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初探】 美国国情美国历史文化
 

【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初探】 美国国情美国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19-01-28 03:59:08 影响了:

  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已是历史教师责无旁贷的重要责任。但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从根本上使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了解我国的国情,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针对这个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教育内容要系统
  
  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内容支离破碎,不成系统,是当前历史教学中的普遍现象,有些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教学中能够注意知识的结构及系统性,但对国情教育内容往往不能通盘考虑,想到哪里讲到哪里,有很大的随意性,这种状况势必影响历史教学中国情教育的质量,要克服这种现象,必须使历史教学中国情教育走向系统化,具体地讲就是系统地发掘安排历史课的国情教育内容。
  怎样系统地发掘安排历史课的国情教育内容?首先就要把历史国情教育看成是一个统一体,一个以历史知识教育系统为依赖环境的整体,把每节课、每一单元、每一册教材,中国史或世界史的国情教育看作是整个历史国情教育的一部分。然后,以历史知识教育系统和历史的时代特点为基础,从整体到部分系统安排教育内容。
  首先从整体上安排整个历史课的国情教育内容,要从教学的每个部分、每个章节、每节课的国情教育内容都要从属于这个总的内容。我认为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总的内容有如下几点: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具有极其伟大而深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②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尤其是明朝中叶以后使得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非常缓慢以至落伍,落后就要挨打。近代中国遭受过大大小小许多帝国主义的侵略。③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许多救国方案,并为之付出巨大代价,但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说明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说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有前途。⑤中国统一、社会安定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⑥人口问题和人口观念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国情。⑦凡是符合本国国情和当时国际环境的重大改革开放措施都会得到成功,都会推动本国历史的发展,中外无数历史事实都已证明了这一点,这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今天尤需借鉴。
  其次是分别安排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国情教育内容。以世界史为例,世界历史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国情教育内容,因为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情都离不开它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日更是如此。只有研究了世界的历史和现状,才能对我国国情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才能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去加深对我国国情的认识。世界历史的国情教育内容可以归纳为几个要点:①从世界历史角度看,我国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②我国最早进入封建社会,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独具一格的中华文明。③中华民族是世界最富有光荣革命传统、富有深厚的民族凝聚力的伟大民族。④中国是历经封建社会最长的国家,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尤其是后期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在近代明显落伍。⑤由于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造成了中国近代的长期贫困和落后。⑥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断了中国社会的正常发展,它给中国客观上造成了产生资本主义的条件,又严重阻碍其发展,致使中国不能走向资本主义。7、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促成了中共的诞生,而有了中国革命1949年的胜利。⑧战后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中,中国成为一个中坚力量,这样大大改变了少数帝国主义操纵世界的局面,致使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渗透和颠覆。⑨世界史上许多符合本国国情和当时国际环境的重大措施都得到了成功,这对我国改革开放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
  再次,从时间顺序上分别安排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各分段历史的国情教育内容。譬如,中国史的古代部分、近代部分、现代部分。以中国史的近代部分为例,近代中国与当代中国联系十分密切,当代中国仍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近代中国经济政治状况的影响,当代中国的不少问题都可以从近代中国找到历史的根源,可以说,中国近代史的国情教育内容相当丰富,可分为下列几个要点:①帝国主义的掠夺、控制和中国封建主义压迫、剥削,是造成近代中国极端贫困的根本原因;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就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争取人民民主。②腐朽的中国统治者无力保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近代中国人民不断展开反侵略斗争,爱国主义激情日益高涨。③农民阶级因其落后性不能领导近代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但它担负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的历史责任。④民族资产阶级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做出过重大贡献,但由于具有先天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所以也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到彻底胜利。5、先进的中国人为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进行过艰苦的探索,但是未能找到一条拯救中国的道路。6、帝国主义的概略客观上促成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但是又由于帝国主义的控制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不可能走入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去。⑦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由于学习西方国家的一些长处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没有改变明朝中期以来中国科学文化落后的局面。⑧封建专制的腐败和科学技术的落后,是造成近代中国长期被动挨打的根本原因。⑨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和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授,使中国出现了“新世纪的曙光”。
  最后是具体安排每一章、每一节课的国情教育内容。以五年制大专历史教材第二章第二节“辛亥革命”为例,可以安排下列国情教育要点:①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造成严重的危害,腐败的清朝统治者已无力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意识进一步升华②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救国救民,发动了辛亥革命运动,但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固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仅成就了共和国的躯干,没有使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③孙中山一生奔波,代表先进的中国人上下求索,还是找不到拯救中国的道路,证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救不了中国。
  每一节课的国情教育内容是最具体的,因为一节课的国情教育内容是前面各层次国情教育要点的具体化,历史国情教育任务的完成关键在于每一节课国情教育任务的完成,因此,每堂课前必须充分发掘、认真安排历史国情教育内容。以五年制大专历史教材第二章第三节“人民解放战争”为例,其国情教育要点可安排为下列两点: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28年,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任何力量、任何阶级都不能做到的,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历史性的选择。2、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旗帜,无数先进的中国人民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均无结果,只有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指引了一条光明道路。
  
