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关于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如何实施以学生为本位的思考】 三会两课一制实施细节有关的ppt
 

【关于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如何实施以学生为本位的思考】 三会两课一制实施细节有关的ppt

发布时间:2019-01-13 16:01:46 影响了:

  摘 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关注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必须进一步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进程,充分实现育人作用和先导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两课教学 素质教育 本位思考
  
  一、高职院校两课教学现状
  
  两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简称,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多年来,广大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工作者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推进教学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高职院校两课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这几年一些高职院校规模急剧扩张,为了谋得自己短期的生存,竭力维护原有优势,片面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和就业率,忽视了对学生作为人的培养计划的长远谋划。表现在课程设置上,不仅专业课程优先于人文基础课程,而且大有占据学生全部所学的趋势。另一方面,两课教学也没有完全脱离灌输式教学的模式,缺乏社会气息,时代感不强,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仍然大量存在,空洞的口号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严重背离,入耳、入脑、触及灵魂的教育效果还没有充分的显现。
  今天,我们依然经常听到学生说:“我没有从两课那里得到能鼓舞自己、激励自己的东西。”“没想到,大学里两课教学只靠分数衡量学生的现象比高中的政治课还严重。”课堂上,我们依然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站在讲台上说得口干舌燥,而很多学生各干各的:或睡觉,或翻看小说,或做其他作业等,教室里气氛沉闷,只有教师说要提问时,学生们才慌忙翻出课本。
  “来上课不为别的,只因为怕点名,缺课被抓的话会影响期末成绩。”高职大专生对两课的这种心态,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觉。
  
  二、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实效性不强的原因
  
  两课不被一些高职院校所重视,不被一些高职大专生真心喜爱,是否是因为两课真的对高职大专生的成长没有丝毫益处呢?答案恰恰相反。两课,学者不爱,教者不乐,原因并不在于“没有用”,而在于“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高职大专生正处在青年社会化的特殊成长阶段:一方面,其专业技能训练明显增强,但文化知识基础与本科大学生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其思想成熟程度虽与高中学习阶段不同,独立性明显增强,但仍普遍存在就业焦虑感,没有完全做好适应社会的思想准备。这一阶段能否打下良好的道德功底和养成成熟的思想品质,对于高职大专生走上社会能否顺利适应新环境十分关键。两课,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还是思想品德课,注重根据青年大专生的成长规律,综合运用有关学科知识,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把新一代大专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每个高职大专生的必修课。
  分析两课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既有教得不得法,也有学得不得法,但主要的原因是教的不得法,根本的原因是没有贯彻好以学生本位的教育思路,由此造成了两课不受高职大专生欢迎。
  1.成才目标导向以偏概全。增强高职大专生就业能力,固然要加强技能培训,但也要转变这样一种“技能高=就业好”唯技能教育观念。以全面素质培养目标引导高职大专生求学成才的努力方向,方能吸引他们对两课的注意力。
  2.教学目标设计“高大全”。两课教学有长期目标,也有短期目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四有新人”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目标,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实现的。把长期目标当作唯一目标,不做具体化,似乎只要道理讲清,学生就会自明。这种只管知识的传授、不管学生感受的方法是不可能激发起学生主动求学的兴趣的。
