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度”]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用语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度”]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用语

发布时间:2019-01-29 03:57:58 影响了: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误区;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10(A)―0019―01
  
  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它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已逐步深入并内化为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师在平日的教学实践中也逐渐显现出了教学行为的转变。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语文教师未能准确把握新课程教学的“度”,有其形而无其质,似是而非,究其根源在于教师仍然没有完全理解新课程理念的精髓,认识太过表面化。
  
  一、忽视语文学科的特色、旨归
  
  学科整合无疑是新课改中最为抢眼的亮点,但真理多走一步就成了谬误,语文课被异化成了大杂烩,恰恰把属于语文的东西给丢掉了。语文需要阅读,需要理解,需要体验,一门学科的教学理应以培养提升学科能力为旨归,不能仅仅为了时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抑或为了多一些“平等的对话”去活跃课堂气氛,而将如何阅读、如何理解、如何体验以及如何获取智慧这些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视为可有可无。有的教师将语文课混同为自然课、史地课、音美课、思品课,语文课的味道却越来越淡。
  
  二、忽视对文本的准确利用
  
  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在具体教学中却存在不同的做法:有的教师教学要么只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地肢解课文,使原本完整的美文变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使得学生产生厌倦之心;要么仍然没有改变越俎代庖的习惯,以教师自我之见代替学生看法,灌输拔高,漠视以平凡的形式展示出来的人性、真情,脱离文本而肢解美文、断章取义,认为不这样就不能算将文章理解透了。如有的教师教授《乡酒》一文,由于缺少对文章的准确理解以及对该文所在单元的整体把握,没有体悟到民风之朴、民俗之美,而是一味地把学生引向乡愁、渴盼统一的主题认识,理解生硬牵强,教学效果自然不好。
  
  三、混淆自学与自主学习
  
  教师要正确定位教与学的关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内在的求知欲,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但学生参与教学要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有效进行,教师应该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发挥学生的潜能。因为有些问题是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它考验的是教师的素质,靠的是教师高层次的引领提升。自主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之下的学习,不能因混淆了与自学的区别而忽视了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有的课堂只是学生自学成果交流的场所,没有教师的相机诱导,顺势点拨,从而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个人的学在一个平面上移动,必然让学生感到语文课索然无味,课上不上没有什么区别”。
  
  四、狭隘理解对学生的尊重、赏识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我们也认识到了真诚的鼓励可以促进学生的进步,但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为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鼓励,却不管对错地一味肯定,对学生个别钻牛角尖式的发问也大加表扬,失去了客观的评价标准。我们应认识到是非是有标准的,鼓励分为正反两种,温和的批评也有春风化雨的功效。教师应拿出足够的耐心和智慧来引导学生,对学生的自读内容要加以有效的规范、指引,相信善意的批评一定会赢得学生的理解和尊重。
  
  五、不重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现在看来,教师虽然可以自主灵活地规划教学,但在教学内容上却很少进行拓展和延伸,致使学生的学习不够深入。作为教师不能满足于“用教材教”,要善于突破教材本身,广泛挖掘教学资源,以鲜活生动的素材给学生以丰富的认知体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把生活引进课堂。如有的教师教授《死海不死》,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写死海改造计划,因学生无真实体验自然无话可讲。不如让学生拟写兰州南河道改造方案,这样,学生自然会有感可发;有的教师教授《春》,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仿写《兰州的春》,而当时正值兰州的秋天,学生因缺少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而下笔无物,不如让学生仿写《兰州的秋》来得更直观。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虽然退出了绝对支配地位,但其重要作用并没有被削弱,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学习,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特点、规律,准确把握新课程教学的“度”,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对于广大教师而言至为重要。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