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试论高校优质隐性课程建设:高校隐性课程
 

试论高校优质隐性课程建设:高校隐性课程

发布时间:2019-01-23 03:52:27 影响了:

  摘要:隐性课程以一种长期的、间接的、暗示性、无意识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情感、调整学生的行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具有极为重要的德育功能。高等学校建设优质隐性课程,要从师资力量与师德建设、教学设施与条件、学校制度、校园文化、校园环境、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入手,努力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优裕的教育教学资源、优秀的学术文化、优美的校园环境、优质的管理和服务。
  关键词:隐性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
  
  高等学校的课程一般理解为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表的课程,教育学者称之为正规课程,又称为显性课程,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讲授内容、授课计划、学习评价等,是高等学校授予学生学历和学位的依据。近年来,我国教育部和一些高等学校在显性课程建设和改革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有益尝试,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新、教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用语、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等学校的显性课程一般是根据学科专业的知识体系来设置,把课程教学单纯地理解为传授知识,往往忽视了师生情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格魅力、环境氛围等因素。这样的课程教育体系容易造成教学的低效和资源的浪费:一是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学生厌学、仅求及格或者学习目标迷失;二是这样的课程设置体系容易与社会现实脱节,如果教学内容的变化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这样的学校教育就是失败的,因为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掌握过时、不实用的知识外,在社会上毫无用武之地;三是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全部归结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按知识传授的方式来灌输,学生学习是应付的态度,学习的效果自然不会很好,甚至毫无德育功能可言。
  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菲利普・W・杰克逊在其专著《课堂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的概念,隐性课程逐渐成为了国际现代课程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隐性课程又被其他学者称为潜在课程、非正规课程、无形课程等,其实是相对学校显性课程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学校教育中除了正规课程以外,还存在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因素,如教育环境等,通过这些教育因素,学校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潜在的教育经验。隐性课程以一种长期的、间接的、暗示性、无意识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情感、调整学生的行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具有极为重要的德育功能。美国道德教育心理学家柯尔柏格(L.Kohlberg)认为“隐性课程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比显性课程来得更为有力”。因为隐性课程以一种间接的、潜在的方式影响学生心智,有效地避免了学生逆反心理,真正起到了启迪和引导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非常持久,影响深远。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正反两方面的,劣质隐性课程,如学习或研究中的弄虚作假行为、脏乱差的教学环境、过分功利的价值观等会导致学生厌学,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会使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低下。而优质的隐性课程,如严谨求实的学习风气、对创新精神的鼓励措施、优秀教师的高尚人格魅力、健康向上的校园风尚、公正公平的制度环境等,则能真正有利于启迪学生心智,熏陶他们的情操,培养远大的理想,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16号文件),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到了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的高度――“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校的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求高校教师在讲授课程时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以对学生全面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重视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文中提到的工作意见和要求对优质隐性课程在大学生德育方面的功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强调,也对各高等学校加强优质隐性课程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思想素质教育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起到显性课程难以达到的教育效果,已经越来越受到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和教育研究者的重视。例如,家长和学生“择校意识”就是其中的一种体现,家长和学生在挑选校园环境、教学氛围、社会声誉、学习质量的时候,实际上是对学校隐性课程质量的评价和鉴别。
  如何开展学校优质隐性课程建设呢?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对显性课程的研究和改革实践不断深入,围绕着素质教育和教育国际化的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多成绩。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等指导性文件,及国家理科基地名牌课程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举措,督促各高等学校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和改进显性课程的建设,并且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教育界才开始引进“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我国高校在隐性课程分析、研究、系统化建设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央16号文件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建设、学风建设、制度建设等隐性课程涉及和研究的方面提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教育部和部分高等学校开始对隐性课程的建设高度重视,对如何建设优质隐性课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实践探索。为了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还制订出台了《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对学生的德育目标、内容、课程、活动、渠道进行了系统规划,从而标志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隐性课程开始系统化专门研究,大力推进校园优质隐性课程建设。
  课程的要素涵盖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教师和学生等方面。加强课程建设,首先要加强各要素的建设。隐性课程的特点在于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是内隐的、暗示性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熏陶、感觉和无意识的,它的教材就是教师本人、同学们或者周围人文及自然环境。建设优质隐性课程,要从师资力量与师德建设、教学设施与条件、学校制度、校园文化、校园环境、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入手,努力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优裕的教育教学资源、优秀的学术文化、优美的校园环境、优质的管理和服务。
  一是要加强师资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国务委员陈至立在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表彰会上殷切希望“广大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用高尚的师德情操、 无私的奉献精神、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学识,用自身的先进思想和模范行动教育、熏陶和影响广大青年学生,成为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育部开展“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活动是一个拉动全国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优质隐性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教师的崇高风范,是最重要的优质隐性课程要素之一,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终身受益,所以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在努力提高每位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同时,努力培养教师们的高尚情操、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
  二是要大力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培育特色鲜明的大学精神。高校要营造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重视人文环境和文化设施建设,精心组织文化体育活动,鼓励学生社团健康发展,注意寓教于乐,加强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勇于探索的精神,形成严谨的学习和学术风气。
  三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建设公正公平、民主法制的和谐校园。高校要加强党的建设,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民主集中制,加强校务公开,发挥教代会、学生会、教授委员会等的作用,尤其要重视吸引和鼓励大学生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要建立重大事项听证会制度,举行听证会要注意吸收学生代表参加。高校要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各项制度,加强督导和监督机制,从严治教、规范管理,实现科学健康发展,建设公正公平、民主法制的和谐校园。
  四是要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讲求优雅与实用的结合。要加强校园规划和建设管理,使校内的山水园林、建筑楼群等形成优美的校园景观,能使大学生产生自豪感和爱校热情,能陶冶大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国家的美好情操,感受到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激发他们上进心、想象力和激情。
  五是要加强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高校的每一个工作人员本人及其工作都可能是隐性课程的教材或案例,自觉或不自觉地教育着身边的大学生,所以全校教职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爱岗敬业的精神、为人师表的操守、热情可亲的态度、公正公平的原则等等,是重要的优质隐性课程资源,使大学生在优质的管理和服务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所以,不仅要提倡教师教书育人,还要提倡全体教职工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六是要以学生为本,营造和谐人际关系,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校园人际关系是重要的隐性课程资源,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等校内人际关系这个潜在课程给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要营造教师关爱学生、同学互相友爱、有困难大家热心帮助、团结集体共同进取的校园人际氛围。对家庭经济困难、身体有缺陷或遇到意外困难的学生,要努力消除其心理障碍,同时妥善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从而使他们认识到,关爱他人、乐于奉献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和凝聚力。
  七是要形成隐性课程评价制度,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教育部已经实施定期进行教学评估制度和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年度公布制度,还将开展学科专业等专项教学评估工作,逐步建立政府、高校和社会有机结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这些评估的指标体系既对显性课程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提出了明确的标准,也涉及了隐性课程的部分内容,如教师风范、学习风气、思想道德修养、社会声誉等等,但是对隐性课程的系统性评价,还有待完善。高校应该参照教育部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隐性课程评价制度,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只有同时加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建设,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得到全面提升。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历史使命,由于优质隐性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优质隐性课程建设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要像重视显性课程的改革和研究那样高度重视隐性课程建设,制定鼓励性政策和措施,引导教师和干部职工从加强自身修养做起,全面建设高校优质隐性课程,不断推进教育观念创新、教育制度创新和教学工作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责任编辑:文和平]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