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思考_心理健康名言
 

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思考_心理健康名言

发布时间:2019-01-17 03:43:55 影响了:

   [摘要]: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影响地方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隐形杀手。大学生心智正在走向成熟,辨别是非和承受压力的能力有限,如果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就容易累积、演变成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就三所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地方高校 大学生 心理健康 调查 对策
  本文中的地方高校特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由一批办学条件相对较好的高专、高职或成人高校合并升格或独立升格形成的地方本科院校。由于薄弱的办学基础、有限的办学资源越来越难以满足地方高校发展的需求,又由于受多元化价值观和现实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影响地方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隐形杀手。本文试就三所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
  我们对湖南省3所地方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按照相同比率对3所高校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960份,回收922份,有效问卷900份。从调查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心理是健康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中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者共96人,占11%;一般心理问题以上者163人,占18%。地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一般人群和国内青年,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
  1.环境不适应型。调查中共有23名大学生在适应环境方面存在心理问题,占心理问题学生总数的9%,其中比较严重的8人。环境不适应型的大学生主要集中在大一年级,共有16人,占环境不适应型总数的70%。大学生在中学阶段一般都是父母呵护,同龄人羡慕的对象,不知不觉就滋生了优越感和骄傲的心理。进入大学后,他们各自的优势不再突出,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周围的同学,再也找不到那种鹤立鸡群的感觉,从而产生失落、焦虑、自卑心理,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困惑之中,由此而产生了自我封闭、得过且过的消极心理。
  2.人际交往障碍型。在中学阶段,大家各自忙于学习,疲于应付各种考试,对人际交往能力要求不高。跨入大学校门后,大学生需要独立去面对生活,去构建自己的交际圈。有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容不得别人有半点不同的意见,对周围的同学嗤之以鼻;有的学生缺乏安全感,对同学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处处设防,使同学敬而远之;有的学生担心同学会嘲笑自己的某些不足,自卑自怜,性格孤僻,等等。调查中共有35名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占心理问题学生总数的14%。其中,来自农村家庭的29人,占人际交往障碍型总数的83%。
  3.就业焦虑型。地方高校的不少学生面对社会的挑选,更是感觉无所适从,产生了毕业恐惧症。有的学生为了避免出现就业就失业的现象,他们只能给自己制定了更高的目标,如通过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考研究生,考公务员等。但是要想实现这些目标,并非一帆风顺。当他们的目标受到挫折时,他们很容易产生忧虑、焦虑、自卑、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调查中,共有38名学生存在就业焦虑,占心理问题学生总数的15%。其中,高年级学生34人,占就业焦虑型总数的89%。
  4.情感受挫型。大学生时代正处于浪漫多情的时期,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渴望爱情。但由于大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处理感情问题缺乏经验,看待问题容易极端化。调查中,共有64名学生的恋爱不正确,占心理问题学生总数的25%。有的学生暗恋别人,但又羞于向对方表白,常常由于对方不经意的一言一行而悲而喜,内心时刻处于焦灼之中,有时甚至表现为病态;有的学生一旦恋爱受挫,就产生悲伤、绝望、烦躁等消极情绪,进而导致心理苦闷,有的甚至出现心理变态或轻生心理。特别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在校大学生放纵自己的心理欲望。如一些大学男生的“半月谈”,大学女生的“每周一歌(哥)”;有的只图一时快乐,缺少理智思考,昨天还山盟海誓,今天却潇洒拜拜等,给自己今后的生活带来极大影响。
  除了以上问题外,比较普遍的还有因家庭贫困引起的心理问题(占6%),因对自己外表不满意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占5%),因性困惑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占3%),因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占3%),因对教师、对学校不满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占4%),等等。所有这些心理问题,都告诉我们,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需要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随着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冲击,高校不再是“象牙塔”。大学生不可避免的要与社会发生接触,有时甚至受到社会消极现象的摧残,加上泥沙俱下的大众传媒内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猛烈的冲击着大学生脆弱的心灵。如教师教育学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现实社会中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却正在泛滥;书本中教导学生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而社会现实不少的执绔子弟却凭关系、金钱压缩了就业机会和施展才华的空间。大学生观念中的社会与现实中的社会形成强烈反差,使他们处于矛盾和痛苦中,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更有甚者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2.高校教育因素。虽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仍有一些地方高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文件上和口号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如有的地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浮于表面,既没有经费保障,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又没有专门的机构和工作人员。有的地方高校虽然有机构和经费,但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大多是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院(系)书记、辅导员等,由于他们不具备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只能凭经验、摸脑袋。
