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慎思 语文教学:常用话语慎思量
 

慎思 语文教学:常用话语慎思量

发布时间:2019-01-20 04:01:12 影响了:

  在语文教学领域里,我们常常接触到来自教师教学实践中的不少常用话语,其中有许多是真知灼见的经验之谈,但也难免有些不无偏颇的一孔之议。这些话语,往往需要我们去熟思细评论,疑义相与析,方能去粗取精,汲其养分。笔者挂一漏万,略取数例如下。
  一、“认识生字,扫除阅读障碍”
  看一些年轻教师的“教学设计”,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教学环节:“认识生字,扫除阅读障碍。”这种提法常常让人很不舒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教学十分重要,尤其是低年级,识字是教学的重点之一。难道小学生识字学词只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吗?怪不得当下识字教学会处于逐渐淡化的状态,有的采用“一锅端”,把全课生字读上一两遍了事;有的则干脆把识字、学词推出课堂,让学生在预习中自行解决……这与目前小学生识字巩固率下降,错别字增多,文字功夫日渐式微的现象不无关系。当然,识字确有“扫除阅读障碍”的功能,但识字教学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扫除阅读障碍”,成为阅读教学的附庸。
  汉语的显著特点之一是以汉字为基础,每一个汉字都有音形义三个方面,识字教学就是在儿童头脑里建立音形义三个因素的统一联系,往往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大量信息的“集成块”,这就难怪20世纪50年代,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对他的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所以,识字教学不是拼音教学,只是为阅读扫除障碍。识字教学首先关乎汉字文化的熏陶,并由此涉及汉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它又是对儿童的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关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著名特级教师韩军认为:“语文课之独立价值是文字。语文课首先要上成文字课。语文老师首要是文字老师。若关注精神,也要由文字引发,由文字贯穿,终落脚于文字”。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据媒体调查显示,有80%的人确认中国当前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中国国内汉语应用水平比之20年前明显下降:文句不通、词不达意的情况比比皆是,更别提随着电脑的普及,手写机会大量减少等原因的推波助澜。(中新网2010年12月30日昭显文)在汉语学习如此严峻的形势面前,我们真的需要深刻反思小学识字教学的现状,再不要把识字教学仅仅作为“扫除阅读障碍”了。
  二、“把美词佳句摘下来”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积累,这很重要。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体验”的有14处,提到“积累”的也有10处,如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提到“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在“总目标”中又提出“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等等。在“积累”中,词语、句式的积累无疑是最重要的部分。为此,很多老师都十分重视这方面的教学指导,让每个学生备有“美词佳句摘抄本”,使摘抄积累活动经常化,这已成了一条成功的经验。我多次翻阅过学生的摘抄本,发现摘抄的基本上是形容、比喻、对偶、排比一类的词句,怪不得学生写作文,常患形容、比喻词句堆砌的毛病,究其病理,恐怕与对“美词佳句”的偏颇理解不无关系吧。当然,形容、比喻的词句并非不好,在这方面有所积累也不是一件坏事。问题是“美词佳句”也好,“好词好句”也好,“好”、“美”或“佳”的标准,应该是用得恰当。用得恰当,即便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词语或句子,也是美的和佳的。例如,课文《景阳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中有这样一段话写武松打虎:“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捧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那只大虫剪不着,再吼一声,一兜兜回来。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劲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武松打虎是一个非常紧张的场面,可谓惊心动魄,而点明搏斗瞬间的时间是一个关键问题。为此,在这段叙述中,作者多次用了一个最普通的词“一”。你看“一闪”、“一扑”、“一掀”、“一剪”、“一兜”……只是把“一”加在不同的动词前面,充分地表现了人与虎搏斗的紧急,每一个动作变换时间的短促,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急迫感,好像屏住了呼吸一般。正因为作者把“一”这个词应用得很准确,才把人虎搏斗的场面描写得十分逼真、形象。这是真正的美词佳句。所以,摘抄美词佳句,不能只看现象,要与阅读感受和语境结合起来,这才是有效的阅读积累。如果只从表象上去认定所谓的优美词句,不仅所得有限,而且容易形成华而不实的文风,这就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了。
  三、“有问题都提出来”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有的老师鼓励学生“有问题都提出来”,这在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或是不敢提问题的情况下,有其积极意义,无可厚非。正是在老师“有问题都提出来”的鼓励下,我们也常常看到学生逐渐能够提出一大堆问题了,但这些问题大多是对一些词语的释义,有的并不深奥,完全可以自己来解决,其中还有不少学生是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看来,我们仅仅鼓励“不懂就问”是远远不够的,更不可“为问而问”。其实,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强调“多思”,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鼓励学生对一些词语的释义自己去,或联系上下理解其含义。如果有些问题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相互切磋来解决,如果还解决不了,再去向老师请教。这时,教师也不可一概地有问必答,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智慧的教师可能把学生抛过来的“球”再抛回去,只是在关键处给予点拨启思,让大家共同来解决。这个过程,正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课堂教学的“精髓”所在,远远不是“有问题都提出来”那么简单。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徐桥◇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