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转化政治教学立足学生全面发展 立足政治根本
 

转化政治教学立足学生全面发展 立足政治根本

发布时间:2019-01-24 03:49:41 影响了:

  思想政治课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过程中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把握好新课程改革的机遇,在“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下,与时俱进,转化政治教学,注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教学目标放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提高上。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教学理念应转变
  
  新课程的教学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地意识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应付考试,最终导致教师死教,学生死学,成为灌输式的教学,教师多教多得,少讲少得,不讲不得,从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作为政治课教师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教材,更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生动活泼、自由愉快的氛围中去学习。
  
  二、教学方式要更新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际参与能力,新课程的教学要注重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创设适合的教学情景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活动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政治课本身理论性强,趣味性少,如果不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学生在学习中会感觉枯燥乏味。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归纳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起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工厂、农村、银行、保险公司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注重学生调查研究与实践体验,让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同实践相联系,使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易懂。而且这样更能体现政治课的时效性、真实性、形象性的特点,进一步强调学生的各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综合理解能力。
  
  三、对待学生的态度要转化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能量的群体,确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在教学中对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传统的政治课教师总是以权威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自视高学生一等,板着面孔教学。漠视学生尊严,忽视与学生情感交流,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处处谨小慎微,不敢想、不敢说、不敢做,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因此,现代的政治课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上,应强调学生独立的主体和人格的尊严。老师与学生应该多沟通多协商,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使学生思考的求异性和思维的独特性得到充分地发挥,使学生在学习中心情舒畅,思维活跃,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教学手段要灵活
  
  新课程标准实施下的课堂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课堂的学习气氛十分活跃,师生合作、交流方式十分灵活,学生表现个性和差异的机会更多,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要采用各种切实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激发、唤醒、激励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样有助于学生分析、综合、发散、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机会,甘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以充分激发和挖掘学生的潜能。
  
  五、评价方式应多元化和人性化
  
  按照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政治课教学必须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考试测试的评价方式。要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人性化,要将是否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归宿。要注重过程,淡化终结性评价,在评价中要从积极的方面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的每一点滴优点和进步给予肯定性评价,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对教师教学状况提出自己的看法,体现师生“互评”。总之,在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强调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以及他评相结合”。 总之,政治课教学应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精心设计“教”向精心设计学生的“学”转变,从注重单一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能力转变,让政治课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