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五个重点环节【我国义务教育从重点到均衡发展的价值取向分析】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五个重点环节【我国义务教育从重点到均衡发展的价值取向分析】

发布时间:2019-01-18 03:46:22 影响了:

  在改革开放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义务教育的价值取向采取的是重点发展战略,这使得义务教育出现了严重的失衡,主要表现在城乡教育的两极分化。进入新时期,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出现了重大转变,开始从重点到均衡发展的战略转变。
  [关键词] 义务教育 价值取向 均衡 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政府和各教育部门也纷纷响应,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义务教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同时也凸现出了教育失衡现象,主要表现在城乡教育两极分化严重。进入新时期,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和人民群众共同关注的焦点,义务教育也开始从失衡发展逐步走向均衡发展。
  一、义务教育的重点发展――特定时期的特殊选择
  由于我国的国情,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义务教育的重点发展战略成为了特殊时期的特殊选择。主要表现在经费的投入、教育资源配置、师资水平等实行城乡分离。
  新中国成立起始,我国各方面还不成熟,为了更好地发展,在教育方面国家开始了重点发展价值取向。与此同时,也形成一种双趋向发展的方向。其表现形式是: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进行整体分割,形成“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的天壤之别;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教育阶段实行内部分割,形成“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两个世界。
  文革时期,我国基础教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更好地正常教学,重点发展战略成为不二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规模迅速扩展,教育普及水平大幅度提升。1977年恢复高考到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国家开始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使我国教育事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发展。
  二、义务教育的失衡发展――重点发展的必然结果
  由于义务教育重点发展的长期实施,必将导致其失衡发展,而这种失衡主要表现为两极分化,特别突出的是城乡教育的两极分化,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教育经费投入差距明显。以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为例, 2004年,城镇小学学生人均教育经费1980元,农村仅为1326元,农村学生人均经费只相当于城市学生经费的66.97%。其次,城乡师资水平差距较大。由于历史及国家投入倾斜等原因,优秀的教师主要聚集在各大、中城市。教育部2006新闻发布会数据透露: 2005年,全国小学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城市78.01%,县镇67.17%,农村47.49%,农村比城市低31个百分点。再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显著。在教学内容、教学设施等方面,城市比农村享受了更多的优惠。
  由上可以看出,重点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不可持续的,这种结果使义务教育的不均衡现象越演越烈,严重阻碍了教育的整体发展,并进一步影响了整个综合国力的发展。
  三、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新时期的新转变
  教育是影响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力量和重要支撑。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保障社会进步的重要砝码之一。
  (一)国家从政策上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进入新世纪,国家通过制定各种法律和法规确保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1.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出台
  2006,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义务教育法》,把均衡发展作为一个根本的指导思想,其基本理念是推进教育公平。这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也为更好地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2.《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2007年,国务院颁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要更加协调、均衡的目标,其核心和主题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这个纲要更加注重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也为我们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一幅美好的蓝图。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年,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特指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中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并从努力缩小校级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三个方面出发,更好地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政府从实践上重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根据新的《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把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作为今后一段时期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性任务,切实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任务落到实处。以下列举3种实践举措来阐述我国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过程:
  1.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券”制度的广泛推广
  教育券(educationvoucher),是在教育领域中试行的一种代币券。这种制度是通过将原本投入学校的资金转换成代币发放给学生,学生自由择校并将代币上交给所选的学校,学校收到代币后与政府兑换出等额的经费。这种制度是一种将教育经费变向投入的方式,有助于更好地让学生自由流动,将优秀的学生安排到合适自己的学校,也更有利于教育均衡的实现。
  2.在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免除学杂费
  根据十七大的政策思想,全国农村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国家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在收费上,避免以前传统的“多次收费“,推行“一费制”,规范中小学教育收费;在经费的投入上也有明确规定,“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将投入100亿元,实施农村初中学校改造计划,地方政府也将相应增加这方面的投入。
  3.“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实施
  为了吸引高校学生到农村来从教,国家将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特设岗位教师指在中小学现有编制内,教师的选择实行聘任制,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合同管理。特设岗位教师来源,主要是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这项计划的实施,不仅有利于缓解农村师资结构性矛盾,而且对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实现教育公平,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是一种过程,是一种促进基础教育的途径,它追求的是一种理想、公平、高效、优质的基础教育,由此实现区域内的均衡发展,城市、中心城镇和农村的均衡发展,学校间、群体间的均衡发展。从重点发展到均衡发展的价值取向,反映了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观已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这种转变过程是必要的,它符合了我国国情的需要,同时也警醒我们,教育公平始终是我国教育最终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吉林.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观的历史嬗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樊继达.公共经济视角下的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及收敛[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
  [3]雷水凤.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政策的公平性保障[J].中国行政管理,2009,(9).
  [4]徐财龙.阳德华.正确审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 .成都大学学报,2007,(12).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