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朗读指导 [浅议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朗读指导 [浅议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发布时间:2019-01-19 04:05:50 影响了: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读”的要求,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让学生“多读”,“不同形式的读”,反反复复,不厌其烦,教师没有参与到学生的朗读中,对学生的朗读不作指导,更没有作针对学生朗读的训练。这种低水平的朗读既窒息了学生的灵性,又损坏了朗读的名声。“充分地读”并不是一味地傻读,而是“以读为本”的,是有理解、有体验的朗读,是能传情达意的朗读,是浸透着朗读思索与情感的朗读,同时是有着良好基本功的朗读。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特别是遇到难读的字和句子要多读几遍。读课文时,要保证有充裕的朗读时间,千万不要为朗读而朗读,赶热闹,走过场。要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这样反复读几遍,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便由不熟到熟,由不流畅到流畅,这是读的基本功。而且熟读的过程又是感知的过程,是眼看、耳听、口读、心思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往理解和感悟的桥梁。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指导学生要边读边想:有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 “读书贵在有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收获。这是读书治学的真理。例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描写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思考:课文写出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桂林山水的这些特点的?桂林的山水如诗如画,假如你身临其境,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再引导学生反复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反过来促进学生的朗读。又如在教学《掩耳盗铃》一课时,在学生熟读课文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与学生一起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那个人明明知道只要手一碰铃铛就会响,为什么还要掩着耳朵去偷铃铛?然后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再细细地去读书,并展开讨论,寻找答案,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这样读书不仅收益颇多,而且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品读课文,情感熏陶
  
  阅读教学要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要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 体会感情,范读引路
  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可以给学生予以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表达中心思想的语言表达方式,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一个情感基调。例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在导入课文之后,我怀着悲痛、愤怒的感情,含着热泪范读课文,此时学生已经被教师的激情深深感染,课堂的气氛是凝重的,这就为学生的朗读进行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2 理解课文,情感体验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使语言的感悟与学生的真情流露熔为一炉,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中的一段话――“51年前,全世界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是51年后,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现实,说说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地区不太平,仍然存在战乱;然后展示一幅幅由于战争导致的妻离子散、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凄惨画面,在凄婉的音乐中,如泣如诉的解说词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就能人情人境地读好相关语段――“救救孩子,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孩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在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朗读声中,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得以洗礼。
  3 抓关键词,反复品析
  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反复品析,调动情感体验,走进作者、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进入朗读情境,使学生产生想读的愿望,自然就读出了感情。例如, 《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这样两句话:①烈火在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②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两句话都有一个“才”字,但意思截然不同,学生经过多次朗读,弄懂了两个“才”的意思,第一个“才”表示时间长,第二个“才”表示时间短。从两个“才”字,学生体会到了邱少云如千斤巨石一般在烈火中纹丝不动,需要钢铁般的意志,就能通过朗读把对邱少云的敬佩之情表达出来。
  4 朗读技巧,适当点拔
  有时候,学生即使理解了课文内容,也无法有感情地朗读。此时,教师应着重对学生进行停顿、重音、语速等朗读技巧的指导。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在朗读技巧上给予具体的指导。例如《草原》第一段描写了作者第一次进入草原看到的迷人景色,其中有这样一句话――“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朗读这句话时,我指导学生把“到处”读得稍重一些,以突出草原那无边无际的绿,满眼的绿。“轻轻流入云际”读得慢一些,语调轻柔一些,把辽阔碧野在远处与蓝天相接、交融在一起的意境表现出来。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令作者惊叹、赞美之情便溢于言表了。
  
  三、创读课文。个性评价
  
  学生在有了对课文独到的理解后,通过自己的读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表达出来,这是培养语感和展示语感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读中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展示自己创造性学习活动的成果。例如《雪娃娃》一文,怎样才能读出雪娃娃的可爱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在朗读的处理上各不相同。有的这样读:“我/是一个雪娃娃!”强调的是“我”。有的那样读:“我是一个/雪娃娃!”强调的是“雪娃娃”。不管是哪一种读法,都读出了雪娃娃的活泼、可爱,读出了学生自己的体会。除了朗读要读出个性,评价也要评出个性。以往课堂上经常听到学生在评价他人朗读时总是非常机械单调的几句――“有感情”“读出重音”等。这样的评价缺乏在聆听他人朗读后自我内心真实感受的正确抒发,所以课堂朗读导向意识非常重要。朗读评价形式有师评、生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主要导向通过读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感悟、体会,导向个人头脑中的“放电影”,即谈谈自己的眼前浮现了什么。例如在教学《尊严》中,让学生读哈默和杰克逊大叔的相关对话时,我引导学生用心聆听他人的朗读,学生的评价有了突破,有的说:“听了他读,我仿佛看到一位不食嗟来之食的、有骨气的年轻人。”“他读得好,我听出了杰克逊大叔在维护年轻人的自尊”……
  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 “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