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天下徽商酒价格 商通天下:徽商的潮起潮落
 

天下徽商酒价格 商通天下:徽商的潮起潮落

发布时间:2019-07-16 04:06:39 影响了:

  欲识金银气,  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  无梦到徽州。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剧作家汤显祖专程来到徽州休宁县城附近的汪村,拜会神交已久的同行汪廷讷。踏进汪家宅院“坐隐园”,汤显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亭台楼阁、鸟语花香,浓缩了黄山之奇、白岳之伟、水乡之灵,好一座建筑精巧、富丽堂皇的“梦中之园”!
  一个剧作家,何以建得起如此豪华的园林来?原来,汪廷讷是远近有名的大盐商,还因此当过朝廷的盐运使。汤显祖不得不佩服眼前这个既有雅兴写剧本,又有头脑赚大钱的世外高人,于是,生发出几分嫉妒,几分遐想,才有了这首《游黄山白岳不果》诗。
  汤显祖有些疑惑,是什么让徽州人舍弃眼前梦境般的安乐窝,四处经商赚钱呢?是什么打造了这样一个地域性的商帮,在中华大地叱咤一时呢?
  走出大山
  徽州(今黄山市),自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始,历经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是徽商的发祥地。徽州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位于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处,群山环抱,降水丰沛,植被茂密,景色宜人,盛产木材、茶叶、香菇、桐油、山笋。
  但徽州也有软肋:物产种类不足,无法完全自给,粮食、丝绸、布匹不够用,食盐则完全依赖外地;“地狭人稠”,依靠农耕难以养活自己,经济资源“结构性失调”。
  虽有“秀色可餐”之说,可再美的景色也不能当饭吃。徽州人不得不走出大山,跟外界“互通有无”,靠农耕以外的收入维持生计,进而将原本投向土地的资金转入来钱更快的商贸活动。
  徽州人能跟谁做生意?他们有一个给力的好邻居——长江三角洲。这里自10世纪以来,就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文化最昌盛的地区,物产丰富,市场广阔,既能大量给予,又能巨量索取:人口稠密,生活富裕,住房需求必然旺盛,木料、石料等建筑材料自是必不可少的;文化昌盛,满腹经纶,“文房四宝”的需求必然稳定,以竹、木为主要原料生产的纸、墨,以石材加工而成的砚,是文人的最爱;品位高雅,格调清新,茶叶和药材当然多多益善。
  然而,徽州群山环抱,山路艰险,不通车马,运货除了挑夫,别无选择。徽商靠什么走出大山,“互通有无”呢?幸而徽州江河纵横,货运可仗水路,主要有两条路线:其一,沿新安江而下,经富春江、钱塘江,直抵杭州,进入浙江最富庶的杭嘉湖地区。再由此利用运河北上,连接苏州、松江、常州、太仓,将苏杭市场与徽州紧紧绑在一起。其二,由青弋江进入长江,顺流而下可至南京、镇江、扬州,再通过运河南下,沟通杭嘉湖地区。
  两条水路,一南一北,都是顺流。因而徽州出产的竹、木、石料、药材、纸、茶叶等物资能够轻松外运;丝绸、食盐、粮食等相对价高质轻的商品可较便捷地溯江而上,运回徽州。直到民国初年,国内铁路干线早已初具规模,但年产近40万箱的徽州名茶“祁红”、“屯绿”,大部分仍由新安江运往杭州、上海外销。就这样,徽州和长江三角洲形成了资源优势互补。
  两条水路,一南一北,营造了祁门“上接闽广,下连苏杭,行旅舟楫,往来络绎”,歙县“四出无不通”的畅达景象。正是有了这样便捷的水运和这样给力的邻居,徽州的木材商既可以把本地出产的木材运至杭州销售,也可以把四川、湖南、江西等地的木材贩卖到芜湖、南京、苏州等地,由内产外销和外产内销,逐步发展到外购外销,实现了贸易形式的跨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当铺还一度为徽商垄断,徽商的触角从传统行业伸进了民间金融业。
  经营有方
  在扬州个园东南角一个人迹罕至的小院里,一座小楼古朴、冷清、貌不惊人。在清代,它叫“丛书楼”。徽州祁门盐商马氏兄弟(马曰琯、马曰璐)在这里藏书10万卷,堪称“中国古代私人藏书之最”,备受当时天下文人推崇。乾隆帝下令编纂《四库全书》时,马家当即进献藏书776种,为全国私家进呈图书最多者。没有雄厚的财力,淘换这么多珍本恐怕很难。盐业专卖带给徽商的财富可见一斑。
  食盐事关百姓三餐,本薄利厚。早在西汉,盐业就已官营垄断,成为暴利行业。明清时代,两淮盐业最盛。作为两淮的盐业集散中心,扬州聚集了大批徽州盐商,他们在造就自身财富的同时,也造就了仙境般的繁华,令扬州的城市魅力好比今日之“北上广”。
  行销南方的淮盐的产地在苏北沿海,离京杭运河不远。扬州恰在大运河和长江的交汇点,与常受水旱灾害而淤积的运河山东段不同,这里航运便捷,运输量大,正常情况下畅通无阻;而且,扬州附近的运河沿线河汉纵横,完全有能力借此将食盐运往各地。
  徽商坐镇扬州,依靠日积月累的巨额财富、无比敏锐的商业嗅觉、工于心计的公关打点,抢得了尽可能多的盐引(相当于盐业专卖许可证),从而握有大量的售盐配额。这样,徽商几乎垄断了南方的盐业市场,盐业也成为了徽商的龙头行业。
  乾隆年间(1736-1795年),歙县大盐商江春坐镇扬州,总理盐务40余年,坐拥家资2000余万两白银,头顶二品布政司头衔,“以布衣交天子”,与乾隆帝交情颇深,借此俨然南方盐业市场的龙头大哥。据说,扬州的徽州盐商,资本多达四五千万两。这是盐商们日子最好的年景。
  何止盐业,明代中叶以降,徽商的触角正在全面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所谓“其货无所不居,其地无所不至,其时无所不鹜,其算无所不精,其利无所不专,其权无所不握”。徽商的经营范围急剧扩大,资本实力日趋雄厚,形成了以盐业、木材、典当、茶叶四大行业为主体的经营格局。
  徽州多山,植被茂密,盛产杉木。每到冬季,百姓进山伐木;待到梅雨季节河水上涨之时,木材便顺水漂浮而下,远涉千里,直达京城和苏杭。清代中叶,放眼长三角,无论是南京的上新河,还是苏州的枫桥,抑或是杭州的钱塘江畔,借水力运输的木材密密麻麻,气势如虹,颇为壮观。
  这一场场木材砍伐、转运的组织者,就是以婺源人为主的徽州木材商。他们的采买目标,已经从徽州本地,逐渐扩大到长江中上游,乃至云贵深山。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