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让数学与生活同行 数学与生活同行
 

让数学与生活同行 数学与生活同行

发布时间:2019-01-19 03:51:42 影响了: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真正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新课标理念。
  一、善于体验生活,提炼“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形,而是需要教师平时善于观察,,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再回到教材上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参与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比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我就没有照书上的例题去教,而是找到了这节课的灵魂。
  教学场景一:
  1、猜老师的岁数。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今年有多少岁?
  生1:40岁。
  生2:35岁。
  生3:不到40岁
  ……
  师:没有猜对。再加一个条件,比生1猜的大3岁,那老师今年多少岁呢?
  生4:43岁。
  师:对!43岁也一个数量,那大3岁是什么呢?(引出:关系。)这就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2、猜扑克牌的张数。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里有几张扑克牌?
  生5:老师手里有11张扑克牌。
  生6:老师手里有15张扑克牌。
  生7:老师手里有9张扑克牌。
  ……
  师:不正确。如果再添一个关系,比生5猜的多2张,那老师手里有几张扑克牌?
  生8:老师手里有13张扑克牌。
  师:你依据什么?怎样列式?
  生9:是根据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求出来的,11+2=13(张)。
  师:有谁会在刚才其他同学猜的张数上加一个条件,求出的就是老师手里扑克牌的张数?
  生10:比生6猜的少2张。算式是15-2=13(张)
  生11:比生7猜的多4张,算式是9+4=13(张)
  ……
  根据关系,学生一下子就求出来了。无形之中,学生就掌握了一些求比多比少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接下来教学新课:多媒体出示小白鸭、小灰鸭、小花鸭。
  师:(师指着幕问)有哪些小动物?
  生14:小白鸭、小灰鸭、小花鸭。
  师:已知小白鸭、小灰鸭分别为18只、24只,求小花鸭有多少只应该怎样考虑?分组讨论。
  活动就这样展开了……
  理性化反思:通过这一教学活动,学生知道了,告诉你一个数,要求另一数,必须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有了关系就可以求出要求的数,这样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就更透彻了。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知道必须有关系 才能求出小花鸭的只数。顿时,整个课堂沸腾起来了,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出各种关系,自己编应用题自己解答,体现了开放式教学的理念。在这节课中,先以关系为灵魂,把知识提炼出来,使生活知识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再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数学问题。事实证明,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使学生更有效,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二、善于优化教材,突出“生活世界”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生活中的数学,形成学生自己的直接经验。
  我在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不是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
  教学场景二:
  月底,小红的妈妈和阿姨领了工资,去华联超市购物,超市里摆设了好多好多的商品,琳琅满目,小红的妈妈看中了一双球鞋,价值198元,她身上有现金323元;阿姨看中了一块手表,价值302元,她身上有现金465元。。她们该怎么付钱呢?怎样付得更快?
  生1:妈妈付200元,找回2元,阿姨付300元,付2元。
  生2:妈妈和一共付500元,正好。
  ……
  理性化反思:教师赋予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涉及生活、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材,既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又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善于捕捉“现象”寻找知识切入点
  教师要创设涉及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让生活走进课堂。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因为长方体中各个部分之间总是存在着“相对”或“相交”的位置关系,所以抓住了这两种关系,就抓住了长方体的结构特点,也就抓住了这节课的核心。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看到并重视这两种关系呢?在生活中常见的鼓掌这一动作上就可以找到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切入点
  教学场景三: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方式向前来听课的老师表示欢迎?
  生1:鼓掌。
  师:鼓掌动作看似简单,人人都会,但要认真研究起来还真有学问呢。比如这样鼓掌行吗?(教师只有一只在胸前煽来煽去)
  生2:不行。
  师:两只手就一定能行吗?(教师用两只手前后交错地在胸前煽来煽去)
  生3:不行。
  师:那么鼓掌时,两只手的位置应该做到掌心相对。我们一起来鼓一次掌,好吗?
  生4:好!(一起鼓掌)
  师:我们再继续研究鼓掌,我们看这样行吗?(教师用两手在胸前不断地做十指交叉的动作,当然也没有声音)
  生5:不行,这是交叉。
  师:两只手互相交叉,我们可以称之为“相交”。你们能说一说吗?
  生6:……
  师:(切入)“相对”和“相交”是两个物体间或物体中某些部分间的两种十分重要的位置关系,这种关系在研究鼓掌的动作中有,在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中也有。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长方体的过程中进一步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关系。
  理性反思:教师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找到了新知识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通过教师手势演示,学生在鼓掌练习中初步认识“上下相对”、“左右相对”和“前后相对”,增强大胆探索的信心。
  四、善于探究创新,感悟学以致用
  探究创新、学以致用是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找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形;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让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例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指着门窗上的一块碎玻璃,问:怎样才能配到一块合适的玻璃呢?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