  二、教育方法要多样
  
  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内容可谓是丰富多彩,如何巧妙地使用这些素材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正确选择教育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我在教学中总结了三种方法。
  一是比较法。比较是把二种或二种以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加以比较,以认识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的差别或异同。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国情教育中,科学的比较,可以冷静地认识别人和自己,达到教育目的。
  比较可以横比,也可纵比。横比,世界历史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体系,通过比较中外历史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如讲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时,埃及、印度古代文明因殖民者侵略而中断几次,古代巴比伦的历史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有史无今”,只有从远古走来的文明中国,历史一直未中断,虽然近代中国有外来侵略,但由于中国人民奋力抗争,使中华民族危而不亡,表明了中华民族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又如中国近代为什么变得落后?日本为什么发展迅速?这是因为日本明治维新消除了封建割据,为资本主义发展铺平了道路,尔后,又大力发展工商业,结果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而我国自鸦片战争开始连年遭受列强侵略,戊戌变法夭折,辛亥革命半途而废,军阀割据,战乱频仍,何来建设机缘?何曾搞过建设?就连小小的民族工业也在夹缝中求生,谈什么发展?只有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社会经济才得以迅速发展。
  纵比。主要是古今社会的对比。如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比,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虽然有过浴血奋战,有过艰苦求索,但终于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没有拯救中国。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说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中国才有前途和希望。
  二是纵串法。通过纵串历史事件,展示历史发展过程,分析国情素材,了解国情知识,进行历史国情教育。譬如讲到中国现在国情是属于不发达国家,这是由于近代中国太落后、太贫穷,家底太薄。虽然新中国建设速度较快,但目前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为什么近代中国如此落后,如此贫穷呢?可以通过纵串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事实告诉学生,原因是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统治者的腐败。从鸦片战争开始,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从清政府到国民党政府,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百多个不平等条约,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如何发展?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战争频仍,有什么时间谈建设?尔后是日本侵略中国,蒋介石挑起内战,有何时间搞建设?到1949年我国的钢产量只有15万吨,而英国1860年就达到了这个指标,新中国的建设其实是在一片废墟上开始的
  又如,讲到为什么资本主义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这一历史选择时,通过戊戌变法的中途夭折而有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辛亥革命中形成共和国的躯干而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的悲壮,说明资产阶级种种救国方案拯救不了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28年,推翻三座大山,拯救了中国,又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苦创业40多年,逐步走向文明富强的道路,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
  三是归纳法。归纳法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历史国情教育中,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归纳,鉴古知今,把历史问题同现实问题紧密结合,效果尤佳。譬如:归纳历史上改革的史实,就可以说明改革是国家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步骤,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不改革而墨守成规的行为都会造成落后衰败。秦国经商鞅变法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北宋王安石变法十几年,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政府收入增加,军事力量加强,戊戌变法虽然中途夭折,但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的传播、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俄国的彼得一世改革,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日本的明治维新则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日本经济腾飞由此奠定了基础。
  
