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浅谈物理教学语言的艺术特征] 物理教学 期刊
 

[浅谈物理教学语言的艺术特征] 物理教学 期刊

发布时间:2019-01-17 03:56:00 影响了:

  摘要:语言是教学的工具,而教学语言又是一门艺术。物理教学语言是教学语言与物理学科特点有机地结合,它不仅要具有严密的科学性,而且要有启发性、教育性和形象性。   关键词:物理教学 教学语言 艺术性
  
  教学是一种思维和语言同时进行的双重活动,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个想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首先应当有语言艺术的修养,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影响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也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正确掌握和熟练运用语言是执教的起码条件,而高超的教学语言艺术,是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学科的教学语言有其独具的特征。物理教学语言是教学语言与物理学科特点有机地结合,物理概念、规律就是通过物理语言表达出来的。
  一、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内容的精、简、活决定了物理语言的高度概括性和科学性。物理学语言的确切、适度、简洁是物理科学自身的需要,也是物理思维逻辑性的直接体现,它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准确的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合乎逻辑的进行推理,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否则,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概念,都会给学生思维造成混乱。
  首先,物理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用词准确、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及锤炼准确、使语言精炼上。因为语言是思维和客观的反映,是一切物质概念和规律的外衣,只有用科学性的语言才能逼真地反映客观真理。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要把握住物理语言与自然语言的区别,不能乱用自然语言中的词语来代替物理语言。例如,说“某物体50公斤重”,这在自然语言中和重量似乎相同,可以通用,而在物理语言中就表示不同的概念,不能互相代替。“公斤”是质量的实用单位,质量和重量虽有联系,但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应说成是“某物体的质量是50千克或50公斤”。更不允许出现任何“好像、肯定、大概”等之类的模糊语言。在物理定律的描述中,经常会用到“在……范围内”、“在只有……下,才……”等关联词语,在教学中应准确地严格区分它们的含义。对此教师要运用自如,还要让学生掌握运用。例如“在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的条件下,物体的机械能才保持守恒”,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在……下”,而要反复突出强调“只有”、“做功”二字,更不能省去不用。
  其次,教师应根据教材要求、难点和关键,做到思路清晰明确,建立起物理学科的词汇“储存库”,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有生命力的规律词语,加强记忆力。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好一条思路,安排好课堂情节,使学生在“一波三折”中得到最大的收获。如光学部分内容比较丰富、抽象,但可把它归结成一句话:“一个公式、二个定律,三条光线”,将这一、二、三的来龙去脉讲清讲透,各种类型的题目就会迎刃而解,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在教学中,不仅教师要做到用简洁的物理语言讲课,用简练合理的最优方法解答习题,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样做,使学生能够用精练的物理语言抓住问题的关键,简洁地回答问题,如“成熟的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面,而天上的星星却掉不下来”,简洁的回答是“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又如“海市蜃楼与沙漠蜃景是怎样形成的”,简洁的回答是“由于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原因”。
  二、生动、形象、传神,具有启发性
  物理公式、概念及定理的抽象化,是增加学生学习物理难度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尽可能把抽象的知识讲得具体、形象、能够联系实际,通俗易懂。准确、通俗的语言既能清楚地阐述教师的思维,又能为学生所理解并易接受,而且要象磁石般的引力那样吸引着学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这是物理教师语言的基础和前提。即从具体实例出发,用对思维和感官有启发性的声形并茂、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抽象概括,充分展示物理知识的趣味性。如在讲“牛顿第三定律”时,可采用项羽和将士们比力气的例子:楚霸王为了选大力士,命众将军坐在椅子上,看谁能用手把自己举起来。教师这样一说,同学们就会各自手搬凳子试图托起自己,结果和项羽一样,不管你用了多大的力气,大家还是坐在原地。最后得出“楚霸王决不能举起自己”。这就很自然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能单独存在,项羽托椅子的力和椅子向下拉项羽手的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另外,生动的物理语言,还表现在教师应当把学生的联想或想象调动到教师所讲授的事物之上,使之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要注意以诱发的手段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他们独立的感受与思维提供条件,指引方向,由浅入深,由易入难使他们的联想与想象力能充分地活跃起来。而且教师也要讲求教学的节奏性,一堂课,也像一部作品一样,是和谐而有节奏的。在内容的难易安排上,要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在讲授的情绪与速度上,要疏密得当,有张有弛;在教学的方式和结构上,应是多变与新颖等等。这样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增强理解和加深记忆。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概念的东西形象化,从而准确地表现教师的思维,达到教育、启发学生的目的。而那些枯燥乏味、呆板单调的语言,则会成为抑制学生听课情绪的信号,增加学生思维的疲劳。
