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灵动课堂 [崭新的理念,灵动的课堂]
 

灵动课堂 [崭新的理念,灵动的课堂]

发布时间:2019-02-03 04:05:58 影响了: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新课程标准改变了过去人为地把语文课程性质割裂成“工具性、科学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等几大块的做法,对语文做了更为深刻而准确的阐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现在和将来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基础,具有多重的奠基作用和功能。因此,语文课堂必须从工具性和人文性来开展教学活动,片面强调任何一面都是不对的,甚至是有害的。工具性主要是从语言文字的实践和运用(主要指交际)出发的;人文性,则是指人文素养,包含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品味、思想道德、审美情操等。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拘泥于教本,机械地让学生掌握语文技能,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能落到实处。只有开放性教学,把教材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科学地设计教学环节,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才能事半功倍,培养出更多的具有扎实语言功底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使语文课焕发活力。
  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焕发活力,让学生不但爱学而且学有所得,真正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呢?
  首先,要牢固树立新课程标准理念
  新课程标准自始至终都视语文为一种交际工具,其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开放性教学,说到底就是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作为人际交往工具的语文,是人们思想感情的载体,因此让学生学好语文就是让他们能正确运用这一工具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在这一过程中使人际交流交往的能力得到锻炼,并从中受到心灵的碰撞,向往并乐于追求人世间的一切美好。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树立新课程标准理念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言积累、词句组织、表达技巧、语文习惯及阅读、写作及人文因素的提升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重点段落进行感悟,在此基础上品味人物形象特点,体会文章所蕴涵的情感。
  (2)树立大语文观。语文是人类一切文化的基础和载体,渗透和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各行各业。因此,我们不能把目光局限在语文课本中,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做到学一篇读一组,从课内到课外。
  (3)语文是习得的,不是学得的。作为交际工具,不通过交际实践仅仅是单纯的教学是绝对脆弱的,因此要十分重视语文实践。
  (4)语文教学中贵在语文品质的培养。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技能和学习方式等是支撑学生持续认识主客观世界的动力。只有树立新课程理念,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教学资源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有彻底与旧的、落后的、粗放的语文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决裂,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青春与活力。
  其次,精心选择和组织课堂开放性授课的形式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应停留在教本上,要看到课程改革的前沿,也要关注其他学科的改革发展,还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新课程理念要求出发,精心选择、组合、优化教学形式。形式的多样化,不但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最后,优秀的开放性语文课堂的关键是抓住课内、课外教学资源与学生情感的结合点
  学生所习得的任何知识及从中受到的情感熏陶,一定是在这些教学资源唤醒和丰富学生的内部需要的基础上完成的。所以我们在选择、组织教学资源和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要十分关注课内外的教学资源与学生在情感因素上能否引起共鸣,与学生内心结构产生冲击,在情感体验上得到升华,从而使人格得到发展和完善。首先,我们的教学材料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其次,我们的教学环节设计应该科学合理;第三,我们的问题要能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如我在教生字时,不是让学生记住生字的部件、结构、笔画等,而是让学生比赛“你是怎样来记住这个字的”。又如在揭示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时,让学生自己讨论发言“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从中懂得了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我要怎么做”等等。这样既给了学生自我实践和创新的空间,又能与课文密切配合,更能让学生融入课文人物的情感交织之中,在习得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心灵的净化。作为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开放性课堂教学,就是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就是充分调动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潜力,努力使他们不但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字的交际功底,还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真正把学生作为社会的人来教育和培养。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组织者、指挥者或领导者,只是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只有全面实施开放性语文教学,国家新课程标准才能顺利施行,语文教学才能百花齐放,硕果累累。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泰山小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