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登泰山记》的山水美学:山水美学
 

《登泰山记》的山水美学:山水美学

发布时间:2019-01-25 05:12:20 影响了:

  《登泰山记》记录了姚鼐雪中登泰山的游历,高山、大河、幽谷、城郭,落日如画、朝阳蓬勃,或壮美或飘渺,是中学语文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山水游记。   它上承《沁园春・长沙》《侍坐》(“与点之乐”)《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下启《山居秋暝》《渔翁》《愚溪诗序》《赤壁赋》《滕王阁序》《峨眉山月歌》,至关重要。
  对山水文学的鉴赏,高中阶段的学生在深度上还很欠缺。受考题的影响,学生大多只停留在艺术手法上,要么是朦胧之美,要么是动静结合,要么是远近结合,要么是色彩对比鲜明,可以说是拿山水文学简单地作为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的总结,或者只停留在色彩绚烂的耳目之娱,并不能真正读懂山水文字表象下的深刻意蕴。
  山水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基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水,周流无滞,似知者通过事理;山,厚重不迁,似仁者宽厚仁爱――无不在自然山水中见出宇宙的生命。天以刚健不已为德,人以自强不息应之;大地坤厚,君子以厚德载物应之。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生命共感”,所以山水文学需要用生命去体验。
  惟此我们在山水文学的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会通忘我的生命意识。指导学生用生命体验山水,用生命阅读山水。《登泰山记》这篇山水游记可谓处处涌动着生命之美。
  
  1.荒寒的生机之美
  “泰山地理位置”一段描写。“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人汶,阴谷皆人济。”
  山无水则不秀,水无山则不壮。山无水,便少了活力,枯山而已;水无山,便少了凝重,荒水而已。时值隆冬季节,但是呈现给我们的依旧是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万壑争流。这里把山的厚重与水的灵动结合在一起,于荒山枯木的凄厉之中,跃动着生机与活力;汶济二水如同泰山贲张的血脉,奔腾不息。
  从生命的角度看:寒山不是荒山,枯木不是死木,瘦水不是死水,即便是坚冰,其下仍有暗流涌动。
  
  2.生命的腾跃之美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里不说冰雪覆盖着苍山,而说“苍山负雪”。就赋予苍山以人的情态,新颖传神。但是也有一种反重压、反束缚的力量,这是一种隆升,一种生命的腾跃。看挣破了寒雪束缚的山峰,直插云霄。――这就是冰雪之下劲拔凌厉的生命。
  “明烛天南”,这是一片苍茫光亮的世界。乾坤同白,置身这样的皑皑上国,莽莽宇宙中,是一种回归,更是一种性灵的伸展,心灵的安适。万千风云,尽收眼底,在超越之中拥有了世界。
  
  3.空山的涵纳之美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的。”
  白雪皑皑,群峰静穆,酡红如醉,云带袅娜,为秀拔壮美的天地涂上了一层柔和的色彩,云雾缭绕,扑朔迷离,亦幻亦真。
  云烟飘动:山水在云雾之中腾挪飘渺,出落得灵动活络。灵动的山水,流荡的云气使我们的内心激荡,眼底风雷任肆虐,信步巅峰戏云潮。
  元气淋漓:眼前是雾霭笼罩,雨点翻飞,云蒸霞蔚,山川蒸腾,林峦烟雨之中自有洪流滚滚,乔木森森。
  当我们再来读王维的《山居秋瞑》时会发现,诗中不仅只有远离尘嚣的宁静与恬淡,我们读出来了,诗人分明是在追求一种自由,一种生命的生机与活力。空山中自有跳动的月影,自有玲珑的泉声,自有“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荡漾着灵气的芬芳,闪烁着生命的光华。“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渺然的日影与人语,就是这静谧空山跳动的灵魂。
  
  4.天地的创化之美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捋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天地一片苍茫,成混沌之态。混沌不是混乱,空漾不是顽空,而是万物的幻化之初,其中有无限可能。幻化的动力是什么?是变。是动,在无限变动之中蕴含创造之功。看“须臾成五彩”,呈现给我们的还是变,是瞬息万变,是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变,在不息的变动之中“日上,正赤如丹”,刹那间,红光万丈,终于在混沌之巾放出光明。
  其下动摇承之的红光,正是新生与母体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有新生的化生之苦,更有新生与母体的决别。泰山日出给我们的昭示是天地在混沌之中化生光明,在永恒的变动之中,化生万物,创造的动力是变,永恒的变动是创化的根源。
  日月盈昃,周流不息,盈科后进,摧枯拉朽,生生不息,新新相续。
  年终岁暮,作者以登泰山,登泰山看日出的方式辞旧迎新,迎接新年的红日,更是迎接生命的朝阳――这应该是姚鼐岁末之旅的心灵追求,即对新生的渴望、神往与敬畏,也是我们应该读出的山水精神。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