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读] 文言文朗读教学
 

[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读] 文言文朗读教学

发布时间:2019-01-24 03:49:18 影响了: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将这些遗产发扬光大,就要学好文言文。新课标对中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和评价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新课标把“诵读”放在首位,可见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要,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加强诵读训练。
  
  一、朗读的作用
  
  1、通过朗读,可以感受和体会语言美。
  文言文的特点是简练而含蓄,选进教材中的诗文更是文质兼美。若要学生体会到它的美,不是靠理性的分析所能达到的,而是要学生直接感受语言材料,运用自身的情感、经验去体会、品读才能感受得到。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反复的品读中体会语言的美。如《与朱元思书》一文对“奇山异水”的描绘就非常简洁而传神,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则细腻而含蓄,而这一切,都不能靠老师的分析来感受得到,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慢慢品味才能感受出它美之所在。
  2、通过朗读,可以感受和领略自然美。
  课堂上,老师或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情境,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感受并领略到自然之美,如郦道元的《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朗读者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悟融入自己的朗读中,感染着听者,使听者与作品产生共鸣,脑海中出现文章所描绘的画面。领略到三峡峻拔,壮美,激发起对祖国的热爱。
  3、通过朗读,可以体味作者的情感。
  “文章是作者情感的宣泄”古人写诗写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学习文言文者不能进入作者的思想,与之产生共鸣,只是停在表层的懂得“写什么”,那只能算是浅显的“理解”,并没有真正的读懂。如我们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句子,我们就不能只了解作者描绘了皎洁的月下景物,更主要的是要感受得到作者被贬谪后那种壮志难酬的无奈,还要感受得到作者遭受政坛变故时的豁达、从容的人格魅力,这样才算达到陶渊明所说的“会意”。
  4、通过朗读,可以开启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诵读不仅是口的发音,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光口到自然读不流利,而光眼、口到而心不到则不能理解和理解肤浅。文言文教学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自然伴随着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如柳宗元《小石潭记》就是一篇饱含作者不幸遭遇的文章,我们读作品时发现作者初见小石潭时“心乐之”,可深入游览之后,却是“以其境过清,不能久居”。这一“乐”一“悲”的矛盾心理,学生要想理解,还非得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作者的遭遇去思考去品味才能理解作者的悲喜变化,最终是同情抑和是批判全是他们思维和情感活动的结果。此时。教师适时渗透德育,还能提高学生的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果。
  
  二、如何朗读
  
  1、学前读
  这是教学前的预习,属于表层性的朗读,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轻声读文章,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大意。此时。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教师要强调学生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想办法把文章大意弄懂。
  2、学中读
  这是课堂上的读,主要任务是“读懂”,即理解性的读,做法是教师要先安排少量的示范训练,形式上可以是个人读、小组读、轮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等。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尝、琢磨、推敲。然后再讨论,再尝试,教师要注意给予技巧上恰如其分的评价和指点。主要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对停顿、读出重音、读好语调、读出感情。最后再检查、比较,这样,学生便在反复的练习中不但读懂了课文,而且逐渐找到语感,对文章有所感悟,自身的语文素养也得以提升。
  3、学后读
  这是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感情基调后经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文知识,还积淀了文化底蕴,为写作及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