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学校工作的灵魂是什么 [学校文化的灵魂是什么]
 

学校工作的灵魂是什么 [学校文化的灵魂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1-21 04:03:29 影响了:

  教育的中心是学校,我们发展教育首先要发展学校,同样,改革教育必须通过改革学校来实现,提升教学质量也必须通过提升学校的教育力来实现。而能使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学校文化。
  现在,突显学校的自主性和文化性是各地教育改革的共同追求,学校由教育活动的空间存在转向文化存在,由教育决策的边缘走向教育决策的中心,成为自我、自律、自为的文化主体。
  在实际的学校文化建设中,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有很多让人遗憾的地方,那么,在实际的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又做了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校文化?
  
  文化不是附庸风雅,而是深入到
  学校每一个成员血液里的精神
  
  笔者曾经和一所学校几位老师闲聊,当聊到这所学校的校训时,老师们一脸的茫然,最后教师自己解嘲说:“我们整天忙得团团转,谁顾得上那个,把书教好就行,其他的是领导们的事。”而事实上,那所学校的校训正高高地挂在教学楼的外墙上。
  还有一次到一所文化氛围很浓的学校参观,看见学校内几乎所有的墙上都挂着制作精美的名人名言,于是课间,在走廊上问了几个学生,只有一个学生说曾经看过,而另外的学生却对挂在教室里的四条名人名言,一条也说不上来。
  关于学校文化的理论性文章随意在网上搜索,出现的词条成千上万,但在现实中学校文化又体现在什么地方?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它产生于学校自身,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和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学校文化如果只表现在形式上,也许很多学校都做得很好,校园里每一堵墙都“说话”,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教风、学风等标语口号高高地挂在墙上……但学校文化的关键之处还要学校的全体成员的认同并维护,而我们许多学校的领导想一夜之间就创造出学校文化。当然,只要有钱,形式上的校园文化确实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让人耳目一新。但一所学校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十年浩劫,许多学校遭到毁灭性地破坏,但老校长登高一呼,四方响应,很短的时间一所学校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是什么?这就是一种精神力量,这才是一所学校真正的财富,这才是真正的学校文化。
  当然,我们不反对在校园里有浓浓的文化氛围,相反我们还要大力提倡,但这些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我们在创造文化氛围的同时要让学校的文化精髓深入到每一个师生的血液里去。
  
  学校文化不是为“看”的文化,
  而是为“人”的文化
  
  一天,女儿放学回家晚了一会,问其原因,原来下午上级领导要来学校检查,大厅里刚打扫完,怕学生放学走脏了,让学生从大厅侧面的狭小过道出来。无独有偶,上级领导要来某中学视察,早上学生把楼梯用水擦干净后,学校专门派了一位教师守在那个楼梯口,不准学生使用,因为按照安排,领导将从这个楼梯上楼到会议室听学校领导汇报……
  笔者曾戏称某些学校的管理是“检查管理”,并戏称将其推而广之,这些学校的文化也就是“检查文化”了。
  一次上网搜索“办学理念”,大部分学校的办学理念都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诸如此类的话。“以人为本”更是挂在领导们的嘴边,但我们有没有把这句话真正落实到学校的每项工作中去,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以人为本”或“以学生为本”这无疑是学校文化的价值核心,但这不能仅仅体现在“办学理念”上,而要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上。也许那清洁漂亮的大厅,干净的楼梯能博得领导的赞扬,但留给学生的是什么?也许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的是“灰尘”:我们所做的一切不是给自己的,而是为了博得领导的一声赞扬,“权”的阴影也许在学生心目中挥之不去。实际上,这也是我们学校管理者的“官本位”思想的体现。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学校的管理,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更重要的是得到领导的肯定。因为决定他们的命运的不是学生而是领导,以此来理解学校的“检查文化”也就不奇怪了。
  重建我们的学校文化的一个关键是要把对学校说“是”或“不”的权力交给教师和学生。重建我们的评价制度,让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的工作真正拥有发言权,特别是对管理者的考评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而要深入到教师和学生中去,同时我们领导对学校的检查也要深入到教师中去,深入到学生中去,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一所学校的文化内涵。
  学校的管理应该确立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本思想。学校领导要真正把师生当成服务的对象,改革以上级检查为中心的定式,创造具有亲和力的学校生态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兴奋、留恋的地方,使师生感受到真正的人文关怀和做人的尊严。
  
