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渴望连结与安全感的偷窥依存症候群世代]症候群
 

[渴望连结与安全感的偷窥依存症候群世代]症候群

发布时间:2019-06-14 04:03:31 影响了:

  曾经,“偷窥”与“变态”是密不可分的二合一,是少数人才会做的恶心事,一但被逮,将遭受各方责难,还可能被捕入狱;而今,“偷窥”却成为你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了“偷窥”,现代生活将少了许多乐趣。
  “偷窥”,究竟是如何从少数人的变态行径,转变成你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霍尔·尼兹维奇的《我爱偷窥》,深入探索了造就今日偷窥文化的社会条件。
  霍尔认为,电影的诞生开启了窥视文化,人们从此得以透过影像观看他人/世界。电视作实了人们的偷窥欲望,报章杂志充斥狗仔偷拍名人隐私的报导。
  然而,更重要的是网络科技的变革,带来了新兴的偷窥文化运动。人们透过脸书、噗浪、推特、部落格、YouTube、行车记录器、监视录像器……窥视与你我无异的平凡人的日常生活。
  网络崛起之后,人们开始发现,透过“去中心”的网络科技,一般人也能对社会大众分享身为普通人的自己的隐私,而且,竟然也能像名人一样,引发广大群众的关注,于是有越来越多普通人加入此一“自我揭露”的行列,例如,电视上充斥着真人实境秀节目,新闻报导开始以人们自拍上传网络的影片作为主题,不时还能引发轰动……
  自我揭露之所以越来越流行,当然是因为有市场,也就是有人乐于窥视其他人的自我揭露,偷窥文化,于焉形成。
  为什么人们如此热衷偷窥他人的生活?
  霍尔认为,我们透过窥视其他人的生活,获得快感,娱乐自己,疯狂沉溺其中而无法自拔。
  只不过,霍尔也同样发现,不无哀伤且残酷的现实是,人们之所以热衷于偷窥,原来竟然是渴望能与其他人有更多的“连结”、“关系”。生活在专业分工的全球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将人切割成碎片、螺丝钉,人们因此备感孤独,格外渴望能够与他人连结、互动,建立关系,获得认同。
  只是,人们虽然渴望社群/连结,却又不愿付出努力(与人面对面的互动、交往,承担他人的包袱),加上传播媒介的便利性使然,于是我们选择以放弃隐私,(过度)分享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的方式,与人在网络科技媒介上(如脸书)邂逅,建立连结,争取认同。
  “窥视文化是满足我们被部落接受的一种方式,同时满足我们在复杂架构的电子世界中看见自己的需要……当个体彼此依赖且共同生活的真正社群已不复存,唯一能做的,就是以人工方式创造那种社群提供的感觉。因此我们在网络上彼此疏离,极力地想融入一个已经不存在的部落。”
  当窥视文化随着网络媒介蓬勃而迅速崛起时,使用者并非全然素朴,只是单纯地渴望与人连结,另外还有一批人,发现隐藏其中的巨大商机,开始利用此一新兴人类集体行为,试图从中获利。
  今天最赚钱的企业,多半从事“窥视分享”的服务/产品,如社群网站脸书、搜寻网站Google股价飙升,监视录像器、影音工具的销售业绩一年比一年好,个人资料被专门搜集的厂商转卖给其它企业以赚取利润……许许多多的商业行为看准了人们乐意分享隐私/个人资料而诞生、茁壮。
  令霍尔大感意外的是,一般人并不吝于放弃隐私,甚至乐于放弃隐私,只要能够换来与他人连结,让自己成名(但是,当人们发现有人拿自己的隐私赚钱却不分一杯羹给自己时,就会愤怒)。
  原来人们并不是那么在意隐私,而是比起拥有隐私却活得孤独,人们更乐意失去隐私但是能够与人连结。人们甚至相信,只要让自己活在全面被监控的环境(窥视与监控是二合一,前者为了娱乐,后者则是为了确保安全),就能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霍尔遗憾地说,监视录像器充其量只能让可见的犯罪行为减少,却无法压制不可见的犯罪行为(如白领犯罪)。
  霍尔提醒我们,放弃隐私、过度分享所带来的窥视文化,并非全然没有副作用。人们一但透过网络将自己分享出去,记录便会永久地存在于网络之中,往后打算评估是否录取你的公司、学校、情人,可以轻易地透过网络找到过往的不堪记录。所以,霍尔提醒那些准备把孩子的裸照上传网络的父母三思,在这个一切都能分享的窥视文化里,有些事情还是保留在晦暗的薄暮微光中自然蒸发掉比较好,生命中某些奥秘是不可量化且必须隐藏在幽微之中的。
  异化社会中的人们,透过放弃隐私的自我揭露,引来窥视,以求取连结和认同的建立,不惜承担巨大的副作用。显见人心,始终渴望连结,没有人愿意成为孤岛,窥视文化是此一人性真实需求的虚假完成,想来不胜唏嘘!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