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大众传媒的异化对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
 

[大众传媒的异化对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3-30 04:59:11 影响了:

  摘 要:大众传播媒介又称“大众媒介”(mass communications),一般泛指所有用以向广大受众传递各种信息的技术手段,包括网络、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和电影等。大众传媒对人类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影响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深刻。大学生作为一个对时代变革最敏感的社会群体,现代大众传媒对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形成的影响尤为普遍深入。
  关键词:大众传媒的异化 青少年品德发展
  21世纪,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一个以全球化、信息化为显著特征的崭新时代。以网络为核心的大众传媒空前发达。在大众传媒时代,面对时代的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加强和改善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三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时代课题。然而,现代大众传媒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却呈现出异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对青少年品德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大众传媒的异化
  (一)庸俗化。大众传媒的作品为了提高受众的阅读和观看兴趣,过分注重形式,画面非常鲜艳、活泼,并习惯性地强化内容的逼真和感染效果,这种做法尽管降低了受众阅读收看的障碍,加强了普及性,但在客观上也削弱了作品思想的深度。大众传媒诉诸形象、色彩等因素的感官刺激不断增强,但文化底蕴和精神意义明显削弱。这一发展变化,将导致青少年一代知识构成的“平庸化”。
  (二)“傻瓜”化。传播产品将更具易得性,促进社会的资讯化、现代化进程;但是从传播接受的角度看,越是期望大众普遍接受的东西,其文化和智力含量就越是被“稀释”,从而限制人们智力的锻炼和活跃,导致人们社会反应的简单化。对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它极易造成青少年思想和智力的“钝化”。
  (三)商业化。近年来在我国的大众传媒商品化倾向愈演愈烈。大众传媒只注意到传媒的经济效益,而忘记了传媒的社会效益,忘记了大众传媒应具有的社会教育功能。制作者太重视将技术性的东西突出,本应带给读者的思考引导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收获却难以找到。因此,它会使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失去对社会发展中心问题的基本感觉和必要关注,导致一部分青少年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二、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品德发展的不良影响
  首先,大众传媒的异化必将引起青少年道德认识水平、道德情感的滑坡。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等在谈到大众传媒对人们社会化的潜在效果时,以电视为例说:“所有电视都是教育性的电视,唯一的差别它在教什么”。目前令人忧虑的是,某些电视台、出版社、编辑部、音像制品公司等部门,只追求经济效益,不顾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效益,大肆传播低级趣味、色情、暴力、甚至荒诞、黄色、下流、淫秽的图片、录像带和书刊等。其次,大众传媒影响青少年的道德行为和心理。大量研究表明,青少年从接触媒介信息中模仿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收看不同电视节目内容的青少年在性格和行为上显著不同。大量的单向传输信息和瞬息万变的刺激,必然会引起心理紧张急剧上升,焦虑增加,这些会导致个体的心理感受能力下降,丧失创造的热忱和执着的追求精神,形成懒惰、懦弱、狂妄、轻浮等个性或心理障碍。第三,大众传媒使青少年思想观、价值观的取向出现某种偏差。随着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一些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也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乘机渗透,这种变化必然导致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出现重大偏离,情趣品位明显降低,思考引导明显淡化,伦理约束明显滞后。第四,大众传媒引发青少年心理障碍,阻碍了对社会适应力的形成。大众传媒的普及,使得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时间减少,从而减少了他们与同辈友伴交往、向社会生活学习的机会,久而久之,还可能使大学生造成偏执、狭隘的心理,严重的会发展成抑郁症。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对社会与交往对象的期望与理解往往理想多于现实,激情多于理性,对把握自身,控制自身的能力往往估计过高,他们并不是都能理智地把虚拟世界中的“我”与现实世界中的“我”真正区别开来。整天沉溺于虚幻的境界之中,漠视甚至忘却了自己周围存在的生活环境,在想入非非中寻求精神寄托,丧失了现实的责任感与追求。
  三、加强传媒监控,克服大众传媒负面影响的应对措施
  大众传媒具有很强的社会控制功能,可以对青少年的品德发展过程产生种种影响,因而通过适当的途径发挥其正面功能、抑制其负面影响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舆论监督的制度化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权利和职责。由于媒体的特殊地位和舆论的独特效果,其观点不仅代表了老百姓的认知,也在某种作为媒体自身更应该提高素质,在现实社会应加大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使其制度化。
  (二)对商业化倾向的规范在现实社会中,大众传媒改变了传播的内容,因此应该规范传媒的市场化运作。此外,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传媒在满足受众的需求时难以把握原则,从而陷入媚俗的境地,污染了媒体环境和文化生态,误导了青少年受众。
  (三)加强大众传媒的教化功能。在主流媒介的信息效能受到种种制约的同时,青少年还面临不同倾向的信息内容的引导。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开放意识有余,教育意识不足。目前的青少年主要还是被动的信息消费者,媒介提供的信息内容是否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品位,是否能满足青少年的需求,都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品德发展。二是价值观导向的非主流化。媒介在倡导新型消费观念的同时,时常露出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苗头。
  总之,加强媒介教育势在必行。大众传播已成为我们这个社会中最强而有力的一种沟通形式。因此要倡导开展媒介教育,培养受众的媒介素养。帮助青少年建立起对信息的批判反应模式,提高对负面信息的醒觉能力,有效地利用信息,限制和消除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品德发展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美]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2000
  [2] 周素勤、曹花.《大众传媒低俗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03期
  [3] 陈红.《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研究》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年01期
  [4] 王俊华、葛茂林、郭素珍、边晓娜 《大众传媒价值取向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月第30卷/第3期
  [5]吕弘瑾:《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塑造的影响力之研究》. 河北大学,201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