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中学地理教育中“山水美”的教学启示_中学地理教育
 

中学地理教育中“山水美”的教学启示_中学地理教育

发布时间:2019-01-17 04:01:59 影响了:

   [摘要] 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极为重要,中学地理提供的“山水”素材可以发挥优势作用。“山水美”教育不仅可提高中学生对自然美的鉴赏力,促进环境道德水准的提升,对“人格美”的完善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地理教育 “山水美” 教学启示
  
  一、中学地理课本里的“山水”
  山是资源的宝库,水是生命的泉源。人类自诞生起就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初居于山中洞穴,后临水而居,由此迈向文明的门槛。地理之山水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资源和能量,不仅促进了自身的演化,而且获得了灵感,学会了劳动和生活,发展了智慧和艺术(审美)。它不仅是人类的物质家园,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人类对山水有着天然的情素。
  人类对山水的物质资源依赖发展到寄情寓志于山水,“山水”被赋予了特殊的指向性意义,包含着对形式美和抽象美的概括。一定意义上,也可看作是对自然的认同和亲近。在人们的心目中自然是一幅充满情感色彩的“画”,包含着形式美的韵律和特质,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与个体人格相近,与人生同构。地理教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山水”素材,发掘其中的价值需要师生们的共同努力。
  二、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是人内心世界接受外界信息后表现出的心理反应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复杂心理状态或心理体验。人类对事物的态度具有显著的情感倾向,态度是情感的外化表现,具有相应的价值取向并影响着人的行为。价值观则以情感和态度为基础,是个体内心关于事物对自己或对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的个性倾向性,具有稳定的人格特征,常常规定着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处于形成发展期,具有不稳定性和可塑性特征。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过程是以人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与情感过程的统一;是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并建构价值观的过程。这种参与性和体验性培养是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人格美”完善的重要基础。如何引导、激发和培养活跃向上的情感和态度,则需要把情感与认知过程统一于有效的教学过程之中。在很大程度上,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就是真善美的教育;而真善美的教育首先是审美教育。通过审美激发学生美的欲望,产生美的追求,提高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美丑观和爱憎观;而要使学生形成主动追求真善美的情感和能力,从自然“山水”中认识和感受美的存在是一条有效途径。
  中学阶段树立积极、理性和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重要的教育培养目标之一,其核心内容就是青少年“人格美”的培养和完善。尽管中学各学科都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但地理学科有它自身的独特优势,这是因为其研究对象、内容及关注的热点问题,既广泛又具体,既长远又在当下;常常有亲近自然,与“山水”相连的特征,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兴趣,因此也就容易走进中学生的视野,贴近中学生的生活。
  三、“山水美”的教学启示
  《周易•系辞》中有“观物取象”、“立象尽意”之说。现代心理学和美学都强调,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个体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因此是有意义的形象。我国传统文化推崇的最高境界常常就是审美境界,涉及最终感悟及无限心灵时空的自由,追求天、地、人与心灵的和谐统一。由于其强调境界,关注生命的意义,因而可以通过感悟来提升人生的境界。如儒家将自然山水与人的道德观联系起来,“以山比德,以水比智”,形成“比德说”审美观就是如此。在这里,“山水美”就不仅仅是依靠外在的形式美来博得人们肤浅的赏心悦目,而是经过概括、浓缩、提炼和抽象等一系列过程上升到“善”的高度,成为“德”与“智”的化身,无形中被“人格化”了,具备了某种精神象征的意味,此时的“山水美”也就传达出“人格美”的意义。显然,这尤其对青少年(中学生)来讲,在纯洁其心灵,教化其人格,规范其行为时,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地理知识,掌握教学规律,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他们还应当是优秀的心理学、哲学和美学行家。
  首先,懂得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实质上是青少年人格美的培养;认识到青少年人格美的培养是其行为美、人生美、家庭美乃至社会美形成的起点,它对调节青少年的心理,规范其行为,认同其文化,并由此上升到即将对国家和民族担负着崇高的责任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中,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山水美”教学为起点拓展延伸到生态美、自然美直至天、地、人、心和谐之美。因为自古以来,我们的先人就把观察天地自然过程视为主体道德观念寻求客体再现的过程,认为这是基于人的性格心理与自然界能够相和谐的哲学基础。它不仅可使青少年从中获得感观的愉悦、精神的升华;而且能够获得一种人处于自然之中的均衡感,参与其中领悟自然真谛的崇高感和自豪感,一种彻底的真、善、美。
  再次,必须投入情感,通过把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进行类比的方法,经由情感美的道路,树立人格之美,达到理想美的彼岸。
  最后,在环境伦理教育方面,结合人格美的培养,使理念化作自觉的行动操守。这是因为培养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是新一代公民自觉树立科学发展观、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保证。例如,在青少年中积极倡导人格美与山水美、自然美、生态美等密不可分的观念,强调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树立破坏环境就是恶、保护环境就是善、尊重自然就是美的信念。
  总之,培养并促进中学生“人格美”的完善也是现代中学地理教师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任务之一,因为只有在人格修养培养上达到一定的高度,学生们才能深刻地领悟到,人类必须具备尊重并善待自然、关心个人并关心人类、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等这样的科学发展观精神;也才正真谈得上追求现代“人格美”的完善,由此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学地理“山水美”教育提供了一个十分特殊的关于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袁鼎生.教育审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何齐宗.审美人格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王晓旭.美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0.
  [4]季水河.美学理论纲要[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5]袁济喜.自然之美与人格培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6):87-92.
  [6]张开诚.君子人格与比德[J].学术月刊,1995,(12):25-28.
  [7]邬乾湖.从山水美学到人格文化――梁衡散文论.厦门教育学院学报[J],2001,3(3):1-8.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