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高职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因素
 

[高职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因素

发布时间:2019-01-17 03:58:33 影响了:

   [摘要] 随着我国高职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高职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从高职学生的就业情况入手,通过对我国目前高职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指出当前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既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还包括学生自身的因素。并且提出做好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工作、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实施创业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转变择业观念、各级政府和用人单位强化服务职能等方面的思考和建议,从社会、学校、毕业生等几个方面,分析解决高职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就业现状 对策
  
  一、高职学生就业现状
  从1999年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实现了从精英阶段到大众阶段的跨越式发展。增长速度史无前例,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完成了国外几十年才能达到的目标。但是,难以避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学生及家长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人,2001和2002年分别为114万和145万人。2003年,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达到212万人),之后平均每年都要增长五六十万人,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人(达到611万人),今年则增至630万人。人保部门表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一直最低,尽管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增长幅度均高于研究生和本科生,但从整体结构看,高职高专生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从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现状来看,截至2007年底,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有1169所,占全国高校的60.9%,在校生人数795.5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47%,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在高等教育中己达“半壁江山”。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并不占有优势,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形势极其严峻。
  二、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复杂,既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还包括学生自身的因素。
  1.社会因素
  (1)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尚不完善
  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规定,对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应起保障作用。当前,针对高职毕业生的政策性规定过于僵化,国家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模式,但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派遣时总会遇到一些地区封锁或行业限制。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但由于政策的制定与监督实施方面有些脱节,导致一些政策还“悬在空中”,得不到落实。
  (2)社会对高职教育存在偏见
  社会上存在这样一种偏见,接受职业教育成为相当多的高中毕业生的无奈选择。在高校招生中,高职的录取在本科之后,招收的生源较差。于是,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把高职教育看成“低层次”的高等教育。加上高职教育起步晚,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人才观和成才观。而且有相当一部分院校是在中专基础上升格而成的,人们普遍怀疑其办学实力。因而人们对高职教育、高职学生缺乏了解,缺乏认识,常常片面地认为高职院校是最末流的高校,高职学生是素质最差的大学生,使高职教育没有相应的“名分”。这样,学生及其家长就不情愿选择这类学校,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用人单位也低看这类学校的毕业生。
  (3)用人单位仍存在着人才高消费现象
  现在,社会上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已不再盲目被动地接受毕业生,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挑选,而且无节制地提高录用条件。他们认为高职生学制短,理论知识薄弱,而忽视他们的动手能力,并且用人单位还采取不正确的人才高消费行为,不切实际的追求高学历,如原来只需录用专科生的职业岗位,现在却上升到录用本科生、硕士生甚至是博士生,等等,而在他们的意识里把高职生混同于一般的打工仔,没有看到实际岗位的需要,从而造成人才浪费与人才资源的相对过剩。
  2.学校因素
  (1)学校办学与社会需求脱节
  高职教育在我国由于起步晚、发展快,对人才培养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培养体系,往往遵循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同时,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中专升格而来,许多学校在办学的模式上仍摆脱不了过去的特点,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普遍较差。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变化的需求,没有走出自己的特色,盲目开设新专业、随意调整课程设置。这使得高职院校定位不准确,同时也使得高职学院毕业生,在毕业后既没有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丧失了自身应有的优势和特色。
  (2)专业及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职毕业生就业难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有着直接的关系,专业设置是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高职院校目前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随意性、盲目性较强。有些高职院校不考虑学生的职业需求,不考虑生源的状况,不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不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而盲目争办一些“热门”专业,并且,部分开设的专业根本没有专业教师,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二是有些专业设置口径过窄,人才培养功利导向过重,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不强,过分强调针对性,反而造成制约就业的“瓶颈”。
  三是专业的设置与行业、企业联系不够紧密,也可以说存在着个别专业根本无法与行业接触。四是传统专业和老专业虽已不适应目前的市场需求,却没有及时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进行改造和调整。
  (3)师资队伍建设还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还不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目前,存在着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不足,“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的问题。高职专任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普遍不足,导致专任教师岗位适应能力不强,使得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力,无法发挥“双师型”教师作用。高职教育需要建设一支适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现在显得尤为迫切。
  (4)就业指导工作不得力
