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信息论与编码第3版答案 [从信息论角度看教学语言的冗余现象]
 

信息论与编码第3版答案 [从信息论角度看教学语言的冗余现象]

发布时间:2019-02-04 03:58:25 影响了:

  冗余,为信息论术语,泛指信息传递过程中超出最小需要的信息,最早由赵元任先生在《中国话文法》中提出,也称“羡余”。[1]言语交际过程中,为确保信息有效传递并被充分解码,人们多通过增加超出正常需要的信息来补偿可能带来的损耗,而致话语各个层面大量冗余产生。从信息论角度看,冗余信息无疑是多余的,不必要的,将干扰正常的信息传递,影响信息传递的质量和效率;但从言语交际角度看,必要的冗余信息又是保证交际畅通的有效手段,有利于表述的清楚和完整,有利于重点的强调和突出,达到交际目的。由此可以说,语言冗余现象是依附在语言中,不可避免,也不必回避的语言固有特征。
  教学语言作为一种特殊语言,其中也有大量冗余现象。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教学语言”,特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口语,不包括教师日常谈话的语言,也不包括书面语。学界虽对教学语言多有研究,但大都从教学语言的本质研究出发,很少关注教学语言冗余问题。这些冗余信息对教学有何影响?如何避免不必要的冗余信息干扰教学,利用有效的冗余信息促进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是亟待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本文试从信息论角度出发,就教学语言冗余现象对课堂教学的影响这一问题,立足于学生课堂实效,探讨如何合理利用不同的语言手段,使课堂语言中的冗余信息恰到好处,既避免拖沓重复,又能适应口语转瞬即逝的特点,使学生不至于感到信息量过饱和而难以充分理解,做到简约与冗余的最佳结合,而不是一味地倡导语言精简,充分发挥课堂语言的艺术魅力。我们对洛阳市中学不同学科的近百位教师的教学用语作了记录或者录音,作为我们研究的语料。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教学语言特质的梳理研究,进而对冗余现象从冗余分类、冗余原则、冗余度的影响因素、对冗余现象的运用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学语言的质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专业语言,它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2]和日常言语交际不同,教学语言是较高层次的语言活动,相对规范;既有书面语的准确规范、逻辑性强,示范性特点,又有口语的通俗易懂、交流感强、声韵和谐的特点[3],同时还有文化性特点,通过语言的文化内涵来陶冶学生情操,丰富他们的精神境界,提升其文化品位。教师不仅要运用语言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运用语言调控课堂节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并及时和学生进行反馈、交流;因而,教学语言是一种活的、动态的语言,绝对不能按部就班,要更多地“即兴发挥”。我们历来要求教师锤炼语言,力戒罗嗦、重复,把简洁精炼作为课堂用语的最高境界。然而,通过对记录在案的多位中学优秀教师教学语言的整理分析,我们发现,他们的语言并不是一味简洁,间有大量重复,甚而“�嗦”现象。人们对教学语言提出了许多要求,例如准确性、简洁性、逻辑性、启发性、丰富性、生动性、循环性。[4]我们择其不同于其他语言并和冗余相关联的方面加以论述。教学语言应有以下特质:
  1.适听。教学语言应是书面语的口语化,规范严谨的书面语和灵活生动的口头语的高度统一。课堂上,教师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注意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的调控,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和谐优美,注意声音变化,并辅以飞扬的神采,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酣畅淋漓,饶有兴趣。课堂语言有不同类型,可分为解说式、诵读式、抒情式(描述式)、细节式、板书式等,每种形式适应不同的学科性质、不同的授课内容。解说式语言含蓄、稳重、意味深长,极具感染力,主要适用于实物说明,在于展现语言的独特魅力。描述式语言华丽、典雅,富有情韵,适于写景抒情味较浓的文章,如《春》、《听潮》等。细节式语言风趣幽默,适于语文教学中的细节方面。不同类型的课堂语言对语言冗余形式的要求也不同。解说式语言中,重在向学生解释说明,因而在深奥的、难以理解的地方可以使用重复、停顿等冗余形式;诵读式语言和抒情诗语言注重感情的贯通,因而尽可能避免重复等冗余;板书式语言重在指示,比较简练,因而会有不规范的、不完整的句子出现,但不会影响理解。因此,课堂语言的适听性要求冗余适境而用。作为教师,应根据不用学科、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类型的语言。
  2.交互。交互是交际的核心。信息论强调交互作为人类在不同语境中使用语言‘协商’意义的重要性。教学历来重视反馈,自然也具有较强的交互性。教学中,师生间互传信息,积极对话,是双向交流的关系。当然,一般来说,教师输出的信息量要大于学生输出的信息量(反馈式),交流不完全对等。师生间动态的交互无法事先设定和预料,即兴性强,极有可能出现停顿、重复等看似冗余的语言形式来给大脑预留一定时间来接受和理解。在信息比较密集、难度较大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冗余的精炼的口语一发即逝,难以与大脑复杂的运作过程同步而造成信息超载,从而降低信息的利用率。在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课堂语言交互的中断。这个时候,如果教师能加以重复、停顿等,会利于交互进行。必要的冗余是保证课堂语言交互的有效方法。
  3.易懂。易懂是教学语言的最高标准。课堂言语行为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接受并理解知识,养成能力,感知语言美,提高文化素养,提升文化品位。如果仅单纯追求形式美,而不以方便理解为前提,教学就失去了自身价值。所以,对教学语言来说,适听是形式,交互是过程,易懂是最高标准。为使学生更好理解,教师往往使用了大量的冗余语言,信息量甚至超出正常交际需要的几倍。其形式有重复、迂回等。
  我们不能把冗余看作与教学语言的质水火不容,更多地强调语言的规范性(甚至走向机械性),而忽视教学语言作为履行特定职能的口语所具有鲜活、互动,甚至稍稍偏离规范的不稳定一面。
  二、教学语言冗余现象分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为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传递,加深对特定信息的理解和把握,教师要注意在传递交流信息时的语言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的调控等等。由此,我们可以把教学语言冗余现象分成四类[5]。
