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如何提升小学数学备课实效性 [推进备课“八改”提升课堂实效]
 

如何提升小学数学备课实效性 [推进备课“八改”提升课堂实效]

发布时间:2019-01-21 04:07:02 影响了:

  一改只备“本案”为备“透”教材      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融入在教材体系当中。就某一单元或章节而言,前面的内容是迁移和导入本节新知的背景和铺垫,后面的内容则是对本节内容的拓展和加深;就某册教材而言,本册内容既是前册相关内容的延伸,又是后册相关知识的基础。如果仅备“本案”,就“课”备“课”,上课时又不导直入,势必造成前后知识断层或不连贯,学生难以顺利跟进或形成知识构架。前不久的一节三年级数学公开课上,教学《有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老师直入“本案”新知教学,结果造成多数学生在列竖式计算时出毛病。在课后讨论时,大家一致认为其在备课时,忽略了复习导入环节,《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等前知复习均要考虑在“本案”备课之列,这样方可顺利过渡,水到渠成。再说,就算你本课时“备案”完善,内容有导入,也有拓展,但你对“本案”的预设也仅局限在本章节或本单元范围之内,无法将本节内容放入更广和更深层次的知识体系之中去构思与解决。从这个角度看,备透教材,甚至是整个小学教材体系,关注整套教材的知识脉络和基本结构,理请教学内容在各学段、各册的分布情况,并以此为背景研读课时教学内容,融会“本案”,就一定能在执教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如此说来,在开学前的课程教材培训中,应首先让教师备透所授学科本册及整套教材,拓宽视角,形成知识线索,高屋建瓴,这样在以后的每课时备课时方能信手拈来,“节节”生辉。
  
  二改只备“教”案为兼备“学”案
  
  很多教师喜欢从自身的角度来考虑如何利用课堂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备课中过分强调“导”的因素,依据教参的要求以及自己的喜好确定重难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方法、安排教学流程。备课中只有“教”案而没有“学”案,他们忘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角色。提倡兼备“学”案,就是要让教者在课前了解学生、备“透”学生,掌握他们的知识储备、智力差异、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状况,以便个别引导,因材施教;同时备透“学”案有助于教者适时调整“教”案,使备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可行性;再者,细致的“学”案可以让教者更多地预测课堂的“偶然”,以便灵活处理,机智解决,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鉴于“学”案的重要性,学校管理者要鼓励教师平时多与学生交流,创造条件让教师通过家访、师生座谈、说悄悄话等形式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智力状况、性格特长,并根据他们作业完成状况及提问情况等做好持久的详细记录,以此作为教师第一手“学案”数据库,日积月累,学生情况就能了如指掌。
  
  三改“超前”备案为“及时”备案
  
  有些学校为应付各级业务检查和评比,要求教师备课要尽量超前;也有些教师在较闲或“心血来潮”时备课节次超前过多……这些都不利于后期的上课。备课是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明确目标、钻研教法、预设流程的一连串过程,其中浸透着执教人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智力投入,是一种心智的内化与梳理,而这些都适合于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外化与释放,投射到一个同生和共长的“园地”,以期获得最好的收成。
  
  四改“抄写”他案为“研读”他案
  
  对大部分教师而言,“抄写”他案一方面是为了省心省时完成管理者布置的任务,另一方面或多或少能让自己感知一下授课的环节和内容,学到点技巧和方法,这是为了备课而“抄”。而对于少部分人而言,“抄案”则成了负担,甚至连个“练字”的效果都谈不上,他们能少则少,厌烦“抄写”,更别指望所抄的“他案”能给随后的课堂增添些什么。凡此种种,均未起到备课本身应有的作用。
  面对如此尴尬,管理者要让教师放下“抄写”他案的笔,留出时间让教师研读他案,认真揣摩,领略其中的“真味”;或提供教学设计样本,让教师细读他人经典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提炼出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巧的设计构思为我所用;或组织学习讨论,打开电视与网络,从名师名家精彩的备课案例、备课技法指导和课堂教学实况中发现他们所具备的学识与修养,教学思想与教学智慧,从而激励他们用心去思考“教案”,放弃“抄写”他案的念头,备出属于自己的“心案”。当然,管理者要以真诚的导引、务实的方法,开放的胸襟、科学的检视来悦纳教师们形式多样的“心案”,让教案在“研读”中开花,在心田里结果。
  
