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婴宁:女性生存方式由理想走向现实的悲剧代表]婴宁现实照片
 

[婴宁:女性生存方式由理想走向现实的悲剧代表]婴宁现实照片

发布时间:2019-01-18 03:54:12 影响了:

  [摘要] 婴宁是《聊斋志异》中的精彩篇章《婴宁》的主人公。她天真烂漫,爽朗喜笑,憨态可掬。这一人物真切地寄寓了大多数人对女性的审美理想。然而,这个众人眼中爱花成痴,爱笑若狂的理想女性最终变成了一个屈从现实的“矢不复笑”的人母、人妇和人媳。婴宁形象预示着女性生存方式由理想走向现实的成长过程,蕴涵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 婴宁 女性 生存方式
  
  一、婴宁:理想女性的象征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塑造了一系列美好的女性形象,她们或热情善良、笃于友情,或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些女性形象中,最为出色的是婴宁。她是美的象征,有着理想当中的美貌和理想当中美好纯真的心灵,是大多数人心中理想女性的代表。
  1.理想当中的美貌
  冰心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女人,这个世界上将缺少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六十的善,百分之七十的美。女性是美的象征,理想女性的特征首先就是要美。而婴宁的美貌是有目共睹的。作者对她的外貌并没有过多具体的描绘,而是独具匠心地用了“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13个字进行艺术化的勾勒。精练的描写中,婴宁带给人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自然美的气息,表现出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美。
  此外,“痴憨”相衬,众星捧月,通过王子服的巧遇、思念、寻找等细节,从侧面描写,衬托出婴宁的沉鱼落雁、钩人心魄的美貌,使人感到呼之欲出。
  总之,婴宁身上承载着理想女性的首要特征:美貌。
  2.理想当中的心灵
  辨识人物的一般顺序都是先识其外貌,再洞达其心灵,由容貌而及品性。在婴宁美貌覆盖之下的是一颗对女性理想审美的心灵。这一心灵体现在她美好、自然、纯真的性格上。当然,这样的心灵,主要体现在她对花和对笑的态度上。
  笑不能止的婴宁,还未受世俗环境的侵染,因而表现出天然、纯洁的天性,她的笑更是与众不同,世俗女子讲究笑不露齿,将喜怒哀乐完全掩饰起来,而婴宁则时时笑,笑得自然而美丽,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婴宁就是这么一个将喜怒形于色的人,她是一个真人,一个毫无掩饰的自然真率的人。
  爱花成痴的婴宁,无论在哪里,哪里就是花的世界,她爱花,这象征着她的心灵美。作者把她置于花的海洋,在花的世界中所养成的爱花性情,如花的品格,这就揭示出了女主人公之所以具有憨直无邪、活泼开朗的天性。
  二、婴宁:从理想走向现实
  婴宁最终由理想走向了现实。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她从最初的爱笑到最终的不复笑。
  在与王子服刚开始交往的过程中,婴宁的语言是坦率而不矫情,笑是自然而纯真,情感是朴素而美好。这里,从人间外带来的真情,笑在其外,却动在其内。她对人间这一系列的应酬交接、清规戒律感到很新奇,而原有的天真乐观、憨直无邪的性格也在笑声中得到鲜明的表现。这是生活在自己理想生存状态当中的婴宁。
  婴宁的“不复笑”,就是对这种世俗环境的无言抵制和反抗,或者说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无奈的屈从。屈从也就预示着婴宁终将从理想的女性生存方式当中走出来,走入一个用各种繁琐的制度和复杂的人心编织起来的现实世界,即使她的内心还是像原来的,但她的行为已经发生着改变。
  她开始学做现实的人妇、人媳、人母。“对生零涕”。她像很多现实的女人一样,开始学会用眼泪而不是笑声来打动自己的夫婿,博得同情以求得“母父合厝之”的帮助。直到“由是岁值寒食,夫妇登秦墓,拜扫无缺。女逾年生一子,在怀抱中,不畏生人,见人辄笑,亦大有母风云。”一个理想女性的形象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严肃,谨慎,屈从了现实的女性。
  三、婴宁形象预示着女性生存方式由理想走向现实的悲剧成长过程,蕴涵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婴宁的转变过程,其实就是女性生存方式由理想走向现实的悲剧成长过程。从某一个层面,说明了女性由理想走向现实的成长的一种必然性。另一方面,婴宁“笑”的丧失,其实就是她自然天性得不到伸展的结果,这种纯真的“笑”的丧失,使人们为美好的理想的事物被毁灭而伤感和痛惜。这又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
  1.必然性
  典型的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所谓的环境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她们行动”的客观条件,环境包括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婴宁性格的形成和转变既有自然环境因素又有社会环境因素。
  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婴宁理想的人格和生存方式,那么,当她所生存的环境从“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回归到充满了尔虞我诈,封建礼教对人的压抑,使人的天性已被扭曲的世俗社会中。婴宁的笑声所到之处皆合欢忘忧,“然而这只是从那个没有人间污秽的环境中移植来的笑,在一段不太长的时间里所起的作用罢了。黑暗的现实,邪恶的势力和世俗顽固的偏见,交织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力图改造它,扭曲它”。就这样一个嬉不知愁的天真女子,入世后受到了摧残,她的爱笑,造成了对西邻浪荡报复性的恶作剧,被其父诉至公堂时,才严容正色,始不复笑。婴宁从最初时的爱笑到最后的“不复笑”,这一转变正好是她从原来生活的自然状态转入世俗社会后所形成的必然结果。
  而这种必然性不仅仅存在于婴宁的时代,蒲老的时代,也存在于现今的时代。“用女人自身的女性意识来解释女人,并不比用‘雌性’来形容她更令人满意。因为她本身就处于社会的大环境中(她就是男性社会中的一员),而且被灌输了从心理内部展开的意识―如情结,倾向,等等。”在此,西蒙•波伏娃也以女性作为第二性的特征说明了这种成长的必然。也就是说,女人作为男性之后的第二性,她很难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去生存,在各种环境和意识的干扰之下,她只有成长为一个合乎现实规范的女性才能真正地生存下去并且被大众接受。
  2.悲剧性
  “婴宁”之名取自于《庄子》,庄子所谓的“撄宁”是指一种得失成败都不动心的精神境界,蒲松龄在一首诗里这样写道“闭户尘嚣息,襟怀自不撄。”用的就是这个意思。婴宁是蒲松龄理想中的女性,她天真烂漫,全身透着自然气息,想说就说,想笑就笑,生于自然长于自然。这样一个人物,应是不受任何礼俗的约束。然而当她进入世俗以后,由于封建礼教的压抑和摧残,那源自心底象征自由、自然的笑声最终无法保全。笑声的消失,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种深刻的悲剧性。这不仅是婴宁自身的一种切肤之痛的转变悲剧,也是女性理想生存方式的一种幻灭。
  “女人同样希冀给自己建立一个幸福的巢穴。渴望按自己的意识来支配自己的生存方式,她仍然被男性世界支配和包围。”“当女人所受的无边无际的禁锢消失的时刻,当她可以自己并通过自己去生活的时侯,她也能成为诗人!她将遇到陌生的、深奥的、排斥的、使人快乐的事物!”也许,只有真正做到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避免女性从理想走向现实的悲剧性。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薄子涛.聊斋志异艺术谈[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
  [3]西蒙•波伏娃.第二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