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陶渊明信仰道教说辨正】陶渊明 道教
 

【陶渊明信仰道教说辨正】陶渊明 道教

发布时间:2019-03-30 04:58:30 影响了:

  摘 要:陶渊明信仰道教一说,史籍上并无明文记载。陈寅恪最早提出此说,后来得到了一些学者的支持。笔者首先疏理并驳正了他们的论据,然后从宗教意识和宗教行为两个方面,证明了陶渊明不信仰道教。
  关键词:陶渊明 道教 天师道 宗教信仰
  陶渊明信仰道教一说,史籍上并无明文记载。陈寅恪于上世纪40年代最早提出这一说法,当时似并未得到学界的支持,还遭到了朱光潜等人的批评。近年来,有学者发文支持陈氏之说,列出了一些新证据,形成了较大的影响。相比之下,鲜有学者专章论述陶渊明不信仰道教,致使这一错误说法长期得不到纠正,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详加辨正。
  一、陈寅恪观点辨析
  陈寅恪在1944年发表了《江东民族条释证及其推论》一文,文中指出陶侃家族信仰天师道。检《晋书》陶侃本传,并未提及陶侃家族有宗教信仰。因此,陈氏首先论证陶侃为溪族,然后指出溪族人都是天师道信徒。笔者认为,陈氏的论据和结论都值得商榷。陶侃的溪族身份,本来就有问题,溪族人都是天师道信徒的说法,更无确切的证据。另外,陈氏指出,陶侃后裔有名“绰之、袭之、谦之”者,这是天师道信徒的标志。其实,陶氏家族中确有信道教者,除了可疑的“绰之、袭之、谦之”外,还有渊明的叔父陶淡(见《晋书陶淡传》)和从弟陶敬远(见陶渊明《祭从弟敬远》)。但这都只能说明陶渊明家族中有人信仰天师道,陶渊明有可能会受到天师道的影响,并不能证明陶渊明自身就服膺道教。
  在随后发表的《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一文中,陈氏明确指出“渊明之为人实外儒而内道,舍释迦而宗天师者也”。但该文的论证存在问题:把并未证实的结论当作论据来使用,即把需要论证的结果当作条件来使用。陈氏先入为主地认为陶渊明信仰天师道,因而在他眼里,陶渊明的《形神影》诗中体现的形灭、神灭、委运任化的思想,倒不是反对道教的,而是从道教自然说中创改而来的;渊明好读《山海经》《穆天子传》,也是由于其天师道信仰“习气未除”。在这里,陈氏是把陶渊明有道教信仰这一点作为条件来使用的,而不是作为一个需要证明的结论。陈氏之说不能成立。
  二、学者对陈寅恪观点的附和
  近年来,陆续有学者著文支持陈说,将陶渊明信仰道教的观点进一步深化。比较重要的有:
  1994年第5期《文史知识》上刊发了陈洪、王炎的《菊花与美酒——略谈陶渊明的道教观》一文,该文提出陶渊明的採菊与饮酒都与其道教信仰有关。但实际上,服食菊花以养生延年是中国人的一项悠久传统,不独道教专有。屈原《离骚》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可见屈原时代已开始服食菊花。而《神农本草经》里记载,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考应邵《风俗通》、葛洪《西京杂记》已载菊花令人长寿之事,可确信两汉时已有服食菊花延年的说法。而到了魏晋时代,服食菊花更成为了一种社会普遍习俗。因此,用服食菊花来判断陶渊明信仰道教是不确切的。
  2009年第3辑《文史》上刊载了范子烨的《陶渊明的宗教信仰及相关问题》一文,肯定了陈氏的观点,然后提出了许多大胆新奇的证据,比如:
  1.根据颜延之《陶征士诔》记载,陶渊明在临终前“药剂弗尝,祷祀非恤”,而天师道要求人们在生病时不要吃药,因此,陶公的这种行为“是其所遵奉的宗教习俗发生作用的表现”。
  2.陶渊明集中有一《联句》诗,是陶公和愔之、循之的共同唱和之作。作者认为这里的愔之、循之是指郗愔、郗循,而郗氏家族信仰天师道,因此该诗为“一个天师道群体的唱和之作”,与陶氏、郗氏共同的天师道背景密切相关。
  3.陶渊明集中有《问来使》一诗,诗言使者从天目山来。作者认为六朝时代天目山上多修道之人,“可能有天目山的某一位修道者之使到会稽,或者传递书信,或者邀请陶公入天目山”。另外,作者还说,梁陈时期,天目山隐士周弘让以及曾到过天目山的徐陵的诗文中可以看出陶诗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即与“陶诗的那种玉宇无尘的方外境界不无关系”。
