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_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_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2019-02-03 03:53:48 影响了:

  摘要: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激发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可以提高学生文言文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随着课改的推行与实施,现在的初中语文新教材以全新的面目展现在我们面前,教材中文言文就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毫无疑问,新教材中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为了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提高学生文言文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笔者做了一些探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教师在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境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例如:课前播放与课文有关的音乐、歌曲、图片、影片;讲述与课文内容或人物有关的故事;介绍有关的诗词、对联、文学常识以及写作背景、作者生平、艺术成就等;或是教师深情朗读、背诵。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受到了感染,进入了情境,自然也就有了学习的欲望,学习的激情。
  
  二、“读”字当先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有种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通过教师的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比如柳宗元《捕蛇者说》的“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一句中,“腊”不读“là”而应读“xī”。司马迁《陈涉世家》一文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应读“pī”。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为必要,通过教师的范读,且能使学生掌握住音节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课下的注释来默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一面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以十足的兴趣和信心去学习。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即所谓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内涵
  
  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教师要能够充分运用电教手段,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感知,从中获取知识。文言文涉及知识广,学生掌握多,理解难,如果学生不深入体会,往往读得乏而无味,那么教师就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为学生自觉、自主阅读做好必要的准备。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使其自然而然地走近文言文,与作者“面对面”地对话,心与心的沟通,在心灵碰撞,交流中去体味作品的景、事、情。
  例如教授《与朱元思书》时,笔者进行了这样的一些尝试:课前让学生预习,课上首先展示投影,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从而营造了学习气氛,导引出学生从内心深处急切了解课文内容的渴望。
  
  四、引导学生多整理、多积累文言词语。
  
  文言文多是记录古代的生活,现代人多比较陌生,加之语言的变化,文言文的词义与今天差距较大,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词义也有固定的,多积累自然就会熟悉。一般而言,实词意义较为单一,如“走”为“跑”,“书”为“写”,“尝”为“曾经”,“布衣”为“百姓、平民”,“牺牲”为“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等;虚词意义较为复杂,如“之”的用法有七种,连词“而”表示的意义关系有六种,只要熟悉词的用法含义,做到心中有数,再遇到这些词时,根据语言环境去判断辨析,自然会容易得多。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后,教师给学生整理古今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语和用法较多的文言词语是必要的。俗话说“熟能生巧”,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一定要对重点关键词反复记忆,才会掌握。
  
  五、培养情感,增强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能力
  
  学习语文,其主要目的就是学习语言。而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就是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学习文言文也是这样,必须加强朗读、背诵,才能培养和增强感受能力,也只有通过朗读、背诵,才能把握整篇文章,弄清字、词、句、段、篇的用法、安排和布局,才能体味语言、语调和方式、方法,体味优秀文言文语言的简练、深刻和优美。
  
  六、注重实践,实施迁移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主要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的训练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做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迁移的方式常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如学了《桃花源记》,就可选《五柳先生传》的课文加以比照阅读,在巩固课内文言知识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把握陶渊明的思想性格。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可作大量的迁移。
  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学生学习文言文,事实上也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继承先贤的优秀精神文化,锻炼创造性的思辨和表达能力。文言文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策略,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善于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迈出我们最坚实的步伐。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