  高职院校难以建立系统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和功能完善、渠道畅通的就业信息网络。因此,致使针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产生严重的偏差,而忽视了职业指导的作用,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压力较大。学校对学生所做的就业指导工作仅在入学时的一次专业介绍、教学计划中,增加一门就业指导课程和毕业前的一些面试等方面技巧的介绍;就业指导课程大多缺乏对学生进行就业观指导、择业心理调适和引导;很少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人才市场去参观学习、很少进行实战演练。另外,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很少考虑毕业生个性差异,很少尊重毕业生个性发展。这些都是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应该引起高职院校的关注。
  3.学生因素
  (1)择业期望值过高
  当前,许多高职毕业生在就业上存在误区,对自己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没有意识到现在就业难度以及竞争的残酷性,往往择业时总喜欢盯着“大企业、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很少考虑急需人才的基层或经济欠发达地区,不愿到乡镇企业或私营企业等部门去工作。刚走出学校的毕业生,就想成为“白领”,眼高手低,对自己缺乏理性的分析,盲目追求待遇高、工作环境好的工作岗位,并存在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从而导致就业难。
  (2)就业竞争力欠佳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学时文化成绩较低,入校后又不重视基础课的学习,培养出来的是基础理论不如本科、实践技能不如中职的学生,并且在办学模式上,高职院校毫无高职特色,导致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欠佳,缺乏人文精神,进而影响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而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人才质量的高低。所以,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对于学生就业与成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3)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现在的高职学生不仅对社会的认识较浅,而且不愿意吃苦,不愿意吃亏,拜金主义也相当严重。学生不愿到生产一线,怕加班加点,怕苦怕累,有的学生刚到实习单位呆不了几天就呆不下去了,纪律观念薄弱,随意性较大。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学生,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都不会长久,这部分学生不仅给企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而且对学校的就业工作带来了重复推荐,增大了就业工作的难度。还有一部分毕业生缺乏自省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抗挫折能力较弱,在经历一两次求职失败后,便失去信心,牢骚满腹,未能急时进行自我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造成了就业率的下降。
  三、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工作
  毕业生思想教育是高等学校培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要高度重视加强对毕业生的形势教育、政策教育、创业教育和诚信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毕业生准确把握就业形势,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增强基层意识和创业意识,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把握正确的就业去向。要大力宣传优秀毕业生艰苦奋斗、自主创业、扎根基层的成才之路和成功经验,激发高职高专毕业生到基层干事业的热情,引导高职高专毕业生确定切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高职学生就业特别是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2.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要使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提高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质量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首先,要合理设置专业,调整知识结构。高职高专院校应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和人才流动的趋势,将信息进行收集、归纳和整理,并及时以此为依据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同时针对社会的发展,强化大专业概念。其次,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强化职业技能、动力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课堂教学不仅要随时把高科技、新信息引进来,不断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社交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政府部门要提高高职学生就业工作的服务水平
  高职学生的就业机制有待改革,政府的就业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对各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检查和督促,相关政策的落实应强调“一把手负责制”,真正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监督检查到位。与此同时,作为政府部门还应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职高专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人才政策,取消落户限制。最后有关立法机关切实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使用人单位、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都在能人力资本交易中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4.解决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问题还需要毕业生自己做出努力
  首先,高职学生要转变择业观。择业观念影响着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高职高专毕业生因为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的特点,造成了他们在择业过程中理想工作难找,艰苦的工作不愿做,如果不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将严重影响他们的就业。其次,要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高职生就业的优势就在于其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这种优势以弥补学历上的不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大学期间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就业做好充分的能力储备。事实上,高职高专学生从入大学校门起,就应积极做好职业生涯设计,树立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从业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文素质、社会素质的修养。同时,高职高专学生还应该增强自信心,培养较强的责任心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在复杂的劳动力市场找到一份较为满意的属于自己的工作。
  总之,从根本上说,当前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高职高专教育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是高职高专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在就业大环境严峻的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要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正确定位,确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提高社会竞争力和适应性,才能真正解决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我们认为,解决全球化背景下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必须具备系统的观点,只有政府、校方、毕业生、用人单位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协调发展,才能真正使高职学生就业难问题得到最终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宝生.如何应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教育与职业,2003,(5).
  [2]钟燕红.对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仲瑞敏.关于制约高职教育学生就业的因素思考田.中国成人教育,2004,(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