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全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联盟网【论主体性活动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全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联盟网【论主体性活动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9-01-20 03:49:36 影响了:

  摘要:回归生活的人本主义课程观是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核心诉求,主体性活动是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研究性学习活动、生产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等是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模式。
  关键词:回归生活;主体性活动;模式
  作者简介:袁平凡(1972-),武汉交通职业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8-0050-04
  
  当下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课程的实效性。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背离生活。教学内容选择远离学生生活背景,与学生没有心理或空间上的接近性。二是主体模糊。依然立足学科知识的传统教育方式,以教师或者专家主导课程运行,导致学生主体地位丧失。三是形式枯燥。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创新。缺少色彩斑斓的时代气息,不能承载时代主流价值。笔者认为。上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对实践课程背景和理论缺乏认识,导致实践课程概念模糊,以至受制于客观环境,难以操作。本文试图立足人本主义课程观,阐述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理论和特征,尝试寻找实践课程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
  
  一、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语境下“实践”的双重含义
  
  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主导下的教育发展和变革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主体性诉求――追求人的价值、尊严和潜能的实现。以范梅兰为代表的大批现代教育学家认为,“教育不能从抽象的理论或分析系统中去寻找,而应该在生活的世界中寻找。”教育存在于“极其具体的、真实的生活图景。”因此。课程当转向体验,回归生活。倡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当代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和建构的共同趋势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自然与社会研究、设计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法国的综合学习课程、日本的“特别活动”和台湾地区的“综合活动”应运而生。尽管提法不尽相同,但是都体现着课程发展新理念――课程不再是静止的“跑道”,即需要贯彻的教学计划:课程已经成为对个体生活经验的改造和建构,是“在跑道上奔跑”的历程。
  这也构成了我国高等院校变革课程观的重要背景之一: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活动,以及社会服务活动。”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课程所谓的“实践”至少有以下两层含义不容忽视:
  
  (一)回归生活的理念是实践内在的本质诉求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语境中的“实践”实际是指――人的日常“生活实践”:他们在家务活动领域追求实用目标的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他们在社会――政治共同体中与自己、与别人一起存在和相处。海德格尔在解释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第一卷时就指出,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有经验的人就是知道在生活及其环境中如何待人接物的人。这种有经验的知道甚至要比实践知识更基本。
  而在海德格尔那里,实践概念的意义不在于它回答了世界(存在)是如何构成的。而在于它指示了世界(存在)是如何揭示的。海德格尔的行动(实践)也的确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有明显的不同:“实践”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主要指的是人在人类事务中的政治行动和道德行动:而海德格尔基本始终以存在问题为念。存在问题归根结底是(人)怎样存在的问题。“存在者,即根据、一般主体,就以自我认识的方式成其本质。”
  经典马克思哲学认为,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理论本质上也是实践,因此,“概念的逻辑”要服从“生活的逻辑”:“词语的世界”要服从“生活的世界”。
  诚然。思想政治课程所指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内容丰富的各种呈现形态不是干巴巴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人们的经验,渗透于一切关系当中,是一定历史过程和一定空间范畴的完美有机统一。因此,只有当个人从回归生活的视野出发,才能对课程所包含的意蕴、情趣和品格,获得切身感悟和体验。从而真正获得个人正确的应对生活的态度、经验和方法。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实现,社会自由、正义、公平、秩序、安全和效率的价值也得以充分实现:每一个学生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继受者和传承者,同时是知识的创造者――甚至可以这样说,他们的生活过程即是世界生活过程的一部分。他们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生活经验即是世界文明进步和发展的一部分。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超越因此得以不断地实现。
  
