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工程硕士教育初探】国际化的英文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工程硕士教育初探】国际化的英文

发布时间:2019-01-21 03:51:29 影响了:

  我国加入WTO后,在全球经济和科技的一体化形式下,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同时世界范围内的人才资源竞争迫切要求我国的继续教育(尤其是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加快其国际化进程,培养出面向世界的、具有较强国际意识、熟悉国际经济知识及运行规则、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对于个人来说,在高等学历教育逐渐大众化、普及化的情况下只有接受高层次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而工程硕士这种继续教育形式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另外,对我国的工程类型研究生教育来说,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掌握世界研究生工程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在实际情况允许下,努力按照国际惯例和标准办学和授予学位,接受国际学术机构评估和监督,以利于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水平和学位质量。因此,在这种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我国的工程类教育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改善工程类研究生培养的条件、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如何保障工程类研究生的质量等一系列问题上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做法、标准和经验,扬长避短,以期摸索出适合我国工程类研究生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方向和方式、并为我国建立国际化的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教育制度提供理论上的探索。
  
  一、对教育国际化和工程硕士的基本概念的认识
  
  为更好地探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我国的工程硕士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有必要明确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工程硕士这两个概念。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早在中世纪,欧洲的古老大学开创的国际活动就可以称作最早的教育国际化现象,但直到20世纪学者们才真正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概念,目前多数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一国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等诸项功能中的过程。”“如果说19世纪以前的国际教育交流活动是以知识的传播与创新为动力基础的话,那么20世纪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则是以世界经济和科技的一体化、国际化进程为动力基础。”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呈现出经济一体化趋势。在这种条件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不再表现为战火与硝烟,而是表现为科技与人才的竞争。“高科技市场已成为竞争的主战场,谁能占领科技前沿的制高点,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高等学校作为知识传播与创新的基地、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中心,在使各国适应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国际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工程类研究生教育同时处于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较高层次,担负培养高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任务,是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渠道之一,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
  
  (二)工程硕士(工程类型研究生)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试点最早的一个专业学位,主要面向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的在职人员开设的。1984年末,教育部研究生司就转发了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1所高校提出的《关于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研究生的建议》,开始了试点培养工作。1997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正式设置了工程硕士学位。工程硕士教育是大学后的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它主要体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新材料、新工艺、新创造为主要内容。通过这种高层次的继续教育捕捉到专业前沿领域知识更新和发展变化的最新知识、信息和社会的实际需要,解决教育和生产脱节的现象,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并使科研成果更快地推向市场,转化为生产力。可见,作好工程硕士教育工作对于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我国目前工程硕士教育及英国际化的现状
  
  (一)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规模
  1997年我国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进入了规模发展的重要阶段。从1997年全国9个工程硕士培养单位、10个工程领域,年招生人数1588人,发展到2005年的202家培养单位、38个工程领域,年招生3万余人,在学研究生近10万人,获得学位超过3万人,成为我国涉及面最广,规模最大的专业学位,同时为5000余家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中西部地区和国防军工部门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第一线输运了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环境
  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我国最高立法机关、中央行政机关、教育主管机关等相继指定和颁布了一系列加快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如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指出:“进一步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一一支持和发展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专门设立“对外交流与合作”一章,对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进行规范。1998年12月,中国教育部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第16条指出: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有针对性地到国外一流大学进行研修交流。邀请海外知名学者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任国内大学客座教授,来华进行短期讲学和研究。”2003年2月和3月,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通过了专门规范合作办学的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办学条例》和部门规章《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暂行管理办法》。中国教育部颁布、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使我国研究生教育领域中的中外合作更加积极主动、规范有序。根据属地管辖原则,上述政策法律法规适用于所有教育机构的教育活动包括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
  