  3.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学生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调查表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如贫困家庭出身的学生更容易产生敌对、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生活在父母离异、父母不和的家庭环境中的学生比生活在双亲健全的家庭环境中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冷漠、孤僻、胆小忧郁、敏感多疑、对人缺乏信任等心理。特别是有些独生子女家庭把孩子从小就养在“温室”里,一味地娇惯纵容,孩子从来遭受过挫折,使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弱,稍有磨难便一蹶不振;还有的家长把自己未能实现的目标转接给孩子,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从小就给儿女灌输光宗耀祖的思想,容易使学生产生压抑,一旦受挫,心理防线便崩溃,导致心理障碍。
  4.自身素质因素。大学生基本上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心智正在成长成熟的过程中,发展不平衡,容易意气用事,他们既渴望独立去面对生活,却又缺乏应对生活挑战的经验。如有的学生看到同学形象气质佳,而自己相貌平平,总感到自惭形秽,尤其是当自己在感情上和生活中受挫于那些形象气质比自己好的同学,就会将所有的原因归结在外表上,甚至将希望寄托与化妆、整容等,既耗费了心思和金钱,还会产生自卑心理,丧失自信心;大部分学生开始向往与介入朦胧的校园爱情,但由于缺少经验,缺乏自信,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被异性看不起,反而更加封闭自己,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还有的学生环境适应能力不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欠缺,虽然尽了最大的努力,依然无法融入集体,无法找到可以交心的朋友,导致大学生心里苦闷而产生心理疾病。
  三、地方高校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大宣传,引导大学生正视心理健康问题。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对心理健康引起重视,很少从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有些学生即使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也难于启口,不好意思向教师咨询。因此,必须通过课堂、广播、黑板报、宣传单、主题活动等形式,加大对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同时,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作用,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立必修或选修课程,给予相应的考核和学分,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正规化。
  2.加强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大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教育的问题,都可以从教育上找到根源和解决的办法。地方高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做到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要加强对学生的“三观”教育,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问题和社会大环境中存在的消极现象,指导他们正确认识人生中的挫折,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开展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3.加大投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总体而言,目前一些地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要求高校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地方高校重智育轻情育的倾向还没有完全改变。部分地方高校只有一个心理指导中心,心理辅导老师也是赶鸭子上架,由学校负责管理学生的教师兼任,素质参差不齐。地方高校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有关经费的投入力度,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聘请具备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心理学专任教师任专职或兼职人员,在院系一级成立心理指导中心,并大力培养心理辅导教师,挑选那些具备丰富经验,专业素质强的教师担任心理辅导员。同时,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邀请专家进行心理方面的专题讲座,对学生工作队伍从业人员及班级心理委员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壮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
  4.改进方法,积极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根据地方高校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主动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变“被动辅导”为“主动出手”,变“事后教育”为“事前预防”。如每学期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对普遍性的心理问题进行集体心理辅导,对少数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重点进行心理辅导等;除了通过课堂和心理咨询这种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外,还可以设立“心理悄悄话”信箱、开设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微博或QQ群等,创造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心理困惑的平台;创办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报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举办各类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组织召开心理主题班会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心理健康知识,潜移默化地提高心理素质,等等。
  参考文献:
  [1]屈克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6).
  [2]刘佰桥.2007级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8,(10).
  [3]周爱萍.甘肃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5).
  [4]吕年春,魏波.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与探讨[J].群文天地,2010,(8).
  [5]柯佳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6).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