建、重组的思路与要求,既要采用新教学理念,又要采用反馈技术及其他课堂互动技术,这在活跃课堂、落实课堂教改新理念方面,将会产生更好的实际效果。如果有网络教室,反馈还可以通过网络的其他方法,但是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的教室配置等,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主要的教学技术设备。师生在这样的教学配置条件下,熟悉应用多媒体与反馈技术,积累丰富的经验,也为在虚拟的网络教室进行高质量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我们的课堂还有巨大的潜力,存在巨大的探索空间,需要教师们去积极发掘。课题的积极丰富务实成果,盼望能对信息技术的区域推进有所启发。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