  五改“个人”备案为“集体”研案
  
  限于个人思想与方法的局限,所备的教案难免带有个人的缺陷与不足:或顾此失彼,或面面俱到,或模式单一,或花里胡哨。以至于在平时的“家常课”中每每出现因此而产生不同教学效果的现象。“家常课”最能反映个人的备课水平,也直接导致个人教学水平的发挥和教学效果的显现。为了让课堂呈现更多的精彩,生成更好的效果,就要鼓励教师走出个人狭小的备课圈子,按照学科组、年级组、教研组等形式组成集体备课组,实现“个人”备案向“集体”备案的转变。“集体”备课可作为校本教研的一种具体形式,是教师谋求“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有效途径。
  江苏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的老师们尝试并总结了一套在“磨”课中成长的机制,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同伴互助、共同研究、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该校集体备课组采用“各人构思→集中交流→每人写出个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学案)”的备课方式,然后由一人主教,备课组集体听课,听完课之后针对教学中存在问题和不足进行再次修改,反复磨合,直至满意为止。
  
  六改“有案无神”为“形散神聚”
  
  《人民教育》2009年第1期刊出李成良老师的《聊聊“懒”课》一文,读后让人大受启发。他管着一所近2000名学生的大学校,仍坚持教一个班的数学课,上课不带课本,也没有书面教案,很少甚至不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成绩还特别好。如此之“懒”,又为何有如此之效果?
  细心比较,认真考量,我们不难发现:李老师虽无书面教案,但此之前,已有丰富的教材与学情储备――背熟每一册教材;熟做每一道习题;熟记每一位学生。这种通透的备课底气足以让其摆脱教材与有形教案的束缚,洋洋洒洒于课堂之上,运筹帷幄,游刃有余,虽“形”散却“神”聚。
  这里,我们要劝慰那些只要“有形”而无视“有神”教案的教学管理者:要创设宽松愉悦的环境和氛围,让更多的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留在“有神”教案的孕育与冥思之中,从有效备课的角度思考备课的有效形式,使备课人免于因管理者要求他们把自己的“心案”规规矩矩抄到备课本上,而不能圈点、写画在书上,或搜集、储存在其他书本、媒体上等缘故,白白浪费了自己很多宝贵的时间。当然,对于刚刚走上讲坛的年轻教师,有形的备课、规范的程序仍然是他们走向成熟的必要修炼。
  
  七改“依案完成”为“围案生成”
  
  多数教师在执行教案、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觉得所预设的环节和细节在课堂的现实境况中难以生效,预设程序与实际流程难以吻合。面对此种情况,如果不能随机调控,合理调整,而仍旧“依案完成”,势必造成牵强附会、影响课堂效果的生成。课前预案理应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和丰富性,但主体潜在的多元智慧使得课堂充满了难以预料的神秘色彩,如果教者能机智把握这些“亮点”,紧扣目标,黄金剪裁,为我所用,“围案生成”,则可以使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实现课堂教学的增值与添彩。
  
  八改“补写教案”为“书写反思”
  
  课已上,但“案”未写,这本已违背教学规律。而由于管理者须检查教者备课情况,教者只得硬着头皮“补写教案”或“补抄教案”。这种“补写”的效果不言而喻,这种“补写”的目的让人费解,这样检查的方式更是只重形式,自欺欺人。我们要规范和引导教师的课前备课,允许他们用多样的形式“呈现”教案,但千万不要课后“补案”,不做徒劳无功之事!倘若管理者非要教者有个“交代”,不妨鼓励和要求他们书写“教后反思”。“教学反思”可以让教者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自我诊断和审视,总结经验和亮点,反观缺陷与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备课和上课过程中不断优化自我,提升水平。
  (作者单位:安徽六安市东河口镇明德小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