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如何向校园暴力说不课程评估_从校园暴力事件的频发看思想品德课程价值的缺失
 

如何向校园暴力说不课程评估_从校园暴力事件的频发看思想品德课程价值的缺失

发布时间:2019-02-03 04:00:19 影响了:

  在常人眼中,中学生时代应是一个人一生中美好的无瑕的时代,是一个人一生都值得留恋回味的时代;而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学生应是心中充满了阳光和鲜花、热情开朗、心地纯洁、友善待人的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然而,这几年不断被媒体披露的发生在校园里的恶性暴力事件,让世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些花季青少年,反思这一本应纯真、友善的群体为何变得如此血腥残暴。社会、家庭的问题成为人们探讨的焦点,在承认这些探寻结果的科学性的同时,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我们也不能不反思我们的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中是否真正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以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目标。在我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开设了思想品德课,可以看出国家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长期而又系统的思想品德课教育,从理论角度考虑,我们应取得丰硕的成果,培养出人格健全的青少年;但校园暴力事件的频发证明,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育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思想品德课的价值功能被弱化甚至是缺失了。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首先,功利主义思想是根源。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存在,及以升学成绩作为对教育质量考评的重要依据,客观上弱化了人们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视。在一切为考试成绩让路、一切为考试成绩服务的思想支配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课时被压缩甚至被取消,多出的课时让位给语、数、外等科。学校的态度无形中对学生也产生了一种误导――思想品德课可有可无,于是产生了应付情绪。其次,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吸引力,致使其价值功能被弱化甚至缺失。
  面对现状,要想培养出思想合格的学生,就必须找回思想品德课缺失的价值功能,真正实现其在培养学生完整人格中所起的作用。
  首先,从大的环境讲,学校和社会必须改变以升学成绩作为考核教育教学成绩的短视行为,而应立足于培养心智健康健全的学生,摆正“成才”与“成人”间的正确关系。只有当社会真正认识到“成人”比单纯的“成才”更重要的时候,才能真正落实思想品德课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而不再将这一学科边缘化。
  其次,从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教师也必须明确一点,思想品德课有其独特性,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要想使思想品德课受到学生的欢迎,就必须扭转传统的说教式、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以生动灵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使其在活动中体验做人的道理。
  正在进行的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确立的三维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位于首位。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中学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总体要求是: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和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维护正义,崇尚公平,逐步形成既尊重维护国家、社会利益,又尊重维护个人正当利益,当二者发生矛盾,后者服从前者的义利观,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是: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深入心灵的教育,不可硬性灌输,也不可独立传授,必须采用科学的情感教育方法,予以渗透和熏陶。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需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坚持人文性。即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欣赏他们的优点,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教师在授课时应立足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心理需求,因材施教,而不是泛泛地讲空洞的道理。
  二、坚持生活化。即德育要回归生活、贴近生活。采用生活化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坚持活动化、实践性。即让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通过其自身体验和感悟获得知识,提升生活经验;通过践行道德与法律,促进正确思想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学生正确思想和良好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实践,因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惨痛的教训让人警醒,促人深思。希望通过社会、家庭和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真正落实思想品德课育人的特殊价值功能,塑造出合格的祖国栋梁之才。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