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如何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探究
 

如何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探究

发布时间:2019-01-26 04:15:17 影响了:

  随着《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以及《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闽政文[2008]344号)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与实施,我省确立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促进城乡教师队伍均衡发展”。这些举措,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农村教师的工作热情,对加强和改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教师均衡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工作一直很薄弱,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通过对我县的调研,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许多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其一,教师队伍区域结构不均衡。由于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教师资源多向城区集中,城区学校教师编制偏紧,大多数学校存在大班额教学,而农村学校学生数少,按照省定师生比配备,学科教师难以配齐,造成分配上的不均衡。其二,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不配套。小学段语文、数学教师基本够用,农村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和英语专业教师不足,有的学科是由语文、数学教师兼任,小学思品、社会、自然等学科,更是因配备不足而使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初中阶段总体上不缺编,但是学科配备不平衡,语文、数学教师够用,而化学、地理、历史、音乐、体育、信息技术教师不足,乡镇学校这一现象更为严重。其三,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大龄化严重,出现中青年教师断层现象。
  2.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其一,专业教师少。有的农村小学虽已开全规定课程,但任课教师大都是非专业教师,一些小学科多是语文、数学教师交叉兼课,显得专业素质不高。其二,虽然我县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达60%以上,但由于农村学校教师长期在同一所学校任教,外出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少,使得教学理念难以更新,长期固守一种传统的灌输讲授的教学模式,教学思想与方法僵化单一;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还停留在教学生掌握知识和训练学生形成技能的传统教育层面,而忽视学生情感、智力、能力、价值观的培养。
  3.农村学校培训经费不足,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不够大。我县是21个原中央苏区县之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总量小,县财政困难,拿不出更多的钱来培训骨干教师。学校由于培训经费的短缺,无法对优秀教师实施长期重点的培养,只是实施粗浅的二三天轮训,致使一些优秀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流于平庸,感觉得不到重视,产生了想换一个环境、调离县教育系统的想法。对省、市、县骨干教师的培养缺乏长效培养机制,往往培训结束以后,没有对他们的成长进行重点跟踪,没有真正发挥骨干教师“领头羊”的作用,只是名誉上的骨干教师。学校人才培养的氛围不够浓厚,对骨干教师的重视还仅停留在口头上,使用时,随意性也比较大,还不能为骨干教师提供发挥才能的工作岗位和条件,导致“英雄无用武之地”。有的学校对教师关心不够,一些实际困难未能及时帮助解决,也没有建立骨干教师的奖励机制,致使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4.工作压力大,队伍不稳定。随着我县教师发展性评价、师德考评、质量监控体系、职称评聘分开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出台,教师的从教行为得到了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质量得以稳步提高,但教师的工作压力也在逐步加大。由于农村教师跨学科、跨年级教学的现象极为普遍,因而,他们的课时数多,备课量大,写教案的篇数也多,往往只要有一二个学生的成绩不好,教师的教学成绩就很难达标,就将影响教师的评优评先、职称评聘和绩效工资。规范津补贴发放以来,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虽然提高了一些,但是跟其他地区、其他行业部门相比,工资待遇是偏低的,差距在加大。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依旧落后,多数校舍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普九”时修建的,一些砖瓦结构的校舍,瓦条腐烂,屋面漏雨,地基下沉,墙体开裂,有的已成为危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很不和谐。在这种工作和生活环境中,他们感受不到从事教育工作的自豪感,致使工作干劲不大,想改行或调动,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的稳定。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永远是办好教育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在不断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我们应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主线,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努力建设一支数量适当、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具有专业化水准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
  1.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优先发展教育,就必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彻底实现教育公平、学校均衡。温家宝总理说过:“农村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最主要就是城乡师资水平的差距。
  (1)启动城镇教师支教工程,努力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问题。按照“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因地制宜、城乡互动”的原则,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采取倾斜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和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积极做好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工作,进一步完善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交流制度。开展城镇学校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帮扶结对工作。要求城区各中小学校的骨干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跟农村中小学的中青年教师开展结对活动,实行面对面的帮扶、教育优质资源共享、送教下乡、上挂锻炼、听课评课、示范指导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进一步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
  (2)制定优惠政策,稳定农村教师。可以制定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奖励制度、支教教师生活补贴制度、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优惠制度、农村教师表彰奖励制度等,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吸引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任教。例如,为进一步稳定偏远地区学校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在偏远地区长期从教,可以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对长期在偏远学校任教的教师给予一定的津贴奖励,并在职称聘任、进城考试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使他们能够扎根山区,安心工作,充分调动优秀教师在乡镇学校工作的积极性。