  不注意区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容易造成教的价值取向与学的愿望之间的脱节。高职大专生就业压力感强,对专业技能训练十分重视,同时在认知能力上与一般本科生比又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对他们的两课教学一方面必须循序渐进,另一方面要全面关注社会对他们的具体能力素质要求。只有从掌握、分析和解决他们的现实思想问题的实际出发,深入他们的内心深处,触发他们的感悟,让他们明白两课是成长之所需,方能增强两课的吸引力。
  比如说,讲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首先强调要对人生的意义必须有清醒地认识,但这样说往往会引来嘲笑的目光。为什么?因为我们经常是对大专生单纯地强调人生的意义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而没有更多地从事业的追求、对家庭、社会应尽的权利、义务等方面来引导他们具体地讨论自身的责任。又比如,讲到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等理论性较强的问题,如果不联系当代新出现的社会现象(如网络道德等)和人们的思想实际,不对各种相关的错误思潮和各种误解,联系富有时代气息的社会事例加以比较、解释和澄清,深入剖析这些现实思想问题的实质,就不容易拉近学生与两课的距离,当然也就不可能消除他们这样的感觉――“两课就是专门讲一些大道理的政治课”。
  3.教学主体角色错位。两课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学习知识、辨析明理、加强修养、提高素质、参与实践、提高能力。教者能不能尽好这个职责,关键是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缺乏兴趣,任何正确科学的理论灌输都会因人内心需求的否定而被抛弃。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者总是企图“改造”学生,虽有良好的愿望,但不细致分析高职大专生的心理特征,采取他们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选择密切联系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选取他们关心、好奇、求解心切的贴近他们学习生活的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总之,不充分关注他们的实际内心需求(如就业、友谊、爱情、尊重等),通过帮助、引导他们明确符合时代社会需求的自身成长目标,来激励其内在的学习和成长动力,而是习惯于用过去的那种通过介绍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的做法来启发学习动力。结果,无论是教学方法的设计,还是教学的内容选择,客观上让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境地,并且千人一面。空洞的说教直接导致一些高职大专生对喋喋不休的“布道”十分反感,对两课丧失兴趣。
  4.教学方式缺乏创新。两课,作为德育的重要阵地,其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即教会学生明事理、学做人,由事明理、懂得做人。但在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实施方式十分相近,甚至相同,就是以上课为主,进行我说你听的灌输式教育。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课内外展开讨论的热情不高,开展社会调查与实践的机会不多,造成了理论教学指导与学生的具体道德实践活动严重脱节,教学的实效大打折扣。
  5.两课教学评价的虚化。评价是一个杠杆,对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取决于对学生本人所起的作用,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反过来又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热情,并进而影响到两课教学的实施方式。是以学生掌握两课的知识多少,还是以学生理解基本理论的深浅和在具体道德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水平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显然,后者能让学生受到更大的思想震撼和鼓舞。
  遗憾的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两课教学还没有为后者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模式,找到一个可操作性很强的具体施行办法,更多的沿用原有的书面或其他形式的测试方式,侧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而忽略了对他们思想品德修养的校正和引导。这种评价的虚化,必然导致两课教学“雷声大,雨点小”,弱化了“教”与“学”的动力。特别是对学生所起的作用微薄,让两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因成就感减弱而遭受了一定的挫折。
  
