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_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发因素及其干预机制初探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_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发因素及其干预机制初探

发布时间:2019-02-22 04:31:52 影响了:

  摘要:高校大学生已经成为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环境变化后,角色转换带来的适应不良、人际交往障碍、恋爱与性问题的困惑及矛盾,生活经济负担带来的压力、网络的诱惑、就业的压力和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等是诱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因素。建立以预防为重点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能更及时深入的预防和化解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防止心理危机恶性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诱发因素;预防性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已经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由危机导致的严重后果――非正常死亡,也已经上升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自杀是导致青年大学生死亡的头号杀手。因此,深入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发因素,并建立起以预防为重点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减少心理危机恶性事件的发生已成为高校心理教育的紧要任务。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发因素分析
  
  (一)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由于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产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与现有的生活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产生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等一类精神疾病。当个体的这一类精神疾病发展成为具有“破坏性行为”或“破坏性行为倾向”时,此个体就处于心理危机状态。心理危机已成为影响大学生个体发展和学校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应对心理危机是高校无法回避的紧迫任务。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发因素
  1、角色转换带来的适应不良。
  从中学时代走来的大学生,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地域、城市的迁移)、生活环境(由家庭到宿舍)、学习环境(非固定教室、图书馆)、人际环境(同学成为交往主体)等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每个大学生都在适应中实现角色的转换,但也有部分同学因适应不良产生了心理危机。
  学习适应不良。与中学阶段教师“手把手”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对老师依赖性极强的被动学习方式相比,大学开放的学习环境和较为宽松的管理模式使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觉性、自立性、灵活性和探索性的特点。不少学生入学后表现出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出现学习适应障碍,由此产生了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心理问题,严重的引发心理危机。还有的同学因为考入了不理想的学校,自认为是学习不好,高考时未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对学习缺乏自信,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的主动性差,但同时又觉得对不起父母家人,理想与现实脱节、理性与非理性交织,这种矛盾和不平衡容易引发心理危机。
  角色地位的变化带来的心理冲击。多数大学生在入学前是当地的学习尖子,是老师、家长的宠儿,但进入大学后,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再出类拔萃,原来的优越感不复存在,由此导致了大学生心理失衡,自尊心受挫,容易产生焦虑、失落、苦闷、自卑等心理困扰和问题。
  2、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生正处在步入社会的关键期,人际交往在大学生的心理构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他们从内心渴望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他们不少人因为从小受长辈溺爱,过于敏感挑剔,任性自私,缺乏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缺乏尊重与关爱别人的情感,对交往的本质和技巧缺乏认识与掌握,以致造成交往失败,进而把人际交往看成是一种负担;他们渴望与他人共享成长的烦恼和喜悦,但在面对群体内部的资源竞争及“核心”人物的确定过程中,年轻人的自负和骄傲也会使人际关系恶化。这种高期望值与低成果造成了心理上的巨大落差,于是他们开始闭锁自己,郁郁寡欢,久而久之,导致孤单抑郁、焦虑不安、性格孤僻、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诱发心理危机。
  3、恋爱与性心理困扰。
  从生理上看,青春期是性发展成熟的决定阶段,生理成熟带来性能量的积累,急需寻找释放的途径,而真正在性问题上感到困惑和焦虑并带来心理障碍的时期也是青春期。大学生在性问题上处于双重的边缘状态,一方面,性生理成熟和性教育滞后的矛盾造成了他们对性冲动的困惑和性态度的冲突混乱,易发生婚前性行为;另一方面,较高的文化素质又使他们力求人格健康和道德高尚,性活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和心理抑制,可能产生性压抑。中国受传统文化和观念的影响,将性行为与道德准则相联系,使得大学生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时而产生罪恶感,不会通过合理的控制和宣泄加以调节,影响了心理健康,甚至出现性行为变态,如同性恋、恋物癖等。恋爱已经是在大学校园中被普遍接受的异性交往,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帮助大学生心理发展走向成熟的同时,也带来了对心理脆弱者的伤害,比如热恋中的排他行为、婚前性行为、爱情挫折、单相思等。恋爱中的自私、猜疑、嫉妒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是正常的,但强烈的占有欲和极端的排他行为若不加以适度调适,则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4、生活经济负担压力带来的心理危机。
  主要集中在来自偏远山区、贫困地区及城市下岗职工家庭的学生,由于经济条件拮据,他们在穿着、饮食及其他学习、生活消费上和同龄人存在明显差距,同时勤工俭学生活所带来的压力,使得他们过早体会到生活艰辛和人情冷暖,对生活现状不满意,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导致他们中的一些人敏感、自卑、多疑,甚至感情冷漠,始终与他人保持距离。对生活的批判多于憧憬,为一些无谓的事心烦,并时常感到压抑、恐惧和孤独,进而发展成为心理危机。
  5、网络成瘾。
  网络因其跨时空性、匿名性、互动性及便利性等特点,很快为大众所接受并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流行的沟通方式,但因网络而引发的心理问题也在近几年日益凸显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究其原因,一部分是因为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但是又找不到明确的学习目标,为了逃避现实压力,只能借网络打发时间而沉迷;另一部分则是因现实交际困难而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寻找心理满足,自以为实现了理想和现实自我的同一,以弥补现实世界中的挫败感,因而对网络的迷恋、依赖越来越严重,以致染上网瘾。网络成瘾导致大学生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往,严重的导致了心理错位、人格分裂,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形成。
  6、就业求职压力。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确认期,他们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和向往,而现实中的种种客观因素常阻挠“理想自我”的实现。高等教育体制和社会用人机制的变革,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在大学生就业政策上做出的重大调整,使得大学生不得不面临人生的选择和生存的挑战。与此同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呈现出优胜劣汰的残酷景象,一边是优秀人才供不应求,一边是传统人才下岗分流,对于那些原本就不自信的学生无疑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有的学生由于不能对社会、对自己产生正确的认识,在择业前盲目乐观,过高估计自己;在就业失败后,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而导致情绪低落自卑;有的学生不能正确看待社会现实,对前途失去信心,认为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因此长期处于紧张、烦躁、焦虑的状态。此外,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人情关系、暗箱操作、性别歧视、外形歧视等不规范的行政行为和企业行为更加重了大学生对自我的怀疑、否定和对未来的迷惑和不确定,心理问题由此产生。
  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滞后。
  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还没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因此,高校在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滞后是不争的事实,一些高校没有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有的高校严重缺乏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教师,因而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都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问题,没有给予相应的关注和引导。再加上,很多高校心理咨询手段、方法落后,咨询人员专业素质低,也使得一些学生有了心理问题后不愿去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和解决。
  