  (3)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努力解决农村师资结构不合理问题。完善教师调配机制,更好地满足农村学校对优质师资的需求,教职工调动必须坚持相对稳定、按编制配制、按合同履约的原则,在农村中小学服务没有达到规定年限的一律不予调动,以保证农村学校留存有一批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任教。
  (4)完善各项工作机制,缓解教师紧缺现状。一是完善优秀教师引进机制。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中小学教师按照县里要求每年面向社会增招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对紧缺急需人才在编制核定范围内报县人事部门核准后可以由用人单位经考核后直接录用。二是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由师德、知识、能力、业绩等要素构成的教师评价体系,改变只以教学成绩为依据的评价制度,全面评价考核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三是完善教师流动机制。建立城乡互动、城区骨干教师到乡镇锻炼、乡镇骨干教师到城区工作的良性互动机制,对引进的非紧缺性人才,先到乡镇服务1-2年作为必需条件,缓解乡镇教师不足的局面,然后依学校的实际情况,逐年安排一些优秀毕业生到城区学校跟班学习,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四是完善用人机制。进一步完善奖励政策,坚持省、市、县骨干教师的评选制度,对评为省、市、县级的骨干教师给以一定的奖励。同时,提高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在党代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适当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
  2.创新农村教师培训机制,有效实施农村教师培训。
  (1)采用研训结合模式,开展农村教师培训。教师培训作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渠道,不同的培训模式也决定了不同的培训效果。农村教师专业素质不高,教育教学经验欠缺,知识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还不强,如果只采用专家讲座“一讲到底”的培训方式,其效果不一定很好。因此,我们主张采用研训结合的培训模式,来开展农村教师培训工作。该模式的做法是:专家讲座――问题研讨――听课观课――评课议课。这种培训既有理论讲授,又有实践操作,还有专题研讨,追求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又用课堂教学来验证教学理论,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或教学困惑。多年来,我县教师进修学校每学期按学科开展的“学科教研”都是采用研训结合的培训模式。实践证明,这种培训模式能使培训内容显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深受培训教师的欢迎。
  (2)开展教学案例式培训。实施新课程改革,教师最需要的是教学实践方面的培训指导。教师培训不能脱离教学,空谈教育理论,应与教育教学实际紧密结合,为教学服务,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不少农村教师明知自己的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却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因此,我们提倡案例式培训,来开展教师的培训工作。案例式培训就是以课堂教学案例为载体,采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形式,通过听课――备课――上课――修改教案――再上课等实践环节,调动参训者主动参与到培训的各个环节中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培训方式与专题报告式“只听不做”、现场考察式“只看不做”、参与讨论式“只说不做”等单一的培训方式不同,案例培训的根本出发点是让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如何教学和如何研究,既强调实践操作中的“做中学”,又带一定的理性成分。案例式培训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能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自觉,有利于教师实践知识的生成,促进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例如,我县定期开展的“送教下乡”、教研员开设的“示范课”以及校本研修开展的“一主题二课时三研讨”等活动,都带有案例式培训的色彩,深受广大农村教师欢迎。
  (3)加强农村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培训。针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着结构性失衡问题,迅速开展中小学英语、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师培训。专业培训内容包括:强化学科专业知识、学科教学法及教学策略、课改新理念的培训、重视校本教研、课题研究、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培训等。专业培训形式包括:教学观摩(含教学录像、优秀教师上示范课等)、专家讲座、案例分析等。采用集中短期培训与长期自学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选聘一线优秀中小学教师上培训课,或进行现场教学,与学员互动。采取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农村教师通过成人教育、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途径,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同时,加强师德教育,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素质。
  3.改善条件提高待遇,形成教师职业认同。人民教师无尚光荣,肩负着培训祖国下一代的重任。教师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热爱学生,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既然做了一位教师,就要有一种崇高的育人使命感。这些都是我们党和国家对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然而,农村学校教师很多人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体验着其中的艰辛和困难,承受着其中的苦恼和困惑。工作的激情在这种环境中被消磨殆尽而变得麻木、平庸,因为没有激情就没有追求和创新。生存环境太差是造成一些教师缺乏工作激情的主要原因,教师也是人,也是有喜怒哀乐、有七情六欲的凡人,他们同样需要享受工作和生活带来的欢乐,需要被关心、爱护和帮助。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唤起教师工作激情,形成职业认同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1)改善办学条件,要靠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要靠企、事业等单位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也要靠教育的改革创新。教育是社会福利事业,学校没有创收能力。各级政府一方面要出台兴办教育的优惠政策,加大农村中小学校经费投入;另一方面要积极动员、引导全社会各界力量捐资兴办教育。严格按照农村学校建设标准,加强农村中小学校的硬件建设,修建校舍,添置设备,美化校园,彻底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面貌。目前,国家实施的“校舍安全工程”就很好,能彻底消灭D级危房,加固改造C级危房。我县通过实施“校舍安全工程”,依靠各级政府拨款和企业捐资,在3-5年内将新建(改建)几万平方米的校舍。并对一些乡镇学校实施调整布局、撤点并校,集中资金建设规范、安全、适用的农村中小学。相信3-5年后这些学校的校容校貌和办学条件一定会得到很大改善。
  (2)提高待遇水平,要靠各级领导关怀重视,也要靠上级部门执法督导。提高教师福利待遇是老大难的问题,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教师的福利待遇一般不会太低,问题不会太大。但在经济欠发达的地方,主要领导依然重视教育、关怀教师,就显得难能可贵了。比如,县领导、局领导利用六一儿童节、教师节等节日,下基层,访教师,了解实际困难,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师减压减负,就是很好的做法。这种做法,对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对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对改善办学条件,对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如果说地方政府领导的关怀重视是自觉行为,那么上级部门的执法督查就是强制行为。上级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人大、政协等机构通过专题调研、“对县督导”、开设教育信访专栏或举报电话等方式,以监督地方政府举办教育事业的行为,切实履行《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保障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甚至高于其他行业的工资水平。并将执法督查结果,与地方政府领导的政绩、提拔、任用相结合。这些举措付诸实施,成效一定不错。
  (责任编辑:林文瑞)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