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着力挖掘“花生”里的人性美_人性美
 

着力挖掘“花生”里的人性美_人性美

发布时间:2019-01-20 03:42:06 影响了:

  语文学科的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几个汉字,读懂几个段落,背诵几篇美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味字、句、段、篇、章背后的一种精神,一种感召力和一种价值观。特级教师王崧舟有一句话说得好:“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这句话藏着一个语文教师可以甚至应当去追求的“梦”,那就是语文教学应担当起“可颂道德之永恒,可感生命之价值,可叹人性之光辉”的使命。
  那么,我们究竟如何让课本上的“白纸黑字”变得有生命力呢?我们可以做何种尝试来对课文进行深度挖掘呢?下面就人教版语文教科书第八册的《落花生》这一课文来和大家探讨。
  《落花生》这篇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针对这篇课文,我们应把握以下三个关键句来教学:
  
  1 “先让花生活过来”
  
  先让生命存在,而后才能让生命诗意地存在。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花生活过来”。抓住文中的关键句:“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些句子,赋予花生以灵性,花生不再是一个静静躺在土地里任人挖掘的“物”,而是一个也具有人生的“物”。那么怎么让花生“活”过来呢?我们可以让学生和“花生”进行一场对话。教师拿出一颗未剥壳的花生,进行一场“物人交流”,老师扮演花生,请一位同学与之对话。对话的内容不受课本限制,只要是学生所能想到的,都可以用作对话内容。这个情境设置的重点不是对话的内容,而是说话的对象,花生。以看似有些滑稽的场面提高学生们了解花生的兴趣,从而让孩子真的感觉到花生的生命力。那么,这第一步“将学生领进门观花生”的目的也就在看似荒谬的对话中自然而然地达到了。
  
  2 “我是花生”
  
  这是课堂最为关键的阶段。花生是有“人性”的物,这一阶段,我们就需要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挖掘花生里的人性美。由此,便产生了“我是花生”这一概念。意图是让学生进入一个“我是花生”的情境。
  
  3 “寻找花生的朋友”
  
  举一反三,不是数学应用题的专利。在语文课堂上有意识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在更宽、更广、更深的层面得到知识的升华。学生来到这个阶段,已经了解到花生具有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那么我们就要来“寻找花生的朋友”,举一反三地以学生常见的事物为例,让学生谈一谈自己从中悟出的人生道理。如:扫帚默默无闻,宁可自己一身脏,也要换环境干净清洁,具有淡泊名利的精神;蚕,则可抓住其“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特点,顺理成章推出其身上所体现的献身精神。甚至是学生桌面上的铅笔盒、橡皮、铅笔、书本等都可用来作为课堂延伸、拓展的素材,都可挖掘出其体现的品格与精神。
  当然,老师在这一阶段所做的事应当是“点拨”,所谓四两拨千斤,以一个“推手”的角色将学生推上一个自由思考、自由发挥、自由想像的舞台,而不是死板的灌输或传达。这样, “寻找花生的朋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寻找。
  课程改革力求以优良的理念、优质的课堂、优秀的教学达到教育的价值的目的,而教育的目的是为体现人的价值,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树人”需恒心及巧劲,一堂精心打造的课堂不是为一跃登上素质教育的巅峰,它更是希望我们所有老师理解教育的本质,将这样一种“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的理念常存于心,在细水长流之中真正教育出有思想、全面发展的人。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