  (三)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途径
  高等教育国际化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采取学生互换及互认学分、学者互访、联合办学、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等方式到国外去学习新理念、先进的技术等,以期博采众长,实现与国际教育全方位接轨。下面主要讨论国际合作办学这种方式。
  中外合作举办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国际合作中重要而活跃的领域,在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学生和文化多元化、教育资源的共享化、教育手段现代化、教育输出产业化等方面,合作的范围非常广 泛。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领域内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高等学校根据国家下达的指标,从在读研究生中选派出国联合培养;二是中外高等学校依据校际学术交流计划,选送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三是高等学校研究生指导教师在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为研究生联系国外的学校和导师,由对方提供资助,送学生出国联合培养,四是在国内举办授予境外学位的合作办学项目。前三种方式,研究生一般在国内学完主要的学位基础课,基本确定科研方向后派到国外学习。学生通过在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学习,开阔眼界,借助国外更为先进的科研实验条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实践证明,合作培养研究生是对国内国外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组合、利用的有效做法,有利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有利于多层次、多类型、多途径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研究生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誉,有利于国内大学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促进学科建设。截止2003年底,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高等学校举办的授予国外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学位的合作办学项目已达137所,这些项目一般均立足学科发展的特色与需要,以北京工业大学与美国陶森大学(TowsonUniversity)、圣何塞州立大学(San JoE State Unemty)的合作办学为例,该项目的招生对象主要以在职的工程领域的研究生为主;合作双方自主招生考试,不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培养方式以非全日制培养为主,学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习,校方引进国外先进的教材,并借鉴了有益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管理经验,学生毕业后授予境外合作院校的学位;办学经费基本由项目举办者自筹,以向学生收取的学费为主要来源,同时寻求企业的捐助,项目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材选用和编写、教师聘用等方面与用人单位和学员的实际需求的结合比较紧密,办学灵活性较大,英文原版教材和外方师资配置的比重较大,课程的教学、考核全部采用英语教学,教学中更注重案例教学等方式的应用和及时更新教学参考材料,并采用了互联网等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等。
  
  三、我国工程硕士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较少
  上面提到我国已经出台的法律法规都可适用于工程硕士类研究生教育,但由于工程硕士教育具有应用性等特点,仅依靠这些政策法律很难起到良好的规划、引导、调控作用。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另外,目前中国政府还没有承诺给予国外教育服务机构在中国的商业活动以国民待遇,但那些教育机构,为了竞争办学空间,树立办学品牌及拓展商业利益,仍然会寻求我国政府对其学术水平给予权威的、公开的认可或承认,因此取得国内学位授予资格将是这些机构必然的选择之一。对于这些机构授予学位的资格的审核,如果仍沿用目前对中国高校的学位逐级申请、逐级审核的工作机制和标准,则与这些机构办学一步到位、追求高学位起点的期望是矛盾的,尤其是主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机构。事实上,一方面是制度的标准和程序要求对任何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人、公平公正,另一方面是操作中对新申请主体的特殊情况有必要区别对待,但又要避免攀比。因此有必要有法律规章制度保证授权审核的统一标准与执行审核方式、操作程序等。
  
  (二)中外合作交流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目前中外合作交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有些教育机构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盲目扩大规模而忽视培养质量;由于语言条件的限制,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远程教育在提供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交互式、成本低的教育渠道的同时,为某些混文凭的人提供方便,难以保证学位的质量,在国际合作办学中,过度采用市场、经营手段、产业运作方式等,容易带来不顾办学质量、滥发文凭等某些负面效应,影响到合作办学的社会效益。比较典型的便是近年来美国的一些诸如东西方大学、阿姆斯壮大学、管理科技大学之流的所谓“大学公司”在国内滥办班的例子。
  
  (三)工程类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模式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目前,国内专门探讨工程硕士教育国际化的比较少。有学者认为,教育国际化不仅仅是一种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具体行为,还是一种教育模式,是“一个先进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体系。它正式人们为适应今天的竞争、迎接未来的挑战而孜孜以求的近乎理想的教育模式。”因此,我们在分析工程硕士教育国际化时,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只是国际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实现其国际化的一种形式或手段,并不代表国际化的全部内容。目前国内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模式雷同的情况较突出,主要侧重于派学生出国和获得国外大学文凭等方面,各学校通过国际合作提升自己教学质量、使科研教学模式向国际先进方式靠拢的目的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各学校应当根据本校的特点发展有特色的国际合作形式,避免“千人一面”的现象。因此,国际化更应成为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一种理念,它应是行为和目标的统一,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是以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主要形式,以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工程教育办学理念、文化传统、行为模式等为主要的内容。
  
