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古诗文教学漫谈:初古诗文教学
 

古诗文教学漫谈:初古诗文教学

发布时间:2019-01-27 04:19:51 影响了:

  内容摘要:在古诗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以小组为单位和多种教学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指导学生背诵古典诗文探索古诗意境,感受古诗韵味,陶冶他们的情操,对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是大有益处的。更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热爱。
  关键词:激发兴趣 形式多样 不断积累
  
  古诗文教学在小学教学中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急于求成,教学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并且容易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教师没有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古诗的情趣也深受影响。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做到:
  一.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兴趣,他们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要把激发兴趣当作重中之重,贯穿于全过程,课前要导趣,比如在教学古诗导入新课时边猜谜边用简单的、直观形象的简笔画,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教学《咏鹅》一诗时,画出一只鹅的轮廓。再用白色粉笔淡淡地点出雪白的鹅毛,红色粉笔勾出浓浓的冠子、红掌,绿色的粉笔点染一池清水。从而使得画生动逼真。最后在画旁提上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拨。”这样的诗画相配,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一下子将学生投入诗境之中,更是一下子对整首诗有了大概的了解。把他们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注重量的积累,感悟内化
  教学一首诗时不仅仅要重视让学生明白一首诗,更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在学生学习完一首古诗后,我们应推荐一两首与所学诗词有关的诗词加从拓展,丰富学生的积累。推荐的古诗词可以是同题异文,如:教《悯农一》向学生推荐《悯农二》;也可以是同人异文,如:我们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首诗后,可引导孩子们了解李白的《赠汪伦》等其他的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诗,扩展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孩子积累。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古诗文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形成品读鉴赏古诗文的能力,丰富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感悟、体认与传承,是实现“不需要教”的基础。为此,教师需要适度拓展,增加古诗文的阅读量。
  三.巧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虽然读诗不可少,但一节课四十分钟,光读诗会使人乏味。如果我们采用写写、画画、唱唱、演演等形式,把各科教学整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就会使古诗的教学效益倍增。
  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教学《锄禾》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头脑中再现农民伯伯在田间辛苦劳作的情景,学生一个个感慨万千。教学《一去二三里》时,我布置学生为这首诗配一幅画。学生的作业虽显稚嫩,但烟雨中的村庄,错落的小凉亭清晰可辨,倒也生趣盎然。
  小学生是爱表现的,我们应创设一个轻松、开放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发挥,倾洒热情。通过表演来展示学习成果是再现古诗意境的好办法。“表演”可以化抽象语言符号为生动直观的形象,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因而在教学易表演的古诗时,等学生在了解诗意后,可激励他们上台表演。如在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一个学生饰贾岛,一个学生饰童子。他们在松树下相遇,便拱手相拜。当贾岛询问童子的师傅时,童子做出动作,指向远方正要回答时,同学也不约而同地大声读出:“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样的动作,这样的语言使全班的同学产生了共鸣,一下子融进了诗境之中。再如在教学《静夜思》时,可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音乐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浓浓思乡之情跃然其中。
  总之,一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把它当作一种艺术供人欣赏,使古诗教学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只要我们运用得当,一定能给学生带来更多背诵的乐趣。
  
  南铭,教师,现居甘肃通渭。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