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民族素质与民族地区发展之我见:文秘管理人员素质之我见
 

民族素质与民族地区发展之我见:文秘管理人员素质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9-01-18 03:56:01 影响了:

  【摘要】笔者以内蒙古自治区现行教育状况,阐述了民族素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民族素质与民族地区发展,发展民族教育与提高民族素质的关系。认为民族素质对民族地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民族素质的提高途径很多,通过狠抓民族教育,健全民族教育机制和结构,保护并继承好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民族的素质是可以提高的。同时,立足于民族地区的实际,坚持科学发展观,利用好资源优势,依靠科技,实行可持续发展,走具有区域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那么,民族地区的经济必将腾飞,生产必将发展,民族更加融和,社会更加和谐。
  【关键词】素质 民族素质 民族教育
  
  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所谓民族素质,就是指一个民族利用自然和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这个概念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指利用自然条件发展自身的过程;二是指在与其他民族(或人群)的竞争中发展自身的过程。
  
  一、民族素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部边陲,区域民族主要以汉族、蒙族两个民族为主。长期以来,以汉、蒙两个主体民族为代表的内蒙古自治区各族群众在其区域内创造出了以“河套文化”“大青山文化”“红山文化…科尔沁文化”“传统民族文化”“藏传佛教文化”“蒙医药学文化”和以建筑、服饰、饮食、社会生产方式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灿烂文明。一度使得内蒙古大地声名远扬,其居地良好的民族素质也曾一度促使其农业文明、畜牧业文明迅猛发展。根据有关数据表明,内蒙古目前的人才数量远远低于全国水平,存在人才缺乏、劳动力素质低下等问题。
  大量数据证明,人口素质偏低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内蒙古是全国最大的蒙古族聚居区,拥有以“河套灌区”和“辽河平原”为代表的产粮区,有以“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呼伦伯尔草原”为代表的天然草牧场,“贺兰山”“大青山”“大兴安岭”为代表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文化资源,如何使丰富的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这就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需要大量各级各类专业人才,需要提高区域民族整体素质。
  从宏观上看,世界范围内曾有两次最为著名的“追赶”:美国从19世纪中叶起追赶英国,到20世纪初成功地赶超英国,并从此始终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是美国科学技术创新水平始终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反观日本追赶美国的历程,在20世纪50~80年代,日本通过仿制技术及生产成本竞争,迅速在世界制造业中崛起,曾大有赶超美国之势。但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不仅未能赶超美国,反而进入了10年停滞时期。这里有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资源价格上涨的影响,但关键问题还是日本技术储备力量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进入追赶的第三阶段被拖住了。从美国运用风险资本培育出微软、英特尔,北欧崛起爱立信、诺基亚。甚至印度的软件产业日新月异的时候,日本世界著名的企业仍是索尼和松下等以仿制而崛起的老牌制造企业。
  综观当今国际环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差距就是知识上的差距,其中主要是科技水平、公民受教育程度。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和人口占全世界的大多数,而世界上90%以上的科技投入、科研人员和科技活动都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全世界对人才需要的结构中心上移,知识与技能要求较高的职位正迅速替代低技能职位。可以说,没有专门知识,不具备创造性能力的人很难立足。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经济的贡献率将超过其他要素(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总和。从国际比较中反思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改革开放为我国民族地区创造了资本积累及技术进步的条件。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技术模仿与进步扫除了障碍。现阶段,内蒙古自治区已出台了坚持“科教兴区”战略,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全力实施“十一五”规划等一系列举措,可以说,内蒙古自治区正处在发展的最好机遇。因此,只有抓住这个时机,提高区域民族的整体素质,才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二、民族素质与民族地区发展
  
  1.促进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与提高
  在今天。生产力系统错综复杂,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显得越来越重要,而民族地区劳动者素质的基本现状是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人才结构不合理,这不仅直接影响劳动效率,而且影响生产要素之间的结合,降低生产力系统的整体效应。系统论认为,系统的功能不是系统内各因素功能简单的相加。它更与系统整体结构有关。只有建立起合理的结构。才能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形势下,更显重要,因此,新形势要求通过教育结构改革。改善民族地区的人才结构,提高民族地区劳动者素质,才能提高生产力系统的整体水平。但内蒙古目前教育的整体水平还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全区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教育结构和教育水平不均衡,这固然有历史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教育结构不合理造成的。
  
  2.促进民族地区生活方式的进步与改善
  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滞后,还保留有一些落后的生活习俗。这些习俗已不同程度地在影响当今社会发展和文明,所以必须加强现代教育,以其科学的力量去促进社会生活方式的进步和完善,促进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3.改变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落后观念
  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仅受经济基础的制约,而且还受各种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一般地说,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偏僻,长期处于半封闭的自给或半自给的自然经济状态。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社会逐步开放,经济也逐步纳入统一的市场体系,但长期积淀而成的自然经济观念依然存在。另外。内蒙古还存在藏传佛教、喇嘛教、原始宗教崇拜和****等宗教的影响力。这些宗教在内蒙古历史上都曾经创造过灿烂辉煌的文明,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力,已经成为内蒙古地方区域文化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宗教毕竟存在着虚幻和消极的因素,随着历史和人类社会生产的进步,宗教中的消极因素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要保护、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并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
  
  三、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素质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从长远看,要解决民族地区发展所需要的大量人才,还必须立足自身培养。一般来说,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要取得发展,其教育要先行。教育不发展,直接影响人才队伍的发展和壮大。已经成才的,如果教育跟不上,知识老化,又影响人才素质的提高。根据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应当从三方面着手:
  
  1.大力加强基础教育,努力提高全民素质
  从目前看,内蒙古农牧区特别是乡村的基础教育比较滞后,不仅在入学率、升学率和巩固率方面明显低于内地和发达地区。虽然全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教育质量还相对较低,因此,必须全面实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2.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教育是以培训科技人才、普及科学知识为主,面向基层。目的是为农牧区和企业生产一线培养劳动适用技术,并能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人才,使民族地区的传统产业向集约型发展,并发挥资源优势。内蒙古在立足全区的实际,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将原有的农牧、师范、卫校、工业、财贸等专业技术学校加以整合,组建成立了各盟市的职业技术学院,专业上又增设了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相应专业,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整合科研力量 单纯依靠单一的教育模式去追求区域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区域民族经济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实践证明,这也是相当薄弱和畸形的,必须要在教育观念、培养模式、技术等级、知识结构等方面实行“一条龙”式的发展思路,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科技研究”为一体,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顺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要求。
  内蒙古基于为培养科技适用技术的学科带头人,将农业、林业、畜牧、情报、牧机等科研所与高校科技联合,进行了相应的整合,为民族地区培养掌握实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培养出一批科技人才-这一大批科技人才先后在“黄牛等畜禽品种改良、沙地治理、农作物培育(大豆、蓖麻、玉米、青稞)、旅游产品研发”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批学科带头人长期地深入基层为广大农牧民群众开展农、林、畜牧和旅游服务等方面的技术培训,为提高区域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表率作用。民族素质对民族地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民族素质的提高途径很多,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狠抓民族教育,健全民族教育机制和结构,保护并继承好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民族的素质是可以提高的,同时,立足于民族地区的实际,坚持科学发展观,利用好资源优势。依靠科技,实行可持续发展,走具有区域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那么,民族地区的经济必将腾飞,生产必将发展,民族更加融和。社会更加和谐。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