  范氏之说,推测的成分很重,许多论据不可靠。其一,陶渊明生病时确实曾吃药。渊明诗文中共三次出现“药”,两次是用于治病。《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负疴颓簷下,终日无一欣。药石有时闲,念我意中人。”《与子俨等疏》:“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这足以推翻作者说渊明生病不吃药而信天师道的说法。而陶渊明临终前为什么不吃药呢?按照颜《诔》的说法,其是是因为渊明“薄身厚志”,“视死如归,临凶若吉”,这与渊明对待生死的态度有关(详本文第三部分),与天师道无关。颜《诔》说渊明“学非称师”,并未提及渊明信教。其二,《联句》一诗,认为愔之、循之即指郗愔、郗循,尚缺乏有力证据。另外,检渊明在诗中所表现的情怀,也很难说与天师道有关。其三,《问来使》一诗,前人多定为伪作,而说这位使者是修道者的使者,也是凭空猜测。退一万步说,若此来使真是一位道教徒的使者,亦不能证明渊明信教,这正如慧远招渊明入白莲社,而渊明并非佛教徒一样。另外,陶渊明作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诗味淡泊宁静,受到周弘让、徐陵的喜爱是很正常的事。古今崇陶者众,周、徐二人对陶渊明的态度,是道教之流对陶的接受问题,与陶渊明本身的信仰无关。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著文支持陶渊明信仰道教这一说法,兹不赘述 。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对以上说法作一总结:以上学者的论述多流于主观猜测,有捕风捉影之嫌,并未抓住问题的本质。一般来说,宗教信仰包含四要素: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行为、宗教组织与制度,可以分为内在意识和外在表现两个方面。论证陶渊明是否信仰道教,也应该从此出发,一方面看其思想是否契合道教,另一方面看其是否具有道教徒的外在表现。陈寅恪之说,过分强调了宗教信仰的外在因素(家族影响),忽略了论证宗教信仰最需要的内证。而陈洪、王炎、范子烨等学者的论证,则错误地把陶渊明的某些行为(如饮酒、服食菊花等)附会成宗教行为,并且也未从整体上准确把握陶渊明的思想意识。因此,以上学者的论述均不足以推翻历史记载而成为新说。
  三、陶渊明不信道教说举正
  前文已提到了宗教信仰的两个方面。而道教之本质即是:认为人可以通过修炼而长生不死,得道成仙,包含了内在意识上的认同和外在表现上的追求。因此,笔者将从内在意识和外在表现来论证陶渊明不信仰道教。
  1.在对待生死的态度上,陶渊明与道教相背。
  道教认为人可以长生不死。而陶渊明对生死的态度和平常人一样:好生惧死。他认为,人生必有死,这是不可逆转的。因此,他觉得,除了必要的养生可以延长寿命外,一是要及时享乐,今朝有酒今朝醉;二是要委运任化,乐天安命。他的诗文如《己酉岁九月九日》《形影神》《归去来兮辞》《与子俨等疏》《拟挽歌辞》、《自祭文》等,都表达了这样的观念。陶渊明认为人生必有终,这与道教的思想观念彻底背离,这就是他不信仰道教最有力的内证。
  2.陶渊明对神仙的态度与道教相背。
  渊明诗文中有《读山海经》组诗,里面有《山海经》里所载的各种仙人神怪。许多学者因此认为,渊明希望饮仙泉、食仙粮,像神仙一样长生不死。其实,我们若寻检陶渊明诗文中所有涉及仙人的句子,便可以看出,陶渊明对飞升成仙持否定态度。“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对仙人的存在表示怀疑。“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对长寿表示怀疑。“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则非常明确地表示并不希冀成仙。笔者认为,从总体上看,陶渊明非常理性地认识到了仙人长生不死之说的荒诞,不信此说,这与道教徒的神仙观相背。
  3.陶渊明没有道教徒的宗教行为。
  我们从颜《诔》、正史中陶渊明本传以及萧统的《陶渊明传》里看不出陶渊明有道教徒的宗教行为,从陶渊明的诗文里也找不出他修炼道教方术的活动。而渊明服食菊花之说,前以辨明,不能冒然看作道教行为。至于后世所传的陶渊明与白莲社的传说,更可以看出陶渊明并不愿意加入任何宗教组织,守任何戒律来束缚自己的天性。因此,从外在表现来看,陶渊明也是不信仰道教的。
  四、结论
  通过以上对陶渊明信仰道教一说的起源、发展进行疏理和辨析,我们知道,陈寅恪等学者所持的陶渊明信仰道教的说法,不能成立。我们从宗教信仰的内外两个方面来看,陶渊明不认同道教长生不死的说法,不信飞升成仙的妄说,没有道教徒的行为,证明了陶渊明不信仰道教。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