  三、选材精当、合适补充,具有教育性
  教师作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靠得是言传身教和为人师表。因此,同样的话,同样的事例,由教师讲给学生,就必须考虑该怎样讲才能点燃学生心灵之火,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
  首先,作为一名物理学科教师很好地将爱国主义贯穿在自己的教学中,避免生搬硬套和单纯的说教。比如现代物理学家几乎为洋人所垄断,定理定律的奠基人多为外国学者,所以光讲外国学者如何如何,这对长国人志气,实为难题。因此要想办法寻找与外国科学家有关的中国学者,因我国也有众多的国际大物理学家的弟子,如原国家科协主席周培源是爱因斯坦的学生,原江苏省物理学会理事长施士元是居里夫人的学生。这样,通过讲述外国科学家的丰功伟绩,交错讲述包括我国学者的潜在贡献,既传授了物理史知识,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和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爱国使命感。
  其次,根据教材内容和物理学家的贡献适当介绍一些相应的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勇于探索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如中国科学家、火箭专家钱学森为报效祖国,不惜优厚的待遇,冲破种种阻挠历经整整五年才回到祖国,对中国的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作出了巨大的开拓性的贡献。居里夫人为纪念自己的祖国将她发现的一种元素命名为“钋”。同时还要通过一些分组实践活动,运用互动互助的行为导向法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因为物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就能发展起来的。正如宇宙飞船能安全从太空回到地球一样,那是众多科学家和科技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再次,渗透一些历史的和现代的物理知识,在适当的地方开设一些“窗口”可以引导学生向窗外的世界望一望,那怕仅仅是一瞥,都会开阔他们的眼界,让学生感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科学的强烈欲望,还可以促使他们从小立志为科学献身。如通过“泰坦尼克”号至今还沉睡在大西洋彼岸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明白它不仅仅是表达了《我心永恒》的一段爱情故事,更重要的是引发学生对那艘在当时最大、最豪华,而且也是第一次出海就失事的世界巨轮产生的疑惑。为了寻找1912年在大西洋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和船上的珍贵财宝――价值连城的“海洋之心”,寻宝探险家布洛克除发现一些坚守岗位的乘务员遗骸外,还从沉船上打捞起一个锈迹斑斑的保险柜,不料其中只有一幅保存完好的画……一方面体现了船上所有工作人员格尽职守的奉献精神,另一方面告诫人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大西洋海面冰山移动的时空观是造成此次巨轮沉没的原因。
  四、语言和非语言手段巧妙有机地结合,具有直观性
  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高度集中概括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属性的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尽量利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即运用语言和图像、模型等非语言手段有机结合的形象化物理语言,采用多媒体立体化教材和相应的课件,以及可以帮助学生互动、自学的网页,把抽象的物理问题转化为形象直观问题,从而使学生便以观察、思考、理解和记忆。
  在物理教学中,积极发挥形象化语言的作用,充分运用图像、图片、模型即演示等辅助性手段,会对学生改变单一的思维习惯,拓宽思路产生积极影响。如用电力线来描述电场,用磁力线来描述磁场,用发电机模型来演示交流电的产生等都是为了增强形象直观性。同时,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一些电教媒体原理教学手段,有水到渠成之效。有许多物理概念比较抽象,运用电教媒体动画可化抽象为形象,突破难点。例如“波的干涉”这一概念就是一个教学难点。首先,用《振动合成》投影片,从振动的合成讲波的叠加和波的不相干性,让学生深刻理解波的干涉演示,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用线叠波纹投影片化动为静,将干涉现象停留在银幕上,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用《波的干涉原理》投影片讲干涉现象的产生。最后,用红绿两色互补原理制作的《波的干涉图样》投影来讲解稳定干涉的条件。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而且能够深刻理解波的干涉的概念。
  总之,语言是人类生活中最难得可贵的一种艺术和能力,特别对教师来说,更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教师若没有好口才,就像鸟儿没有羽翼。但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更要认识正确运用学科语言进行教学的重要性,克服自己随意性的语言,不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应该严格自我要求,加强自身训练,努力提高物理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从而使物理教学力求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形象性和教育性。
  参考文献:
  [1]张世忠.物理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邵守义.实用语言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3]王岗峰.美育与美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