  (二)主体性活动是实践外在的呈现形式
  在《决定》的表述中,“社会实践”也是以“活动”为基本内容和基本形态,并且“社会实践”也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
  哲学的范畴里,“活动”这个词总是和“实践”这个词形影相随。卢梭认为“活动”是一种本能的天性活动;杜威认为“活动”是指对环境主动的“做”,并且与反思思维整合为一体:前苏联主流的“活动”理论则认为,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具有共同性,该认识实现了对外部活动的超越。一方面,尽管这里所谓的“活动”的表述各异,但涵义基本一致,并且,他们试图呈现和揭示“活动”含义时的语境是基本一致的――用“活动”来诠释“实践”的内涵。就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而言。实践乃整合主体和客体的合金,活动乃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活动与实践的内涵因此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天性”、“反思”和“内部活动”等词汇,充分表明人的主体地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主体性”乃上述所谓“活动”涵义的应有之意。
  当今教育学的视域下,“活动”与“发展”是一对基本的范畴――“活动”是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的基础;结合“回归生活”的实践课程观的本质属性,可知,这种“活动”,即主体性活动――在课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和生成性的,以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其主动参与、实践、思考、探索和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其创新精神及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活动。
  结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回归生活是“实践”的核心,主体性活动是“实践”外在延伸。两者共同构成“实践”本质涵义中具有层次性的内容。是此,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实现途径当以“主体性活动”形式研究为基本途径。
  
  二、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主体性活动策划组织的三项原则
  
  现代活动论学者认为,主体性活动对人的发展影响程度取决于以下变量:活动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具体说来,主体因素包括主体的身心发展水平、主体对活动的自主参与程度、主体的自我效能感等;客体因素包括活动目标的适切度、活动有无成效、活动方式的选择、活动对象和范围的确定、活动条件的提供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对学生的发展进程产生影响。
  从实践教学课程观的含义出发,主体性活动必须体现人本主义关怀,同时必须深刻地反映着时代生活特点。因此主体性活动教学务必体现以下三项原则。
  
  (一)内容开放性   开放性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特征。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应通过生动有效的主体性活动,将学生领入真实的社会生活,为学生创设现实情景,引导学生探究自我、自然和社会,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链接。打破传统的封闭的课程模式,回归生活本身所具有的意味、情趣和品格。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特殊差异,活动课程目标、内容和方式具有开放性。在这里,知识的学习、道德的修炼、能力的培养和现代观念的建构成为大学生发展的内在热切的需求和自觉的行为选择,是其生活愉悦的源泉和生活的组成部分。
  
  
  (二)学生主体性
  人本主义视野里,主体性是实践活动的本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就没有经验的积累和认识的发展。因此,学生当是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主体性活动的主要发起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主角;学生对主体性活动的评价是评价的核心环节;学生价值的实现和发展是主体性活动的目标。
  由此出发,一方面,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指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发展学生对自然探究的热望、审美体验、依恋情感和伦理精神等意识;指向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发展学生合作、同情、理解和关爱等主体意识。另一方面。回归教师并非知识和真理的当然占有者的客观真实,要求在教育活动中通过对话与理解,师生间超越个人主体的局限,从而建构起新型的对话与交往的师生关系。主体性活动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传导者和受导者之间的关系,不是权威与非权威的关系,他们是平等的。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更重视鼓励、倡导和评价的作用。
  
  
  (三)价值生成性
  坚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来不是远离生活的纯粹的价值抽象,从来不是封闭静止的教条。政治课主体性活动中创设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过程。反映了个人、自然和社会的内在整合,体现了科学、艺术和道德的内在整合,从而导致创造体验、道德体验和审美体验的切实具体地生成。主体性活动目标具有多维性,内容呈现广泛性,过程呈现动态性,活动价值呈现辐射性。在此活动过程。知识和感悟,技能和体验。价值、情感和态度不断地、发散性地呈现和升华;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将不断地生成。这样的过程,真正做到“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三、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主体性活动实施的三种模型
  
  对应《决定》中所谓的“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活动。以及社会服务活动。”笔者以为,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主体性活动实际上可概括为三种模型:研究性学习活动、生产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等。这种划分充分体现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区别,生产性活动和服务性活动的区别,当然,三种形式并非绝然对立,而是彼此交融的。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或需要,从生活环境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信息,应用知识,认识、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该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得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成为知识的探索者。生成独立探究的兴趣,获得研究实践的体验,增长社会经验;促使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
  区别与其他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有学术研究和公共调查等。其中,公共调查运用得最为广泛,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突出学生的专业背景。
  研究性学习一般具有确立课题。制定计划,收集资料,总结整理和交流评价等阶段。其中,交流评价是观念、经验、智慧和成果的分享阶段,学生可以撰写调查报考、研究论文、主题演讲、小品表演和辩论赛等形式发表研究成果,评价交流形式的多元化十分重要。
  