  三、以素质教育为视角,全面把握新形势对人的素质的新要求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长期起作用的基本品质、基本观念、基本能力。其基本内涵:一是作为心理品质,素质有别于人的生理素质,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它是教化的结果,是可以培养,造就和提高的;二是知识是素质形成或提高的基础,只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并不等于具有较高的素质,素质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三是素质是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能力,是知识的积淀,内化的结果,它具有理性的特征,又是潜在的通过外在形态的体现。作为人立足社会适应社会融合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素质涵盖人的思想道德、文化、业务、身心四个方面,包括合格的政治素质、科学的思想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和较强的工作能力素质。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的途径,在人的天赋条件的基础上,融进社会的新质,使人的自然素质得到改造,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以实现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
  以学生为本位,现代教育要确立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素质培养为核心,两课教学就要以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进而提高其投身社会的能力为出发点。高职院校两课之所以重要,原因就在于:(一)高职大专生的学习阶段是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是独立走向社会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素质培养对他们的成长影响巨大。(二)两课教学对于高职大专生确立是否符合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目标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一个人很多思想的养成、行为的养成,都是在走上社会之前定型完成的。具有什么样的思想道德品质,往往影响到他的人生走向,决定着他能否成为一个受人尊重和社会需要的人。(三)两课教学能否帮助高职大专生清楚地了解素质培养的具体内容和实现途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一阶段素质教育的具体成效。
  社会所盼,学生所需。“做合格社会人”必须具备怎样的全面素质要求,这是学生最为关切的问题。而且也只有化为内心所求,才会迸发人求学的欲望。我们所处的社会在变化、在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也在变化、在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现代教育有六大目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学习、学会办事、学会一技之长。六大目标从不同的方面对现代教育提出了要求,事实上也提出了现代社会人基本素质要求。以素质教育为视角,全面把握新形势下社会对人的素质的新要求,当前两课教学急需在高职大专生中培育这样几种“做人”意识。
  1.有责任心。责任意识,就是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应尽义务的自觉认识和主动态度。一个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会不断进取,自觉地付出自己的努力。
  培育责任意识,可以从强化亲情意识入手。缺乏家庭亲情者难有社会责任感。现实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情况发生:有的青年不记得父母的出生年月,而对某些明星的生日却了解得一清二楚,念念不忘;有的学生因父母没有知识、没有权势地位或没有金钱无法满足他们竟然看不起父母,甚至嘲笑父母。这些,都可以看出亲情观念的淡薄。
  2.遇挫愈强。“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有成就的人大多是历经磨难而成。今天的高职大专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许多人生来衣食无忧,从小受宠家庭,少了磨难,多了脆弱,任性,娇气,骄傲。一遇上什么困难、挫折,不是求助家(他)人,就是丧气失望、打退堂鼓,更有甚者,索性轻生,以求解脱。
  培育挫折意识,要从培养学生自制性、善于控制自我着手。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坚强的意志不但是想什么就能获得什么的那种本事,也是迫使自己在必要时抛弃什么的那种本事。……没有克制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意志。”自制是人独立于世的一种基本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没有自制力的人习惯于我行我素,容易养成任性、自私、贪图安逸、追求物质享受的不良性格。
  培养挫折意识,还要引导人抛弃自卑,坚定成才信心,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许多高职大专生自认是高考失意者,从进校的第一天起,就认为以后的工作低人一等,人前抬不起头,学习无精打采。以这种心态走上社会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出色的竞争者的。两课教学要从心理辅导着手,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制定人生目标,走上自强之路。
  3.敢为天下先。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此,一个人也是如此。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精神已成为一种关乎个人发展竞争的重要品格。
  创新,就是对现状永不满足。培育创新精神,首先要引导人坚决抛弃传统不能丢的观念,培育一颗“怀疑心”,突破常规,“怀疑一切”;其次要引导人乐意接受新事物,培育一颗好奇心,不断探索,追求真理;再次要引导人主动参与竞争,培育一颗勇敢的心,敢冒风险,不怕失败。
  4.善于竞争和协作。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了竞争,没有竞争,社会就难以发展。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又是一个少不了分工、离不开协作的社会,竞争中有协作,协作中有竞争。
  培育竞争意识,增强自身能力,是个人、家庭、团体、乃至国家和时代进步的动力。增强高职大专生的竞争能力,首先要大力培育他们的竞争意识,帮助他们克服对父母家人的依赖,增强能力修养的紧迫感,在思想上培育他们的独立性;其次要不断加强技能锻炼,从能力层次上增强他们的竞争力;再次,要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协作的关系,让他们明白:个人乃至少数人的奋斗固然重要,但成功离不开社会的帮助,善于协作也是善于竞争,只有既讲究团队协作,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又强调个人奋斗精神的人才更容易走向成功。
  5.诚实守信。诚信,是人际交往的第一原则,也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民族的道德基石。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契约社会,不守信用,不重承诺,虽然可能取得一时之巧,但终究会被社会所唾弃。有这样一个故事耐人寻味:一个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博士毕业,在找工作过程中几次都被拒绝,自己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来才知道,原来他在乘坐地铁时有三次不买票。
  诚信,作为现代社会人立身处世的一个可贵品质,它是在点点滴滴的社会生活中累积起来的。培育诚信意识,要时时增强学生讲真话、做实事的责任感,对“真善美”之举不吝赞美之辞;对弄虚作假的“假恶丑”言行不忘羞耻之感。培育诚信意识,还要大力培育学生敢于承认自己所犯错误的道德勇气。
  