  二、构建以预防为重点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了解了诱发心理危机的因素,便为心理危机的干预提供了基础。高校危机干预的重点就在于预防,如果充分做好了预防工作,危机干预工作就能卓有成效。因此,构建起以预防为重点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能更及时深入的预防和化解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一)开展心理危机教育,增强学生识别心理问题的能力。
  目前,大学生对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一部分学生出现危机后不能获得及时的救助,导致严重的后果。在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增强学生识别心理问题的能力:首先,可以利用公共选修课、专题讲座、校刊、心理辅导网站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大学生心理危机方面的知识,增强他们心理保健意识,端正他们对心理咨询的看法,引导他们主动寻求帮助,缓解负性的情绪,避免因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其次,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培训制度,对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进行预防心理危机的专题培训,使他们具备初步的辩别心理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动态的大学生心理档案。
  新生心理测试。 对刚入校的新生进行一定的心理测试,以了解新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对参加测试的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中发现有问题的学生特别是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第一手心理档案。
  加强师生联系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心理档案应采取分阶段跟踪记录方式,保持数据的及时更新,这就需要加强师生联系,通过面对面访谈及通过朋辈调查,及时了解学生动态。
  (三)确立预警对象,分析心理危机诱发因素,有针对性的制定解决方案。
  在心理档案的基础上,确定预警对象。具体来说,对出现以下预警信号的学生,应作为重点干预对象:经过心理测评,发现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或有明显精神障碍者,过去有过自杀企图或行为者,经常有自杀意念者;在与同学交谈、信件、日记、图画或涂鸦等有意无意的言行中流露出轻生念头,谈论过自杀并关注自杀计划和方法者;无缘无故地给人送礼、请客、道歉、述说告别的话,且神色异常者;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或饮食睡眠严重无规律者;存在明显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或其他可能对自身、对他人造成危害者。分析其心理危机诱发因素,确定心理危机类型,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心理救治,防患于未然。
  (四)构建“学校-院系-班级-家庭”四位一体的危机干预体系
  有了预警基础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确定了预警对象后,为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理危机,必须构建一个完备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学校-院系-班级-家庭”四位一体的干预体系是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阵地,以院系辅导员、班主任为依托,以班级中的学生干部等朋辈心理咨询员作为支撑点,以家庭父母支持关爱为后盾构建的四级体系。有了该体系的存在,可以让学生在遭遇心理危机时,得到最及时、最有效的救助,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需要心理危机紧急干预的对象,减少心理危机恶性事件的发生。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解决一个或两个心理危机,而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最终使他们与他人、社会相适应,并最终在心理上能悦纳自己。因此,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复杂或艰巨的任务,只能在实践中慢慢的探索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旭东,车文博. 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 科学出版社,2005.
  [2]陶新华,周丽芳. 试论以预防为重点开展高校危机干预工作[J]. 高校教育管理,2008(1)85-87.
  [3]郭兰,龚育. 重视危机 预防危机 超越危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和运行[J]. 湖北社会科学,2008(1)175-177.
  [4]王诗堂.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及干预策略[J]. 江西教育科研,2007(1)29-30.
  [5]蔡晓军. 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机制及缓释的途径[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8卷,第六期153-154.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