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美国穿甲导弹 美国高速穿甲反坦克导弹
 

美国穿甲导弹 美国高速穿甲反坦克导弹

发布时间:2019-02-09 03:50:26 影响了:

  反坦克武器反坦克导弹问世以来已有近60年的发展历史。在此期间,虽然反坦克导弹的制导系统和发射方式有了很大发展,破甲威力有了重大提高,但飞行速度却不尽人意,除个别的达到530m/s外,大部分只有240m/s~380m/s左右。美国LOSAT高速反坦克导弹的问世,将完全改变这种状况。�
  
  从聚能破甲到动能穿甲
  
  反坦克导弹飞行速度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大部分反坦克导弹、炮弹和火箭弹采用的都是聚能装药破甲战斗部,它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大量炸药和特种金属制成的药形罩的作用,产生密集的高温高速金属射流。这种射流的最大速度可达8000m/s~10000m/s,冲击压力高达100万~200万大气压,温度在1000℃以上。这种射流的能量密度比高能炸药还高15倍,足以摧毁1m厚的装甲。正因为如此,导弹自身的速度不用很高就可击毁各种装甲目标。另一方面,导弹飞行过程中需由射手不断引导它沿着正确的弹道飞向目标,而坦克等装甲目标又是在不断运动的,射手既要通过瞄准镜搜索和跟踪目标,又要控制导弹的飞行,操作中存在较大困难。早期的第一代导弹飞行速度仅100m/s左右,命中率60%~75%。第二代导弹改进了制导系统后,导弹飞行速度提高到180m/s~300m/s,个别导弹的飞行速度达到360m/s。为了对付爆炸反应装甲,一些导弹增大了战斗部直径,并在原有战斗部前端增加一个小型战斗部,用双级串联战斗部击毁坦克表面的爆炸反应装甲后再击穿主装甲。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发展第三代反坦克导弹时,一些国家为使其性能获得重大突破,研究用超速穿甲战斗部取代沿用数十年之久的聚能装药破甲战斗部。美国在HVM导弹发展计划中,提出发展一种飞行速度为1500m/s的超速穿甲反坦克导弹。该计划由空军和陆军联合实施,空军计划将这种导弹用作反坦克直升机或攻击机的空对地反坦克武器,陆军设想将其装在轻型装甲车上发射,用来攻击主战坦克、步兵战车等装甲目标。导弹的最大射程4000m左右,战斗部是1个高强度贫铀或钨合金穿甲弹芯,重约2.7kg,可击穿160mm厚的装甲。此外还计划研制一种轻型化超速动能反坦克导弹,供特种部队或快速反应部队使用。
  �
  
  LOSAT导弹应运而生
  
  在20世纪70年代装备部队时,美军的“陶”式导弹属先进反坦克武器,它与M72火箭筒、“龙”式导弹一起组成远、中、近结合的反坦克火力,以后还畅销到英、德、日等近40个国家。随着新一代主战坦克的问世和爆炸反应装甲的广泛使用,它明显暴露出威力不足的缺点,以后几经改进,性能有了显著提高,但仍面临换代升级的问题。为此,美国于80年代即已开始发展新一代重型反坦克导弹,以取代“陶”式导弹。1985年7月,美国陆军正式提出《先进的重型反坦克武器系统发展计划》,简称AAWS―H计划。与此同时,还提出《先进的中型反坦克武器系统(AAWS―M)发展计划》。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发展,中型反坦克武器──“标枪”反坦克导弹已正式制成并装备部队,取代了陈旧的“龙”式导弹。重型武器则由于“陶”式导弹改进成“陶”2A、“陶”2B后威力得到显著提高,预计还可使用若干年,因此没像“标枪”导弹那样列为优先发展项目,但衍生出多种设计方案,LOSAT导弹便是其中的一种方案。1989年2月,美军提出高速动能反坦克导弹招标意见书。海湾战争前夕,美国LTV公司制成一种高速动能反坦克导弹的样品,但当时还没有制成战斗部,只是利用样品进行飞行试验,验证高速导弹的可行性。1991年3月,美国陆军LOSAT导弹项目管理办公室主持进行了利用“布雷德利”步兵战车发射高速动能弹的试验。后来,陆军又与洛拉尔公司签订合同,利用“布雷德利”战车的底盘改装成导弹发射车,并生产18枚样弹进行飞行试验。根据原定计划,应自1998年起进入工程制造阶段,2001年起首批导弹装备美军地面部队。美国陆军计划订购29000枚导弹和400辆导弹发射车,估计在研究、设计、试制到定型生产后,大量装备部队,共需花费100亿美元。即使投入如此巨额经费,在研制过程中许多技术问题仍十分棘手,正式提供部队使用的时间要比原定计划晚数年。�
  