  学校文化不是“他人”的文化,
  而是师生“自己”的文化
  
  到一所农村中学听课,最后不仅被课的本身吸引,而且被这所学校的一个现象吸引:在这所学校的各个地方都有一些学生自己的作品。走廊墙上挂的是由学生书写的“名言”,一个学生告诉笔者,其中的一幅是他想的,也是他自己写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教室里不是挂着统一制作的漂亮的标语,而是学生们自己办的图书角、生活园地、手抄报等,初看上去确实有点乱,确实没有电脑制作的东西漂亮,也没有名家作品的档次,但这的确吸引了听课的老师。
  近年来,学校文化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走进学校,从校名的题写到校园里的标志、标语、口号等无一不是制作精美,而那些东西都是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真正属于学校自己的东西却少之又少。
  也许学校文化实施者的思维定势是:名人是权威、领导是权威、专家是权威、书本是权威,学校的标语是名人说过的,领导的指示要坚决贯彻,专家的论说要好好领会,书本上东西永远是对的……崇尚权威泯灭了学校的个性,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学校的文化建设千篇一律也就不奇怪了。
  笔者曾经和这所学校的领导交流过自己的看法,他戏说学校没有钱,只好发动师生自己来搞。实际上这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而是学校的文化理念问题。这也使笔者想起了吴菲老师《不跪着教书》里的一个情节:上海市打虎山路第一小学的校名是该校的一名小学生写,而在学校门厅里镶着的几行大字“我希望自己拥有最出色的学生,所以我必须使自己成为最出色的教师”是该校的一名叫“朱亦磊”的普通教师的心声。这所学校肯定不会在乎那几个钱,但学校没请名家题写,也没有请领导写,而是让学生和教师自己写,试想每天师生走进校园看到这些的时候,心里会有一种什么样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是为师生的发展服务,文化建设必须贴近师生的实际,并和学校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学校文化建设是在师生共同活动中产生的,不是谁强加的,也不是谁凭空臆造的,只有师生共同创造的文化才能深入到师生的心灵深处,真正成为学校的文化,才能最大地发挥文化的张力。
  
  制度是为了规范人,而制度
  转变为文化则是为了发展人
  
  近来得到了两本小册子,一本是某学校的教师手册,另一本是学生手册。听说这所学校以制度建设而闻名,笔者仔细阅读了这两本小册子,不禁敬佩这所学校的管理严密,这两本小册子对师生的所有行为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并有详细的处罚细则,如学生迟到一分钟扣班级1分,五分钟扣班级3分。清洁区有一张纸扣班级2分,班级出现一次打架事件扣班级8分。教师备课项目要齐全,每少一项扣教师××元,字数要达到××字,少于××字扣××元等等,并且和教师的考核和奖金挂钩……
  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尽管重要,也仅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对文化研究,我们许多学校还停留在表层,于是许多学校的管理者就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学校的文化环境建设制度建设上,因为这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能使校长有一种成就感。
  实际上,制度和文化可以相互融合,在制度中融入文化,同样,制度也可以衍生文化。李希贵老师曾经介绍过山东高密一中的一个事例。学校为了表示对老教师的尊重,规定对老教师的备课不予检查,而是以自愿的方式,每学期将他们的备课集中到学校的资料室存档,供青年教师借阅,同时规定,学校按借阅率的高低付给他们一定的稿酬,于是,借阅率成了大家关注的一个问题,老教师以此为荣,精心研究备课,每学期下来,学校统计的备课簿借阅率成了大家瞩目的大事。
  就是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规定,衍生出了令人欣喜的深层次文化,使人们崇尚的东西变得崇高起来,这比硬性规定更容易让人接受,也容易变成人们自觉追求的目标。
  制度制定容易,让其规范师生的行为也可以做到,但要使制度真正成为文化,成为师生自觉遵守的行为,这就不仅仅是规定违反什么扣多少分,备课少写多少字扣多少钱就能做到的。
  一个学校要想真正成为一所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成为学生最向往的地方,成为学生一生度过最幸福时光的地方,成为学生一生中最怀念的地方,只能依靠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这也是文化的魅力。我们的学校文化的建设者也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学校文化,什么样的学校文化才能让我们的学校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圣地”。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新坝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