  四、以开拓心灵为目的,全面优化教学进程
  
  1.触及灵魂的教育最有效,找准道德情感突破点。
  两课教学围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培育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道德实践能力,促成文明行为养成,全面优化教学进程,首先要从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开始。只有经过师生情感的交流,才能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掌握思想脉搏,取得相互信任。也只有知之所思所想,才能从心理辅导切入加以正确引导。因此,两课教学工作者要善于将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人生理想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整合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辅导的功能,系统挖掘学生的内部潜能,进行潜移默化的思考诱导和言传身教。特别要努力通过师生双方主体互动和道德实践体验,产生师生共鸣,激发道德情感突破,情投意合,“知”书(理)达(“行”)礼(道德实践),形成“知”、“行”,“情”、“意”的和谐统一。
  2.以实用实效为原则,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关系到教学是否有效的首要问题。以实用实效为原则,两课教学的目标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目标设计的依据不光是看书本上有什么,还要看学生缺乏什么,社会需要学生具备什么。目标设计从知识转变为能力素质,我们就不能让学生只是背熟书本知识,而要着力培育学生的亲情意识、责任意识、挫折意识、创新意识、协作意识、自制意识等,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的两课教学,尤其要让大专生尽快克服升学目的已经达到、失去进一步前进动力的松劲安逸状态,自觉缩短“理想间隙期”,尽快确立全面成长的素质目标。
  以实用实效为原则,教学目标设计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以学生内心关注的焦点为切入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形式,实施教学步骤。我们面对的人也在发展、在变化,我们教学工作的思想、内容、方法、载体、途径,也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教学目标贴近学生的所思所虑,就要求两课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单纯地教“关于什么的知识”,而是不仅教“关于什么的知识”,还教“关于做怎样的人”。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以实用实效为原则,教学目标设计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教学的层次性。教学取得实效,其内容和方式必须适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和能力水平。教学内容和方式是否合适,这首先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恰当。德育从层次上来说有两个。第一个层次应该是“生存”。要让我们的学生从内心里明白,德乃立身之本。第二个层次是“发展”。要让我们的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确立发展还得靠自己的观点。对应着德育的这两个层次,两课教学要引导学生有机地把握人生理想和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混淆教育的目标层次或者片面地强调某一层次的目标教学,都有可能使我们的教学方向失之偏颇。
  3.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
  以提高素质为目的,两课教学不仅仅是课堂教育,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突出理论教育的实践指导性。一是要突出教学生动性、具体性,避免抽象的理论教学。为此,要精心实施案例教学,以具体的事例,解开学生的思想疙瘩,这比单纯的理论说教更受学生欢迎。二是要突出实践环节的指导性。在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中,在宿舍、校园人际交往中,在工矿企业等单位专业实习中,在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中,两课教师要延伸教学链,主动拓展学生思想道德实践机会。三是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精心设定实践科目。一方面,针对学生产生的具体思想苗头进行教育引导;另一方面,又能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回味对课堂所学理论的理解。四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通过引导小组讨论、争辩、解读社会现象、学生间相互思想交流等多种方式,激发和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和求知欲,根据学习内容,设置交流课题,引导学生查询相关信息和背景资料,引入竞争机制相互展示评判,让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自己教育自己,加深对基本知识理论的理解,升华思想境界。
  4.完善评价体系,优化教学环境。
  这里所指的环境是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舆论氛围。两课教学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价值导向正确的社会舆论氛围是巩固两课教学成果的重要条件。两课教学对社会价值导向也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对于高职大专生而言,校园生活,是他们获取独立生活体验的真正开始,虽然也受到一些来自社会或家庭的错误观念的影响,但总体上来说,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由于缺乏理论的支撑还没有成型。因此,校园文化不仅能满足学生对科技、文化、艺术、娱乐等方面的需要,而且作为德育的一个载体,渗透着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内容,对于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校园文化,是两课教学面临的第一个外在环境,也是抵御外来错误思潮影响的最后一道屏障。优化高职大专生两课教学环境,必须充分重视建设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
  素质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要让人明白“做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人,以及怎样做这样的人。”显然,素质教育的评价标准,不能仅仅是依考分高低来衡量高职大专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而是以学生的言行品质来反思素质教育的成效。否则,我们就不可能把素质教育回归到对人生价值取向的矫正引导上。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的两课评价体系,对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有着很好的引导作用。
  建设校园文化,必须重视构建完善两课教学的评价体系。完善的两课教学评价体系,我认为应该从评价的标准和来源两个方面考虑,包括这几个方面:实习单位反馈的表现和评价、学习两课理论知识的考分(知识掌握程度和基本理论理解深度)、教师对学生的品德鉴定评价(两课教师、其他课程教师、班主任)、同学(班级、宿舍、学生团体)民主评议等。科学的评价体系,还要在各评价要素之间合理设置权重比例,并把知识的掌握、基本理论的理解考核与道德实践表现的评价相结合,以道德实践表现评价为主,坚持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以定性考核为主。
  两课教学的成效,不可能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为此,两课教学需要整个社会弘扬正气唱响主旋律,强化社会思潮的正确价值观导向,减弱、消除社会的不良因素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否则,两课教学面临的窘境就是:一个暑假的社会影响抵消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效果。
  
  结束语
  
  “做人”的教育,首先需要“教”,但必须经过“练”,最终才能“会”。明白“做人”的道理,不仅在于教师多“说”,更在于要让学生多“做”。两课教师只能作理论的启蒙,而实践才是学生成长的真正导师。让学生学做书本所塑之人,就要摈弃让学生死记硬背“条条框框”的教学模式,把课堂变成激发高职大专生思考现实思想问题的场所,同时与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他们由积极“知”转变为自觉“行”,引导他们“知”“行”合一,并且让他们在“行”的基础上对经历的体验再比较再分析,进一步启发诱导他们对“知”的理解深化。唯如此,两课教学这项塑人的工作才有效。
  
  参考文献:
  [1]解思忠.国民素质读本.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刘书林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专科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重印.
  [3]陈正安等.大学德育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