  LOSAT导弹的基本构造
  
  目前,车载式LOSAT反坦克武器已制成样品并进行了大量试验。全套武器系统主要由超速动能反坦克导弹、发射制导系统和发射车等三大部分组成。它的主要特点是用高速穿甲战斗部取代了普通反坦克导弹采用的聚能装药破甲战斗部,利用穿甲弹头的高速动能直接撞击、穿透坦克的装甲。整发导弹由弹体、火箭发动机、穿甲弹头、飞行姿态控制发动机、滚动基准传感器、后视信号接收机和制导电子系统等组成。导弹外形呈细长圆杆状,前部的穿甲弹头由高密度碳化钨或贫铀合金制成,这些都是脱壳穿甲弹常用的材料。贫铀在击穿装甲后能在车内产生较强破甲后效,但它的放射性物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人员的安全。这种导弹超高速飞行的主要动力来自一具采用高性能低烟复合推进剂的火箭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同时兼有助推起飞和续航飞行的双室效应。发动机壳体由石墨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制成。在弹体前部位置装有小型制导电子系统,它主要由控制和制导处理机等组成。导弹的尾部装有信号接收机,主要用于接收来自发射车上的控制信号。尾部还装有起稳定作用的尾翼。在弹体重心略前的位置有一套脉冲式推力发动机,它由54个小型发动机组成,这些小发动机围绕在弹体的四周。当导弹在飞行中偏离目标时,射手发出控制信号,导弹尾部的接收机接收到信号后,通过控制系统控制相应的小发动机工作。在一侧小发动机推力作用下导弹就偏向另一方向飞行。通过不断调整飞行方向最终精确命中目标。这种控制方式与“龙”式导弹有些相似。“龙”式导弹的弹体中部装有60个小型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它们分成12列,每列5个,围绕在弹体四周。每个小发动机的排气装置都略微向后斜置,工作时,两侧的发动机成对地点火启动,使导弹在空中保持平衡。所不同的是,“龙”式导弹的这些小型发动机直接用于为导弹飞行提供动力,而LOSAT导弹则依靠主发动机提供动力,小发动机只用于控制、调整导弹的飞行姿态,因而叫做姿态控制发动机或脉冲式点火侧向推力发动机。�
  
  红外传感+激光测距
  
  LOAST武器系统的另一重要部分是发射制导装置,它的关键部件是前视红外传感器和CO2激光测距/目标指示器。红外传感器是一种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和跟踪装置,主要用来搜索坦克、步兵战车等装甲目标发出的红外信号,并对这些信号进行连续跟踪。与此同时,还要对飞行中的导弹进行红外跟踪。激光测距机则对发现的目标发出激光束,迅速测定目标的精确距离,并将指令信号传送到导弹上。由于导弹的飞行速度高达5倍音速,用传统的操纵方法已无法对它进行控制,因而从指挥官下达发射命令到最后发射导弹的整个过程都是自动进行的。导弹飞出发射筒后,发射装置上的红外传感器就开始对目标和导弹同时进行跟踪,激光测距机则将有关方位和高低的编码数据传给导弹。弹上接收机接收到编码信号后传送给制导电子系统,后者立刻激活相应的点火线路,启动姿态控制发动机工作,控制导弹沿着正确的方向飞行,直至最后以高速撞击目标将其击毁。导弹在整个飞行过程中保持1524m/s的高速度,到最后阶段以坚硬的弹芯穿透目标并摧毁车内设备,毁伤车内乘员。由于它既有高速动能穿甲和精确制导的优点,因而在作战使用中极为方便,为反坦克战斗部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途径,对提高反坦克导弹的作战功能有重大意义,因此引起美国陆军和其他北约国家的重视。�
  
  21世纪的坦克克星
  
  LOSAT导弹由于是利用高速动能击穿装甲目标的,所以它对弹体形状也有特殊的要求。我们知道,许多坦克都可发射高速动能穿甲弹,这些穿甲弹为了提高穿甲动能,都采用特别细长的穿甲弹芯,长度和直径之比常达到20∶1以上。LOSAT导弹虽然不可能采用这样高的长径比,但与普通反坦克导弹相比,它的弹体也要长得多。如美国“陶”式导弹的直径为152mm,长度1174mm;“海尔法”导弹直径达到178mm,长约1780mm。而LOSAT导弹的直径为162mm,长度却达到2845mm,比大威力、远射程的“海尔法”导弹要长得多。美国陆军目前就是利用著名的“布雷德利”步兵战车改装成导弹发射车,车体上部装有1具扁平状的四联装导弹发射装置,它可以通过动力系统控制自动升降。平时,发射装置紧靠车体,可显著降低高度,便于快速通过复杂地形,而且不易被敌人发现。发现目标时,立刻升起发射架进行瞄准射击。车内带有8枚备用弹,可通过自动装弹机迅速提供新弹继续战斗。洛拉尔公司还在研究一种新式发射车,它利用AGS装甲火炮系统的底盘加以改装,车上装有发射塔和火控系统。发射塔采用全焊接钢结构,它的两侧各有一具六联装导弹发射箱,一共有12枚高速动能反坦克导弹随时处于临战状态。发射箱的前后两端装有防护罩,发射导弹时防护罩自动打开,12枚导弹即可连续不断地攻击多个目标。射击完毕后,利用车上绞盘和起重臂可快速卸下空发射箱,装上两个新的发射箱,便可继续投入战斗,更换时间仅需10min。“布雷德利”型导弹发射车重约33t,而AGS型发射车全重减至23t,作战效率却明显提高,全车只需3名乘员,1架C―130运输机可以运送1辆发射车,如使用C―17大型运输机,一次可以运送3辆,具有更强的战略机动能力。穿甲战斗部的优点是能够有效地摧毁爆炸反应装甲,试验中已击毁了挂有爆炸反应装甲的多层重型靶钣,最大射程可达6000m,优于现有的大部分远程导弹。这种新式反坦克导弹的研制成功和投入使用,将给未来的坦克构成新的威胁。�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