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融传统文魄制育人气候】 世界气候与传统食物
 

【融传统文魄制育人气候】 世界气候与传统食物

发布时间:2019-01-17 03:43:54 影响了:

   [摘要]:陈垣先生是海内外知名学者、教育家。陈先生一生的主要活动是与教育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且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厚的教育思想。本文以高校德育为分析的切入点,分析陈垣先生在此方面的教育作为,以期为当下的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教育实践 人文思想 高校德育
  
  陈垣,字援庵,1880年11月12日生,广东省新会县人。中国现代享誉海内外的史学大师,著名教育实践家。自于1927年担任辅仁大学校长肇始,直至1977年辞世,陈垣先生在为中国教育事业鞠躬尽瘁这几十年间,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高尚的人格情操、开放的办学思想、先进的管理理念,深深地影响着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斯人已去,而芳华永存,陈垣先生教育思想中的普世价值,特别是其崇尚中国风度,注重环境育人的教育思想,依然对当代中国的高教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陈垣人文育人思想内容简述
  1.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陈垣从1927年担任辅仁大学校长起,便将“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并注重介绍世界之最新科学,发展中国固有文化”作为办学思想的核心准则,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文素质培育,为学生道德修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陈垣重视传统文化,首先,表现在重视“为文”。民国时期社会上存在过分重视外国语和自然科学而轻视国文的风气,由此造成“中国人不会作中国文”的后果。针对此种现象,陈垣认为“国文与外国文为研究一切学问所必需之工具”,必须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做好国文的学习,而要切实做好,教材的选编是前提。陈垣认为好的教材内容要经典、体系要科学,为此必须由涵养深厚的专人负责,以传统经典的《史记》、《战国策》、《汉书》、《后汉书》为选编素材,扎实做好教材的编选工作;教师的素质是保障,陈垣认为优秀的国文教师实现由“经师”到“人师”的转变,必须要有较为出色的传统文化基本功,并且要通过一定教育实践积累教育教学经验,从而为教师更好的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奠定基础。此外,陈垣认为同事之间要以常态化、组织化的方式加强沟通交流,进行以教学为主题的相互切磋、共同探讨,能够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其次,表现为“习得”,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不仅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还要通过自主研习来实现。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其积极投入到相关内容的学习中,进而内化为自身的主体需要,陈垣认为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诸如国文等科目的演练次数、性质、形式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定,形成一个体系化、制度化架构,由学校层面作为底部推手形成牵引力量,从而在学生对传统文化感知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有效点拨,并助推良好氛围的形成,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不是角色缺失,也不是全程包办,而是注重教师性质定位,从保障发展,引领提高的层面适时给予积极的、针对性的指导,同时陈垣先生认为灵活而体现生本的评价方式,在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吸纳与创新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其在男女校之间互相张贴优秀文章的做法,就是这种教育思想在实践层面的体现。
  最后,表现为“爱国”,陈垣先生是一名具有“家国情怀”的先进知识分子。他把爱国看得至高无上。他认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即使有很多缺点,但“苟不戕贼祖国,君子所不弃也”。再如关于历史史实,认为“史贵求真,然有时不必过泥,凡事足以伤民族之感情,失国家之体统者,不载不失为真也”。由此可以看出陈垣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陈垣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与其教育理念相结合,就突出表现在利用课内、课外的教育阵地,强化民族意识,强调“当国家承平及统一时,此种意识不显也,当国土被侵凌,或分裂时,则此种意识特著”。同时认为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文化的研习,只有这样才能认识本民族的文化,才能坚定爱国信心,若不读书,“则不一二世悉变为无文化之人,此统治者所求而不得也。”
  2.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育人的良好环境
  陈垣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营造学校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活跃师生的精神生活。而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呈网络状的有机复合体。它不但包括学校教育活动、课余文化生活,还包括学校管理、校园建筑、师生关系以及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此,陈垣认为扎根校园,体现学校特色的刊物,可以作为师生交流观点、互助提升、发展学术的重要载体,并且通过各种刊物的举办,教师能广泛的接触和了解学生,拥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对学生施予影响,以期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同时陈垣先生认为,“促进学生关于专门学术实际问题之研究及锻炼身心效力社会起见”,还应该成立各种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自主、自治、自办的学生组织,在具体的落实中,不仅可以举办由教授主持,师生共同参加,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各种专业协会,而且可以组织旨在满足学生高雅情趣,促进多元发展的各种娱乐群团组织,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学校不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培养各方面能力的场所,从而进一步活跃校园生活,为学生走向社会,去更好地适应社会大环境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陈垣人文育人思想的意义简析
  陈垣先生的人文育人思想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要有真正的发展,必须具有人文精神的内涵。不论鼓励国文的演习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还是鼓励学生社团的建立以彰显人本教育理念,都充分的展现出陈垣在重视“赛先生”的同时,也注重人文品位的提升,通过把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结合起来,形成大学的品位,增强高等教育发展的后劲,深化了教育的内涵,并进一步拓展了思想教育的外延,令其成为教育的内在体系不断完善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1.体系科学,内在纹理符合中国国情
  陈垣的人文育人思想是在其长期教育实践中所自发内生出的一系列价值体系,它的主要特点就在于通过寓教于乐、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等途径,在学生中构建一种古今和谐、人人和谐的良好关系,使成员达到精神上的高度统一,在学校中形成一种向心力、凝聚力,为高校教育提供保障。而且人文育人思想具有其自身的内在特色,从理论基础来看,其是西方优秀文明与中国传统价值观有机融合的产物;从发展过程来看,其作为长期积淀下来的,可以引导师生共同进步的价值体系,自身的合理性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是与当时中国的大环境相吻合的。因此,陈垣先生的人文育人思想一方面突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运用,避免对传统文化中不利因素的错误运用,少走弯路,摆脱不良传统文化的束缚,另一方面将本土化的西方优秀文明直接植入高校教育中,减少因为文明冲突所带来的文化震荡,更有利于其发挥自身的工具性价值。
  2.突出创新,具有鲜明的实效性