  四、加快我国工程硕士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建议
  
  (一)树立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理念
  事实证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以国际化作为本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1992年美国“国际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1994年月本政府开始把“教育适应国际化的需要”作为重要课题加以研究并在《关于教育改革的第四次咨询报告》中明确提出日本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培养“面向世界的日本人”。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也纷纷将教育国际化作为本国教育发展的一种理念。因此,我国高校的领导层以及教育工作者们首先在教育观念上要与国际接轨,树立起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理念体系;并把工程硕士教育的地位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从高校领导层到每个教育工作者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全方位的重视,扶持工程硕士教育事业,在现有的基础上创新工程类研究生教育领域,推动其向高层次发展,同时要加强利用媒体宣传,让社会认同并接受工程硕士:工程硕士和工学硕士是同一层次、不同规格的两种学位,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人才需求市场,所以两者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以创新的理念具体运作高层次继续教育事业的具体问题   充分利用加入WTO带来的机遇,通过各种形式、密切与国外相关继续教育机构、团体的联系,积极参与工程类教育发展动态,学习借鉴有益经验,拓展渠道,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内容、授课方式、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技术。在规范、有序的前提下,吸引国外的培训机构和资金进入我国的工程类教育市场。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实行开展与外方合作院校自主开展课程联讲、学分互认,直至校际间学位标准的互相承认工作水平。同时支持中方院校通过合作办学,尤其是到境外办学树立本校的教学品牌,提高国际知名度。
  
  (三)把提高工程类研究生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
  在瞄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与规则,从本国本校学科建设和教学发展的实际出发,通过指定相应的国际合作和交流计划,有针对性地与国外一流名校开展多方位、多形式的合作办学,引导和扶持国内院校举办旨在调整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培育新学科,充实学科力量的合作办学项目,注意合作办学项目中外方教学内容和师资的,配备,对外方派遣的专业教师资历要进行充分的考核,尽量聘请在各学科中权威的教师;加强外语教学,加大课程中和学校活动中国际知识的比重,注重发挥中外双方的优势,例如西方大学教育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而中方教育偏重理论素质,在合作办学中要利用双方的优势使学生得到全面的素质教育。另外要加强我方所需要的素质教育特别是政治素质教育方面的比重,注意通过合作培养和提高中方师资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在合作过程中学习先进的办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改进我们原有的不足,并把改进后的教学方法引入学校正常的教学实践中,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国际化的影响扩大到全校的教学与科研中。
  
  (四)利用现有的法律法规积极开展工程类教育的国际化活动
  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办学的今天,我们应该依据现有的普通教育法律法规所建立的基本原则,开展工程类教育的国际化活动,通过现行的法律制度和规章制度,确保中外合作项目的举办,在引进国外先进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的同时,影响和推动中方办学,并融入到体制和文化之中。要加强引进国际先进的工程类研究生的课程和教材,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培养工程类研究生的经验和方法,与国际上一些工程教育搞得好的院校进行合作培养,选出优秀的工程硕士到国外企业参加短期培训等。
  
  (五)加强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监管措施
  评估是质量监督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管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政策工具。在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办学自主权基本下放的情况下,建立系统的监督评估过程与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但不能简单地用一个评估模式进行评估;同时,通过评估等手段,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活动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因此,在具体的评估过程中,要注意对合作与主权、国际规则与为我所用、国际化与本土化、办学相对利益等关系的处理,同时,加强严格审查合作办学机构是否真正采用了国际上公认的标准和一般运作规程,而且能结合我国国情,把外方的学术培养标准同中国的教育政策、教育方向等要求结合起来。确保这些合作办学机构有较高层次的单位向其输出教学制度、管理和质量监督标准;确保受教育者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与加速工程类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责任编辑:张彦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