  在遵循思想政治课程价值取向的前提下,选题内容是否具有“共同兴趣”,对于研究性学习具有至关重要意义,是其回归生活世界、顺利开展和达到教学目标的“阀门”。一位西方学者曾将能够引发公众兴趣和关注的要素概括为十七类:出人意料、事关个人、距离接近、健康、科学、娱乐、神秘、名人、气候、幽默、冲突、灾难、悲剧、犯罪、饮食、人性、人情味等。选题是否具有“共同兴趣”主要从以下几个尺度来衡量:一是显著。事关名人和名胜的动态;二是接近,地理接近和心理接近;三是重要,与学生个人有利害关联。涉及广,影响深;四是趣味,情趣、意味、吸引力、冲突和人情味浓等。
  
  (二)生产实践活动
  生产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角色,积极参加各类生产活动,通过生产活动融入社会,接触生活,增加对社会的认识、理解、体验和感悟,并在此基础上反思社会现象,发展批判思考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一般认为,生产实践活动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亲历性。学生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亲自接触和感知、体验各种人和事,使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来获得探究问题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发展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二是生产性。与其他实践教学活动模式相比,生产实践活动具有学科知识在社会生产实践中运用的特点。往往与获取回报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可以发展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职业观念。
  事实上,生产实践活动应该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向,同时生产实践活动为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提供了路径:生产实践活动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以及合作共事的能力,处理矛盾问题的能力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讲,生产实践活动是课程“回归生活”原则的最好呈现。
  笔者以为,生产实践活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行业生产实践活动;个体角色体验,如生存体验。职业岗位生活、岗位行为体验等。除了学校有意识地组织生产实践活动外,应该更多地激励学生自发地进入社会。运用专业知识从事生产实践活动,从事勤工俭学,获得发明专利等,甚至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实现自主创业等。
  
  (三)社区服务活动
  “由于学校普遍注重消费者选择和劳动力市场不景气的原因,七八十年代‘职业至上论’曾经一度主导美国大学校园,导致‘人人只满足个人需求,而缺少共同的责任’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精神道德水平。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社会重新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判断一个人对于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对增进人类利益的作用,已经是世界范围内主流价值的共识。因此,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社区服务活动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社区服务活动,主要是通过服务社会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增强自尊和自信;使学生有能力帮助别人、奉献自身。并与他人建立关爱关系等。发展学生服务公共机构和社会的品质,即公益性是社区服务的最为明显的特点。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社区服务活动的形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活动,如参与社区各种形式精神文明建设,如法制宣传、环保卫生宣传和共建文明社区活动等。二是援助活动,如临终关怀活动、助学帮困活动、孤寡老人照顾活动等。三是建设活动。如参与社区物质文明建设,如环保卫生、绿地领养等,参与社区规划和调查等。
  公益性的特点决定社区服务活动的内容和设计应该关注社区服务活动的地点和时机:地点一般以体现公益性为原则,如非赢利性机构、公共机构(含医院)等;时机对于社区服务的组织有积极意义,或者利用特别的时间,或者参与已经形成的事件,随机组织或者参与公益性的活动可以实现实践价值最大化目的。时机主要是有两种选择“窗口”:
  一是时间窗口。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重视利用“五・四”、“七・一”等中国革命节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以及民间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等,此时,举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庆祝、纪念活动,使学生在集体聚会、合家团圆的同时,增强对祖国、家乡、自然和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另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与青年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节日如“感恩节”、“情人节”等,倡导学生开展相应的服务社会的活动,对于实现实践教学的意义深远。
  二是事件窗口。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志愿者”、“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等公益活动。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积极组织学生随机参与。可以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形成教育、指引、激励和示范效应。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