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数学教学中如何克服“高原现象”】 如何克服高原现象
 

【数学教学中如何克服“高原现象”】 如何克服高原现象

发布时间:2019-01-13 16:02:33 影响了: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高原现象”的概念,数学教学中学生如何会产生“高原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克服、缩短高原期,以便更利于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关键词:数学 教学 高原现象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简单地说,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
  数学集知识、技能、技巧、运算、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及实用性于一体的科学体系,学生在学习中,既对其有兴趣,又觉得有挑战性,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因为在数学教学中,每章节开始一般简单明了,学生容易理解,但随教学内容不断深入,概念、定理、公式增多,各章节、各数学分支之间横、纵向联系加大,学生来不及融会贯通,新知识又接踵而来。此时学生往往顾此失彼,越来越感力不从心,故而产生数学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心理学上的高原期是指在知识、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学习、练习成绩暂时停滞不前的时期。与之相应的“高原现象”是指复杂知识、技能形成过程中,在后期的一定阶段出现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这种状况若以曲线图表示,就会呈现出一种“高原现象”的图象。
  
  一、“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
  
  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为什么会产生“高原现象”呢?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内容的过多堆积,没能及时消化、吸收。
  学生大脑中沉淀的还只是一些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感性认识,未上升为理性认识,转化为自我领悟的知识、技能。
  2. 教学进度过快。
  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还未掌握学生接受知识规律,一味以自己理解水平要求学生,急于求成。数学知识具有连续性,基础知识的不牢固,阻碍了向更深、更广的拓展。
  3. 教学内容的难度太大。
  教育学中要求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即学生通过自身一定努力,学有所得。但有些教师为显示自己的水平,经常讲解一些竞赛数学之类的深奥试题,多数学生因无法理解而挫伤了积极性与兴趣性,产生了厌学、学不进的“高原现象”。
  4. 长时间学习某一章节内容。
  某些章节,如三角函数,概念、定义、定理、公式太多,往往一学便是一学期,学生长期学习同一类型的知识,必然产生单调、乏味、枯燥感觉,从而也易产生“高原现象”。
  
  二、克服“高原现象”的方法
  
  针对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产生的“高原现象”,如何克服呢?
  1. 增强教学兴趣性。
  教师除了要备好课、讲好课外,还要注重兴趣性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讲解数学某些章节时,可结合内容讲解一些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史。如平面几何讲解比例时,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高不可攀的金字塔?然后讲述古代数学家泰勒斯(Thales)在埃及时通过日影及比例关系解决了金字塔高度问题;讲解尺规作图问题时,讲述高斯(Gauss)十九岁时便解决了两千多年以来悬而未决的正十七边形作图问题;……历史故事激发了学生善于思考,向大师学习的兴趣。
  2. 可以适当放缓教学进度,或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目的是让学生有消化、吸收过程。
  3. 运用生物学“休息的最好方法是用一种劳动代替另一种劳动”的原理。
  如三角函数章节,内容太多、太丰富,特别是后面的和角公式、差角公式、倍角公式、半角公式、万能公式、和差化积、积化和差、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如此多的公式及定理让好些教师都难以全面、准确无误地把握,而学生初次接触,更是满脑茫茫然,不知所措。不如把这部分知识放一放,去学一学立体几何知识,让学生在几何空间中清醒清醒头脑,放松放松疲惫的大脑;同时也给学生留下时间来整理、巩固前面所学的三角函数知识,以便以后三角函数知识的继续学习。
  4. 多激励、多信任学生。
  激励、信任、关爱学生,才能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代塞浦路斯的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由于他以全部热情和希望投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身上,后来竟使这座雕像活了起来。因此,善于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定能化腐朽为神奇。一次,一位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期中数学测试只考了40分,他带着失望的心情问我结业考试是否能过关?我鼓励说:只要你努力,就能成功。从此以后,他上课特别认真;同时,我结合他的情况,对一些较简单问题,通过察言观色明确他能回答时,及时请他作答,更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和兴趣,结果,数学结业考试时,他不负所望,考了80多分,顺利过关。当然,分数的高低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通过此事情让他找到了自信心,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
  以上是我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些见解,克服“高原现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