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高中地理教学中关于城市化问题的几点探讨] 高中地理城市化ppt
 

[高中地理教学中关于城市化问题的几点探讨] 高中地理城市化ppt

发布时间:2019-01-15 03:53:40 影响了:

   [摘要]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它包括城市内部从一般地域向更繁华的地域的转变过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其中,发达国家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和发展中国家的过度城市化和城市化不足现象尤为引人关注。
  [关键词] 城市化 逆城市化 过度城市化 城市化不足 高中地理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中,城市化问题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内容侧重于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特征及城市化的地区差异等知识的考察,考核能力要求较高。教材中,对城市化问题的介绍较为简略。本人试对其中几个问题加以探讨,力求使学生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城市化的含义问题
  1.城市化强调的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概括地讲,城市化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的过程和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即人口城市化和地域城市化。城市化一词应包括4个含义:(1)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2)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3)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4)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T.Friedmann)认为城市化包括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前者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后者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因此,城市化Ⅰ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而城市化Ⅱ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2.城市内部从一般地域向更繁华地域的转化也是城市化
  美国学者哈里斯(C.D.Harris)、亚里三大(J.W.Alexander),法国的查博特(G•chabot)等认为,城市内部的地域级差变化完全是城市中的一个现象,它从属于从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总过程。他们认为,城市性地域与农村性地域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衔接的、渐变的、连续的,即使进入城市性状态,“质”与“量”上的转化也仍在进行。例如,建筑密度较为稀疏的地域,随着商业网点的增多、交通线路的开辟,人流将逐渐稠密,建筑密度升高。再如,随着城市发展,城市内部一些设施较为落后的地段逐渐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诸如这些城市内部地域级差的变化,都属于城市化概念的范畴。
  二、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问题
  单就逆城市化来讲授,学生较难理解。我们不妨引入城市化的空间进程来探讨。根据发达国家一些城市人口增长的周期变动,可将城市化空间进程分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4个连续的变质阶段。
  幻灯展示图ⅠⅡⅢⅣ后,依次讲解4个问题。
  1.城市化
  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图Ⅰ)。对此含义,前面已作了详细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2.郊区城市化
  二战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一个全新的规模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的逆进程开始出现。据统计,几乎4000万人(占全美人口五分之一)的美国人因变换工作及其他原因,每年至少搬家一次,而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郊区城市化(图Ⅱ)。这里的郊区,是指中心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临近地域,主要是城市化核心地区以外的城市边缘(周一星,1995)。
  在郊区化过程中,首先,是人口;然后,是工业、服务业、商业、事物部门,办公室从中心区向外迁移。例如,美国12个最大的城市(除洛杉矶外)在1950~1975年间郊区人口平均增加了207�,结果是12个城市的城市总人口中,市区人口所占比重由61.3�下降为31.8�,而郊区人口比重则从38.7�上升到68.25�。再如,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费城、底特律、克利夫兰、波士顿、巴尔的摩、华盛顿诸城,新建住宅的80�分布在郊区。巴黎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共有320个居住单元,其中,200万个位于郊区。
  3.逆城市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大都市区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市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出现了人口负增长。这就是说,整个大都市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这一过程称之为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图Ⅲ)。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等。逆城市化首先出现在英国,1961~1971年间,伦敦人口减少0.8%,6个大城市人口减少1�;1971~1981年间,它们的人口又分别减少了10.1�和5.4�。在此期间,新城人口分别增加28.5�和21.2�,退休和度假城市人口增加9�和2.7%。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有:(1)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2)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们在乡村也可享受到城市一样的物质条件;(3)大城市中心环境恶化,老城区地价上涨;(4)城市交通日益方便、快捷,等等。可以认为,逆城市化是郊区城市化的纵深发展。
  4.再城市化
  面队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少的问题,美国东北部一些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1980~1984年间,就有纽约、波士顿、费城、芝加哥等7个城市在市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了再城市化(reurbanization)(图Ⅲ)。与此类似,英国大伦敦的人口在连续30多年的下降后,于1985年起开始微弱增长,也出现了再城市化现象。
  三、发展中国家的“假城市化”和城市化不足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起步晚、发展快,二是城市化水平较低,三是城市发展不合理。前两个特点学生较易理解,对城市发展不合理问题应作详细讲解。
  由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以及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原因造成的.这样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
  1.过度城市化即假城市化
  这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不合理的主要表现,是一种消极型城市化。它是指城市化发展水平明显超过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城市化状态,主要表现在过量的乡村人口盲目地流入大城市,超过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无法实现职业上的转换。中非地区和印度是过度城市化最集中的地区。
  当国家经济基础还相当薄弱时,城市化发展的失控会造成城市人口增加与就业机会不足,以及农村人口减少与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下降之间的不协调,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城市病也随之产生。城市化发展主要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的城市化。有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基本都属于这种情况。例如,1980年,发展中国家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大城市有119个,400万以上的超级城市有22个,其数量超过发达国家。墨西哥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远不如瑞士、奥地利、芬兰、意大利等国,但其城市化的水平(74�,1993年)却明显高于瑞士(60%)、奥地利(55�)、芬兰(62%)、意大利(67%),其结果是不但没有带来高度工业化和经济繁荣,反而使乡村凋敝、农业衰败,给城市带来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就业压力大,社会治安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2.城市化不足
  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不合理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城市化城市化不足。这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往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城市化不足,即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工业生产发展所需要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判断依据为G.S.Tolly模型。中国、俄罗斯、东欧是城市化不足状态较为典型的地区。
  城市化不足,主要是人为政策的结果。当地政府采取种种措施限制乡村人口迁入城市,结果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受阻,城市文明得不到应有的普及。例如,1980年,世界平均城市人口比重为42.2�,发达国家为70.2�,发展中国家为29.2�,中国城市人口比重仅为19.39�。
  参考文献:
  [1]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院,1995.
  [2]许学强,朱剑如.城市地理学.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88.
  [3]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3.
  [4]胡序威.对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剖析.城市规划,1983.
  [5]李梦白.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中国城镇,1985.
  [6]刘易斯•芒福德著.倪文彦.宋峻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