  陈垣先生的人文育人思想依据师生特点,突破传统高校教育模式束缚,彰显高校思想教育的实效与时效,推动了高校教育的体系创新。具体来看,一方面人文育人的内涵能够为教育内涵的拓展提供了精神资源支撑,使其教育的内涵更深刻、外延更扩展,为教育的创新提供了一个新天地,使教育更易适应当时中国社会环境下的高校自我突破与发展的需要,更容易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借助人文育人思想提供的观念、价值、精神表现的形式与载体,可以实现不断丰富内容、深化工作的效果。通过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有效的把教育开展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广大师生的共同价值观,进而克服传统高校教育的某些弊端,改变在旧体制下形成的不适应的旧观念,增强师生的凝聚力,调动教育对象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使教育与常规工作更加有机地整合,彰显教育的效果。
  3.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体价值的彰显
  陈垣先生在实施人文育人的过程中,敏锐的发现了高校教育建设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对于高校教育体系的优化,形成时代性与针对性的高校教育范式,没有单凭行政手段高压推进,而是通过人文育人的渗透,发挥其“以人为本”的核心特色,在对人的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护中,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切实保证广大师生在高校教育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并且积极为每位大学生提供发展的外部环境,依据每个大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提供条件,在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团队主义的培养,引导其把培养目标与每个受教育者的具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既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允许个人充分、自由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的精神,提升观察问题、识别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果,引导其乐于和别人交往,能够把自己摆到集体中去,赢得他人的认同、尊重,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总之,为了尽可能地发挥人文育人在对高校教育发展的导向、约束、激励等作用,陈垣先生的教育思想,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就是紧紧抓住了以人为本的这个关键,从内容上、手段、方法上逐步落实,充分发挥人文育人在高校教育建设中的作用,从而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陈垣人文育人思想现实价值
  我们检视陈垣先生的教育思想,更为重要的就是寻找其中可以和当下教育发展相契合的切入点,并使其在高校的发展中得到充分发挥,能更好地为我国高校发展服务。
  1.更新高校的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一方面因为内容与社会现实存在一定程度的抽离,形式不为教育客体所接受,导致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究其背后原因,就在于忽视了“人”这个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我们学习陈垣先生的人文育人思想就是要在日常的教育中紧紧抓住广大师生日常生活问题和社会问题,把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从人性特点出发,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实现高校发展与满足师生自身生存发展的有机统一,具体要求是:
  首先,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加强对广大学生个性化人格品质的关注与形成。“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教育工作应负起引导受教育者形成具有独特人格的个性化的人文精神的重任。”
  其次,在高校教育中实现对广大师生高水平文化精神的构建,引导其实现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关注、帮助教育对象形成较高的人文品味和较强人文素养,以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奠定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基础。
  最后,要进一步淡化空洞说教的色彩,引导教育对象参与合理的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自由选择,根据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采用具体的实践教育范式。从而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将高校教育过程转化为广大师生按照社会要求积极组织实施教育的过程,是依据主体思想基础和内在的需要,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能动的选择接受教育者的影响,实现主体意识实践化与外化。
  2.丰富高校的校园文化
  针对校园文化建设,陈垣先生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观点,我们将其应用与当下高校教育相结合,就是要认识到学生个性的发展,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高尚情操的塑造,不是课堂教学和几周的实习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最主要的还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学生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来实现和完成的。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层次如何,能否与社会发展的大节奏相一致,这是校园文化活动能否产生实效性的关键。因此要根据时代要求不断推进高校教育体系创新,引领校园文化突破所谓学院化的束缚,形式化的羁绊,书本化的制约,真正让实践精神在其中扎根,真正为今日校园文化转变为明日的现实生产力奠定基础。也就是说,只有在这样行之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协调能力、意志力的培养才能得到切实的发展与锻炼,促进其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增强了沟通协作的能力。
  3.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陈垣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不仅过去对众多的学子起到价值引领作用,而且在当下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学习陈垣先生的教育思想,就是要认识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条件,是高等学校必须的历史责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国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同时他们又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多元价值日益涌现的阶段。人生价值观不稳定,容易迷失方向,出现一些不良的思想,因此就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帮助其把成才之路与强国之路结合起来,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起来,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才能在为祖国和人民积极奉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自觉形成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相契合的个体价值观念,自觉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激励自己积极人生观的形成。从帮助学生把唯社会价值观或唯主体价值观转变为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价值,使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走到协调平衡的轨道上来,推动大学生的行为模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形成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地统一、奉献和索取有机统一、理想和现实有机统一的正确人生价值观,使大学生更能肩负国家、社会、集体的责任。
  总之,陈垣先生作为一代宗师,在长期的高等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丰富而有特色的办学经验和思想。研究陈垣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而且对发展现代的高等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积极的意义,这是他教育管理思想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陈垣.通鉴胡注表微.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2]杨新起.文化建设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