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范读】范读的意思
 

【范读】范读的意思

发布时间:2019-01-19 03:48:40 影响了:

  从孔子到陶行知先生, “以读为本”的学习方法代代相传。有感情地朗读能让人渐渐进入文本的意境。从而使学生受到审美教育,陶冶情操,提高鉴赏与成文能力。      一、机械模仿式朗读指导缺少情感色彩
  
  前段时间听了一位名师的观摩课。他在指导朗读时,先请一位学生朗读,然后启发学生说:“你们发现他的朗读有什么不一样?”有学生说:“他在朗读的时候有些地方声音拖得较长。”教师顺势说:“哎,对了!他这种声音拖长的方法有时能增加朗读的韵味。”是的,这位教师教的是古诗词。声音拖长。会让朗读从形式上有些古人的味道。但这种朗读是表象的、机械的模仿。无论是对于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还是听众,都不能实现与文本的情感共鸣。
  朗读与写作一样,应成为学生情感表达的需要,而不应是机械的模仿。文本浸润了作者的情感,也是学生情感的“生发源”。与文本充分对话,是达到有感情朗读的关键。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能够充分感受作者真挚的情感,同时使个体感受和文本意义交融。
  
  二、声情并茂的范读焕发学生情感
  
  让孩子把文本中的文字变成充满情感、灵动的音符,走进文本,自然地表现出朗读的迫切需要,而不是将教师的情感强加给学生。
  1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焕发孩子的朗读欲望,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也许疑惑或担心:仅凭教者的感情朗读就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吗?难道这就不是机械模仿吗?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经常见到一些教师进行范读,往往有时这种范读带有教师的导向性。还有些教师存在前面提到的技巧的导向作用。如:有的教师在有意识的范读过后,会问学生: “你们从老师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学生就会回答说: “听出了某个词语读得重些”,“听出了赞美之情”,也可能学生会在老师的提示下读得慷慨激昂,但这种慷慨激昂更多的是一种模仿,缺少感情的投入。实际上这种范读是不成功的,又走人了一种误区。因此,有些这样教学的教师在课后总感到孩子们的朗读中似乎缺了点什么。
  首先,良好的朗读应是教者完全与文本融为一体的、深入文本的情感表达。在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一课时,我声音抑扬、情感充沛地进行范读,学生们一个个瞪大双眼专注地听着。随着我的朗读越来越投入,学生们的目光也越来越紧地追随着我,仿佛已进入了文本的情境中,脸上露出了会意的笑容。这时,他们心中激起的最强烈的愿望,就是像老师一样充满激情地朗读一番。这里有情感的需要,有自我评价。展现自我的需要,朗读已变成了迫切的需要,已变成了争先恐后的行动,这样的朗读是情感光芒的展现,是打动人心的朗读,是激发孩子情感的朗读,是一种有效的朗读。因为教师的这种朗读是完全与文本融合在一起的朗读,所以,它传达给学生的也是一种情感,这种情感不需要教师逐一分析,逐一评判,学生会在这种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染。如果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阅读也随之被学生所深爱。
  其次,教师要充满情感地朗读,必须先要细致学习,把握文章的情感主线,甚至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向。再谈前面提到的那位名师的教学,她教学的内容是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她带领学生感情朗读时,是有层次的。如先是理解词句内容。体会词句情感来读,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她运用了许多教学手段。如听录音想象,观察画面想象,介绍词中描写的环境的地域特点。接着,教师把朗读推向了更深层,她生动地介绍了当时的形势,以及词人在作品中传达的情感。可以说,教师对教学内容已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钻研。词中所有的情、境、意,都在教师的心中,但遗憾的是课堂上没有听到这位教师有感情的范读。如果教师在这种教学环境中,能充满感情地进行情感范读。学生就会在原有知识铺垫的基础上,找到一个情感的认定,找到一种情感的突破口。感情朗读又会变成他们一种迫切的情感表达的需要。
  2 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与作者、文本中的人物一同经历,获得真切感受。有了这种感受。学生的感情抒发就是自然而真实的,就是一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我带领学生创设情境: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表现在哪里呢?学生通过阅读找到相关语句后,指名一位学生与教师配合,表演法布尔满载而归的情景,师生互动。在表演中,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法布尔的内心世界,对法布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朗读成为了一种情感的需要。
  总之,教师要不断地更换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真正做到自读自悟,入情入境,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体会的情感。让朗读成为学生的一种迫切的情感需要。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