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生成性数学课堂的几点感悟_巧妙利用数学课堂生成
 

生成性数学课堂的几点感悟_巧妙利用数学课堂生成

发布时间:2019-01-23 04:15:46 影响了: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生成性数学课堂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关注。那么一线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驾驭生成性数学课堂呢?笔者通过自己的一些教学经历和刘他人成功教学的观察与思考,谈几点感悟。
  
  1。关注学习心理的现实性
  
  案例: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组织学生辩论,加深÷理解的片段:“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1/2。对吗?”话音刚落,学生有的说对,有的说错,意见不一。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吴老师没有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各推荐两名代表与同学商量后再发表意见(实践中老师惯用的方法是让持自己意见的同学来说一说,然后对照新授的内容。教师引导讲评,让判断有误的同学随着教师的有心暗示过渡到正确的答案中来就算解决问题了)。双方代表各手持一个圆形纸片讨论着,都下定决心要把对方说服。小小辩论会开始了。
  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
  反方代表点头:“是的。”
  正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问:“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1/2?”
  反方:“是的。”
  正方当仁不让:“既然是1/2,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
  此时,反方同学虽然口称“是,是”,心里却很不服气,该是他们反驳的时候了。只见反方一个代表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块纸片,高举着分得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
  正方连忙回答:“是。”
  反方接着把小的那份举在面前,用挑战的口吻问:“这是圆的1/2吗?”
  正方的底气已经不那么足了,小声说了声:“不是。”
  反方继续追问:“既然不是1/2,为什么你要同意这种说法呢?”
  正方服气地点了点头,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中。
  分析思考: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这就意味着教学资源应该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学生的现实性学习心理来组织课堂教学,引领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探索过程中,让课堂生成的问题发挥更大的效能。片段中当学生生成对立不能统一的观点时,教师不是简单地做出裁决,而是巧用学生好胜的心理有意识地引领正反双方进行辩论,让双方个体的注意力有效地集中在辩论的焦点上。思维指向性的有效值就更能趋向于知识的内部建构。这样,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就会更加牢固。
  
  2、关注学生思维的挑战性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就数学课堂教学而言,现场生成是彰显学生探究悟性、思维灵性、丰满人性的独特学习状态的真实反映,是学生自觉凸现课堂主体地位的有力例证。
  案例: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练习课中的片段。
  师:请同学们拿出草稿纸计算下列各题,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两道题进行验算。
  ①864÷4;②5580÷9;③6054÷6;④7200÷3;⑤3015÷6;⑥1464÷8;⑦7503÷3;⑧7084÷7。
  生练习。
  师:请同桌相互检查,有错误的指出错的原因。
  生矫正,找错误的原因。
  师:现在老师把这8道算式分别都编上序号请你们根据试商的过程和计算的结果及算式各部分的关系进行仔细观察与思考,然后把这8道算式分分类,能行吗?
  生:能行!
  师:你们认为可以怎么分类?
  生:我是按商的位数来分的,商是三位数的为一类,商是四位数的为一类。
  第一类:①②⑤⑥,第二类:③④⑦⑧。
  生:我是按商有没有余数来分的。
  第一类:⑤,第二类:①②③④⑥⑦⑧。
  生:我是按商有没有0来分的。
  第一类:①⑥,第二类:②③④⑤⑦⑧。
  分析思考:数学课堂教学动态过程中,只有当学生思维接受挑战时,才能生成更多思维火花,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片段中当学生矫正后,老师引导学生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然后根据试商的过程、结果及算式各部分的关系,把这些算式进行分类。这当中教师就关注了学生思维的挑战性,学生也就有了生成的空间,就有机会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进行数学思考。,最后呈现出不同的思维结果。此时即学生思维的拂点所在。
  
  3、关注问题开放的指向性
  
  案例:一位青年教师试教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教学片段。
  师:请把每张桌子上信封中的10颗花生分给同桌小朋友。看谁分得快!
  学生活动,分花生。
  师:请小朋友把你的结果告诉大家好吗?
  生1:我2颗,同桌小朋友8颗。
  生2:我9颗,同桌小朋友1颗。
  生3:我5颗,同桌小朋友5颗。
  生4:我4颗,同桌小朋友6颗。
  师:小朋友真能干,一下子就有了这么多分法!那请小朋友想想。这么多分法中哪一种分法最公平?
  生:(齐答)同桌每人5颗的分法最公平。
  师:真不错!这种分法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试教后,在评课、议课时我对该老师提出:是否能把该环节中“哪种分法最公平”的提问改为“哪种分法与众不同”?
  分析思考: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课堂上如果教师能预设出思维含量高的问题,学生就容易生成更有智慧性的东西,也就更能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否则会降低学生的思维效果,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或产生思维惰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上就应该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去思考,尽可能让学生在既有思维方向,又有不同思维角度的问题驱使下敞开自己的想像力进行多向思维,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向性。以上环节中提出的“哪种分法最公平”这个问题,指向性十分明确,但却框住了学生的思维角度,学生用不着进行深层次思考就可以得出“每人分5颗最公平”这惟一的结论。而“哪种分法与众不同”的提出,学生既获得思考方向,又可以大胆地敞开想像。最后学生可能生成不同的思维结果:1和9的分法与众不同,理由是这种分法最不公平;2和8的分法与众不同,理由是8里面有4个2;3和7的分法与众不同,理由是它们都是单数;5和5的分法与众不同,理由是这种分法很公平……这就是关注问题开放的指向性的不同,从而引起学生呈现出的思维结果不同。
  生成性数学课堂是对教师的一种更大挑战,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只有不断地用心去关注孩子的课堂行为需求,才能逐步提高驾驭生成性数学课堂教学的能力。
  
  (责任编辑 徐 旺)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