  1.复说类冗余。这是教学语言中最常见的冗余现象。对一些重要信息,为确保接受者(学生)收到所需信息,发布人(教师)通常要复说一次或多次。教学中,教师甚而会问学生:你们听清楚了吗?要不要再说一遍?而对一般性信息,一般都不会重复。按信息的重要性,其冗余度作递减排序:重要信息→一般重要信息→一般信息。我们申明,这里所说的复说是指一些重要信息的重复。有些教师总怕学生没听懂,语言重复罗嗦,对一些难点,反复讲解,但又讲不透。这样,教学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不但对教学内容理解无裨益,反而会使学生备感糊涂。这样的重复罗嗦我们是反对的。要当好一名合格的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能养成罗嗦的语言表达习惯。当然,教学中的复说并不都是出于保证信息畅通的需要,有时是为了追求某种特殊效果,如强调意义,突出某种感情等。
  2.迂回类冗余。教学中教师有时故意绕圈子,委婉含蓄,用另外一种看似多余必要的词语来表情达意,传递信息,我们称之为信息的迂回。表面上看,这类冗余有违语言的经济原则,造成信息损耗浪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类冗余有时会创造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这一类冗余不可避免,也没必要刻意避免。譬如,一个语文教师讲李白的《静夜思》,他不是一上来就让大家诵读诗歌,而是先给大家讲故事:有一个大人物,晚上睡觉,半夜醒来迷迷糊糊,看见床前的月光,以为下霜了……这样讲来,轻松有趣,调动了大家学习的情趣。
  3.宕词类冗余。教学中,教师有一些非常不必要的宕词。譬如“好了”、“啊”、“嗯”等。从信息论看,这些宕词属于冗余,因其没有任何信息,只起延宕时间作用,为说话者赢得时间以便继续其谈话,或让受话者有时间来消化理解谈话内容。如果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这些宕语在教学中起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宕词出现频率的高低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说话人素质的高低,教学内容的难易,真实想法等。
  4.应酬类冗余。教学语言中有一种对显而易见之事物的明知故问,或是敷衍,或是出于礼貌问候的应酬语。其信息量极小,更多是为了维持正常的人际交往。譬如,教师走进课堂,为调节气氛,故意给大家打招呼:大家吃了没有?
  教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口语,与书面语明显不同。书面语在遣词造句方面可以预先字斟句酌,而口语却即兴发挥;这使教学语言明显比书面语有更多的冗余现象。以上几种冗余现象是我们教学中常见的冗余现象。
  三、教学语言的冗余原则
  教学语言冗余现象是语言固有,不可避免的;有其消极的一面,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教学中应根据实际需要,从具体语境出发,规避其消极影响,发挥其积极效应,促进师生信息交流的畅通。作为教师,应该准确掌握冗余的运用原则,合理利用教学语言冗余,避免拖沓,做到恰到好处。其主要原则是:1.降低难度。适当、适度的教学语言冗余是积极的,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但是,如果内容较难,学生一脸茫然时,教师就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采取相应手段增加语言的冗余度,以达到易懂目的。如果是容易理解的,就可以一笔带过、轻描淡写。所以,教学语言的冗余不是拖泥带水,而应以降低难度为宜。2.突出强化。教学中教师要随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策略,如教学内容较重要,可通过提高音量、放慢语速、多次重复等手段达到突出强化的目的。这时,这些冗余不仅不会让人感到是多余的,而且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保证教学活动畅通无阻。
  四、教学语言对冗余现象的运用
  教学中,冗余使用得当能发挥诸多积极作用;我们应尽量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含有冗余的真实材料,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冗余原理,使之更好服务于教学的不同需要。
  1.重现信息。变换一种说法,用另外一种信息容量完全相同语言形式来表达,通俗地说,就是常常用“也就是说”、“即”“可以这么说”等来标记;把比较生僻的专业术语,或者比较精辟的、概括性较强的理论用通俗的、容易理解的简单话语来解释,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用一句话来总结概括前面话语的表达的中心意思,常常用“总之”、“总而言之”等来提示学生;为了解释清楚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作一些铺垫,或者对以前的知识进行简单回顾,在切入主要问题时,与前面的知识点照应起来。
  2.调整形式。教师利用教学语言冗余原理,通过对教学语言形式的调整,创造有利于信息交流的积极氛围,以促进信息交流的畅达。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突出重音,加重语气,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在特定情况下,调整语速,以助于情感的表达;在一个完整的的思想内容结束处,增长停顿,以显示话语的内在逻辑;从教学语言的情感性出发,从音量、语速、停顿、语调、重音等几个方面调整话语的言语声音。
  3.使用警示性话语。为引起学生注意,用具有警示性的话语明确告知。譬如,讲到难理解的、重要的问题时,常说“我们看好了”、“大家注意了”、“强调一下”。要注意的是,这一类话语不可使用过多,讲究恰到好处,否则就失去了警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邢清清.从语言感知理论看英语听力教学中的羡余信息.北京理工大学学报(增刊),2003(12).
  [2] 禹实.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4).
  [3] 高有祥,牟治媛.“规范口语”特色新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2).
  [4] 钱良应.教师教学语言艺术谈.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4(1).
  [5] 樊立三.现代汉语词汇中的羡余形式及形成原因.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6(1).
  (责任编辑任洪钺)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