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_新课标下数学教学应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_新课标下数学教学应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

发布时间:2019-01-26 03:51:16 影响了:

  摘要:在新课标下,如果真正使数学教育做得以人为本,体现新课程理念,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从坚持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式活动化、教学要求层次化和评价多元化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生活;活动;层次;多元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熟悉的生活进入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的需要,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同时积极进行教学评价探索。笔者对此进行了尝试。
  
  一、贴近生活创设情境。坚持教学内容生活化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而我们的生活,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之产生亲近感,诱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学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关系时,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诸如“汽车与牌号”“人与指纹”“国家与国旗”等,也有学生列举“锁与钥匙”的例子。经过讨论、探究,他们发现“锁与钥匙”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为一把锁可能有多把钥匙。在探索“蚂蚁怎样走最近”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剪拼圆柱体的实物模型找到问题的答案。在学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门、窗每扇都只安装两个转轴等等。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这为数学题材的“生活化”及现实的“情景化”提供了可能,为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创造了机会。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发现数学,并把它作为数学研究的材料,可以使他们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坚持教学方式活动化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决困惑,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我们可以结合课本内容设计一些适合学生实践和探索的内容。如在讲授余角、补角、对顶角的特殊关系时,可设计如下操作探索活动:让学生用两支笔摆成各种形状,并说明相交所成的角之间具有何种特殊关系(如图1)。此活动不仅使学生在操作、交流和探索的过程中对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有了认识,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两支笔也能“玩”出数学。又如《图形的初步认识》一章中,立体图形的名称学生能很快接受,但多面体中的欧拉公式:顶点数+面数-棱数=2,则需要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请学生数一下正四面体、正方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具有的顶点数、棱数和面数,把结果记入下表,并算出最后一栏的结果。他们惊奇地发现,最后一栏的数是完全一样的!整个公式得出过程自然,而且这里面有学生自己的劳动成果,自然比给出公式再让死记硬背效果好得多。
  让学生摆一摆,动手操作;想一想,观察思考;议一议,交流心得;使数学教学不再是一个纯粹的x,y、n的符号运算,而是充满着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过程。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把握;把问题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把冲突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讨论;把时空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交流。只有充分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去自行探究,才能激发创造潜力。
  
  三、关注差异分层递进。坚持教学要求层次化
  
  新课程改革将促进学生发展放到了中心位置,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他们的数学基础、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方式、方法,以及数学学习的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要求教师实施差异性的教学,顺应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要。比如我们可以编制一些开放性的习题,让学生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解答,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例如:用两块大小一样的三角尺(两锐角分别是60°和30°)拼图,可以拼出各种不同的图形(如图2),四个图形都满足:在每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中至少有一个顶点在另一个三角形的边上,并且在这两个三角形的六个顶点中,这种在另一个三角形边上的顶点的总数不少于3个。
  1 你还能拼出一些满足条件的图形吗?
  2 在你拼出的图形中,你最喜欢哪些图形?
  3 试用你喜欢的图形编拟一些几何证明题。
  在此开放题的解答过程中,由于没有固定的、现成的模式可循,学生必须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和探索,这就促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发展。而且还通过“你最喜欢哪些图形”、“用你喜欢的图形编拟几何证明题”来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
  编制习题如此,布置作业也如此。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如在学完了《平面职教坐标系》一节后,我布置如下作业:
  a 熟记平面直角坐标系定义及有关知识,并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
  b 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A(0,3)、B(5,-2)、……
  c 判断B(2,-1)、c(3,4)、……在第几象限?
  d 求点P(3,4)到x轴、y轴和原点的距离分别是多少?
  e 已知点P(a,b)在第三象限,则点A(-8+1,3b-5)在第几象限?
  f 点A到x轴距离为2,到y轴的距离为3,则点A坐标为多少?
  以上作业要求优等生完成a~f题,让中等生做a~d题,学困生做a,b两题。虽然这样优等生题目稍多一些,但是对于发展他们思维有很大好处,而且能够让学生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真正实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总结交流、差异练习等形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我能行的情绪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建立自信促进发展,坚持教学评价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倾向。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因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数学 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多元化,如现在流行的档案袋评价方式,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方式等,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于不宜定量的内容坚决不要量化,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 努力寻找“闪光点”,正确公正地评价学生
  教师都比较喜欢学习好的学生,常常对尖子生肯定,而很少对后进生认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是课堂评价中最大的忌讳。教师要用公正的眼睛和宽容的心态去对待每个学生。当学生缺乏自信时,教师要通过鼓励给予力量;当学生有独到的见解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当给予帮助;当学生成功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
  2 讲究语言艺术,避免千篇一律
  教师评价学生,如果只是会说“不错”、“很好”,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没有了新鲜感,评价也就失去了意义。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不同特点,力求给学生一个个性的评价,避免千人一面。如“你的生活经验很丰富,问题很新颖”,“你用数学的意识很强”,“你的思路很清晰,解法非常巧妙”等。评价语言除了口头语言,还有情态语言,老师信任的眼神、鼓励的微笑、亲切地拍拍肩膀和一个竖起的大拇指等都会让学生久久难忘。
  3 鼓励同学评价同学,使其学会互相欣赏
  以往,评价只注重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在新课程、新理念下,课堂评价中融入了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在实施过程中有同桌互评、小组评议或自由评议等。学生学会了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了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不但营造了互帮互学、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而且,也培养了将来立足于社会的一种为人处世的原则和生存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自觉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本校的校情校史,本地乡土地理、社会经济、时政热点等有效的教学资源,创设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分层教学,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评价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使评价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真正起到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做到坚持教学内容生活化,坚持教学方式活动化、坚持教学要求层次化,坚持教学评价多元化,使我们的数学教学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
  
  责任编辑 张华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