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巧设情境【巧用问题情境,实现有效教学】
 

巧设情境【巧用问题情境,实现有效教学】

发布时间:2019-01-17 03:54:51 影响了:

  摘要:问题情境是数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有力支撑点,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方面之一。巧妙的问题情境,能真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与实践紧密相联,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用具体案例说明巧用问题情境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问题情境 数学学习 数学思维 学习兴趣
  
  一、设计问题情境,实现思维过渡
  从整体上讲,初中生的思维发展趋向是由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发展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其思维方式也不同。处于经验型抽象思维发展阶段的初中生,其思维活动需要具体的例子与经验作支持,否则思维活动就难以进行。而初一的学生也正处于这一时期,因此,在进行教学情境设计时,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恰当的直观材料,否则学生难以接受。在进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教学时,设计以下操作化的问题情境:
  师: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性质?
  生: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小学已接触该结论)。
  师:为什么?谁能够想办法证明?
  学生采用“撕、拼”得到结论,即撕下三角形的三个角,将它们拼在一起,结果拼成了一个平角。即在图1中,将三角形的一个角(如∠1)撕下,与∠3的顶点及其一条边重合,得到图2。
  ∵∠1(撕前)=∠1(撕后)
  ∴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4=180°(平角的定义)
  ∴∠1+∠2+∠4=180°(等量代换)
  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定理”这一重要性质,小学生是这一过程主要是利用操作发现结论的,学生推理的层次比较低。而初中阶段要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严格证明这个定理。这对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较高。上述教学情境其实是二者之间的一个过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借助了直观操作,又适当进行了推理的思维活动,为后面严格证明这一性质积累了经验。
  二、设计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创造性劳动的动力因素和基本条件,学习动机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情境:有一张厚度为0.lmm的报纸,将它对折1次后厚度为0.1��2�mm,对折30次后厚度为多少mm?试与珠穆朗玛峰比一下哪个更高?学生纷纷拿纸折叠,但根本叠不到30次,有的学生晚上回家用卫生纸进行试验,也无法实现。当告诉学生对折以后报纸的厚度远远高于珠玛朗玛峰的高度时,学生都非常惊奇,表示难以置信,孔子曰:“不愤不发,不悱不启”,此时进行授课是教学的最佳时期。通过计算验证,教师的结论是正确的。但用小学时分别相乘的方法去记去做实在太麻烦。对此,是否有另外的办法呢?学生非常疑惑,由此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学生纷纷想知道诀窍是什么,到底如何计算。学生就会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进行有目的地学习,收效非常好。
  三、设计问题情境,带给学生快乐的课堂
  初中生特别是初一学生,他们的心智只比小学生成熟了一点,再加上数学本身又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如果课堂上仅仅简单套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在教学过程中会不断插入一些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提高数学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代数式”一章时,我设计如下的情境,进行章节导读:
  师:同学们,09年春节晚会上刘谦的表演震惊了亿万观众,老师也露一小手。每位同学想一个自然数,通过魔盒(通过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可把带有字母的项都消掉,只剩下常数项),会发生怎样奇特的变化呢?
  生:个位上都是0。
  师:这是为什么呢?只要大家认真学习本章内容,谜底自然打开。
  设计意图:通过魔术导入本节课的内容,不但使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兴趣,而且对全章内容充满了好奇,实现了全章内容的有效导读!
  四、设计问题情境,实现小组合作探究
  初中生在探索问题上已有了强烈的好胜心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利用这一特点可以针对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问题,设计问题情境,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
  案例分析:搭200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师:你想怎样解决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把你的想法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从简单入手,探索规律
  师:从简单入手不失为解决复杂数学问题的一个好方法。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中也可以采用。搭一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两个用7根,那10个用多少根呢?(有的学生用数一数的方法,有的学生用计算的方法),请计算的学生交流方法。是啊,如果要求搭100个正方形用数一数的方法就太麻烦了,下面请小组讨论一下,否找到规律迅速地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根小棒。
  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四种方法
  师:选择任一种计算方法,算一算,搭2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看起来不同的计算方法,最终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些表达式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它们的数学本质是相同。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呢,相信随着我们对这部分知识的深入学习,你很快就能发现。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无法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实践证明,要想真正掌握一门本领,必须主动参与,怀有极大的学习热情,采用适当的方法,不断与他人交流。学习数学更是如此,只有怀有极大的好奇心,亲自参与实践,参与问题探究,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课堂的一开始,巧妙设计问题情境,让一个个问题像一个个小钩子一样钩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让一个个问题像小钉子一样将学生的精力牢牢地钉在课堂上,让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获得更多的学习主动权,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裴红.基于初中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学情境设计[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