  三、教育形式要灵活
  
  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的具体实施,除了教师应确立起自觉的国情教育意识外,采取灵活的教育形式也是很关键的。同一堂历史课能否运用恰当的教育形式,其效果将会迥然不同。我在历史国情教育中常用的两种形式效果较好。
  其一,正面灌输。正面灌输就是正面地、直接地、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阐述国情观点,采取先入为主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形式,这是进行历史国情教育的主要形式。正确使用就注意三点:
  一是以理服人。正面灌输的精髓是“以理服人”。譬如我们要学生明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这个道理,就必须引用自1840年以来近代中国和现代中国大量的历史事实,从正面和反面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救不了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有今天的独立和富强。只有这样学生才懂这个理,才服这个理,才接受你的正面灌输。
  二是以情动人。不能设想,一个让学生厌倦的、沉闷的历史课堂教学能使学生接受你的国情观点,达到正面灌输的目的。教师必须运用生动具体的历史材料,用形象的语言或鲜明的实物、图像等直观手段去影响、感染学生,从而唤起学生的某种内心体验,引起强烈的共鸣。如用低沉、缓慢而又有力的语调讲述太平天国、戊戌变法的失败,辛亥革命的不彻底;用亲切、欢快、流畅、激昂的语调讲述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学生听来肯定饶有兴趣,国情观点自然渗透到他们的心灵深处。
  三是联系现实。不接触现实的空洞说教学生是难以接受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国情教育是最好联系现实的。如讲中国古代的商鞅变法、明治维新等改革,说明历史上许多改革由于符合本国国情和国际环境都能成功,都能使国家走向富强。联系到今天我国的改革,它符合本国国情,顺应历史潮流,适应了国际环境,一定会成功。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改革,支持改革。
  其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具有亲切、生动,可接受性的特点,这种形式能使学生增强参与意识,并从思想感情上“进入角色”,教育效果极佳。自我教育的方式很多,我经常使用的有下列几种:
  ⒈开故事会。故事会有两种,一是学生自己讲,要求选题突出重点;二是请人讲故事,最好请一些革命老前辈、重大历史事件的经历者和目击者讲他们的所见所闻的故事。
  ⒉组织课堂讨论会和辩论会。由老师选定题目,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搜集材料,写出小论文,再登台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老师总结。老师在拟定题目时一定要精心选择,使讨论题目有一定的针对性、负载量。如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为什么行不通?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等等。
  ⒊组织参观、走访。一是参观历史古迹,如我组织参观道州寇公楼时,为学生讲了寇公楼的传说,北宋名相寇准因力主抗辽被罢免宰相职务,贬到道州。寇准身在道州,心在北宋,为国家的危亡心忧如焚,便砌一高台,日夜眺望北方烽烟。其爱国情怀,清澈透明,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凝聚力。后人为纪念寇准,建成寇公楼以表敬仰。寇准的爱国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二是参观工厂农村,让学生亲身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明白只有社会主义能力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能够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国情观点。三是走访革命前辈和著名历史事件的参加者和目击者,使学生从当事人的亲身经历中,获得国情知识。
  ⒋组织办历史墙报。墙报可以是定期办,也可以在重大节日、纪念日办,教师要注意优化选择国情教育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5.组织观看历史电影、电视剧。电影电视剧的直观性很强,看电影电视剧给学生以身临其境感觉,仿佛打破时空限制,直接回到了过去的历史朝代,对学生的国情意识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组织观看电影电视剧时要注意三点:一是选好有针对性的内容,如《甲午风云》《林则徐》《血战台儿庄》《解放》等等。二是加强看电影电视剧前的提示让学生带着目的和思考题去看;三是注意看后总结,帮助学生由电影电视剧的形象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责任编辑:吴 侃)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